淺談讓數學課“動”起來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經歷一些教學設計不當或者預設不足帶來的遺憾。同時。也會收獲學生“進入情境,激情四射,討論熱烈,求疑問難”的喜悅,這也是一節課成功的具體體現。我總是追求這樣的課堂,總是期望這樣的驚喜。在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我不斷的探索,總結了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心“動”——以“趣”激“動”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數學活動中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學生,他們對學習的重要性,并沒有明確的認識,學習欲望往往都是從興趣中產生的。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是真正學習的主人,老師的作用就是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營營一種積極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增長知識,提高能力。使孩子們在課堂中活起來、動起來。
如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的一節課《認識分數》。上課伊始,我打開課件中秋節畫面問道:“小朋友們,我們剛剛度過了傳統佳節——中秋節,你們在這個節日里都吃了哪些食物?”孩子們紛紛舉手,有小朋友起來回答道:“有水果,有月餅……”我以大屏幕的形式給學生帶來了一副色彩鮮艷的畫面:畫面有三種食物,分別是四個蘋果,兩個桃子,一個月餅。我接著說:“你能幫忙把這些食物分給兩個同學嗎?用手指的個數來表示每個同學分多少?!苯Y果同學們順利的分完了蘋果和桃子。我讓孩子們觀察,這兩個同學分得的食物的數量有什么關系。學生說每人分得的一樣多。我說:“對了,這樣公平的分法叫平均分。”接著到分月餅的時候了,同學們不知道怎樣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得數量的多少了。我問道:“怎么了?”孩子們說每人分半個,怎樣用手指來表示呀?我笑了:“對了,半個怎樣表示呀?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認識分數”
以上案例以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為主,讓孩子帶著急切的想學到知識的心情投入到學習中,進而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讓孩子通過自主學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我相信每個孩子的心靈都有密碼,只要我們用心找到這個密碼,就不難走進孩子的心靈。
二、書“動”——勇于“激活教材”
教育要以人為本,教育要促進人的發展,要關注學生、關注過程、關注發展。而要體現這個基本理念,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可。那么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呢?
1.對教材的靈活運用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在“五個字”(調、改、增、組、挖)上下功夫。調:調整認知目標,調整教學內容,調整練習題;改:改變情境(問題情境、游戲情境、活動情境……)、改變例題、習題;增:增加讓學生探索創造的活動;組:重組教學內容;挖:挖掘教材中可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的因素。這樣教材在我們手中就活了,不再是死板的文字、圖畫,而是教師在新理念的指導下,在領會教材的設計意圖,重組了知識結構后,再造出了適合自己班級學生個性特點的新教材。鍵盤需要敲擊才會靈動出創意,而教材也需要激活,才會收獲促進學生發展的喜悅。
2.對教材知識的補充
對教材知識的補充,是根據教學內容,結合本地實際,對教材的例證、材料的充實,使之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教材中有的課時內容由于篇幅的限制,沒有提供詳盡的教學材料。這時,教師決不能照本宣科,應對教材內容進行充實,拓寬知識渠道給學生提供創新機會,誘導學生勇于鉆研,積極思維。
3.教材之間的學科整合
教授三年級上冊數學“數的排列”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在學生剛學習完從三個數字中任選兩個數字組成兩位數后,又設計一個練習 。師:用數字你會排了,如果換成別的,你會排嗎?同學們請看(微機出示:大、人、頭),請從中選用兩個字,看可組成哪些詞?
生: 大人、人頭、大頭
生: 人大、頭人、頭大
師:看這個同學說得多好,請你說一說你的想法?
生:前一個詞的兩個字換一下位就是后—個詞。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同學們可以試一試,在小組內說一說。
所以我們教師一定要有一個學科整合觀,不能只站在一個學科圈內研究我們的數學,要充分考慮到學科間的聯系與發展,做到有機整合。巧妙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各科知識中去,不僅降低了學生理解上的難度,還使得單調的內容變得豐富多彩,進一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數學的應用價值,此做法不正是課標所要體現的新理念嗎?
三、行“動”——數學回歸“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所以我們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典型素材,將解決問題的策略教給學生,將相關的數學思想潛移默化地滲透給學生;數學用于生活,所以我們要走出課堂,抓住一切有效契機讓數學回歸生活,讓學生在現實世界里用數學的眼睛發現、了解,用數學的頭腦分析、思考,用數學的方式做人、做事。一句話就是讓學到的數學知識,去經歷實踐的考驗,通過在生活中的動心、動手、動腦,去發現數學的魅力。體驗成功的喜悅。
還可以將教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改變家庭作業的形式,變練習為活動。如讓學生當“小記者”,到家里,到街上,到商店進行調查訪問,可調查家庭的收入與支出,街上的人流量,商店物品的種類和價格等。這種室外作業,學生興趣高、積極性強、樂于操作實踐,拉近了學校生活與校外生活之間的距離,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達到個性發展的目的。
總之,教師要創設一切條件,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踐之中,通過與生活的聯系,充分體現數學的價值,從而激勵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
綜上所述,數學課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天地,就像一條小魚在水里嬉戲,假如池塘里的水是不流動的,小魚永遠也體會不到跳龍門的成功與喜悅。數學課也一樣,死板、枯燥的數學知識哪個孩子愿意被動的接受呢?只有教師通過精心的設計,變死板為靈動、變枯燥為有趣。找到打開孩子心靈的密碼,那么我相信“小魚”一定會在數學課上急不可耐的進入情境,激情飽滿的自主探究,開放大膽的提出疑問,游刃有余的解決問題,從容不迫的走進生活,酣暢淋漓的體驗快樂的。教師也必將因“小魚”快樂而快樂。這將是師生之間的共同的財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80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