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梯度式” 閱讀教學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重視評價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創造性的理解。根據各學段的目標,具體考查學生在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現。因此,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在教授語文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通過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和有梯度的訓練,落實好閱讀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蒲松齡曾說過:“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遍喿x是為寫作打基礎,唯有掌握了正確的閱讀方法,并且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才能事半功倍,才能實現有效積累,從而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閱讀教學要講究方式方法,教師要讓學生體會到閱讀的真諦和樂趣,感受到閱讀的美,才能使其受到教益和啟發。作為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尋找閱讀教學的有效方法,以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在很多影視劇中,古代文人讀書都是手持書卷,搖頭晃腦地大聲誦讀,這里雖有一些夸張成分,但其中也有可取之處,這種通過大聲誦讀學習語文的習慣還是要繼承下來。雖然有人會質疑這樣的誦讀會有很多不利因素,比如會打亂課堂紀律、不好掌握學生讀書進度等問題,但實踐表明,這種做法還是有很多好處的。因為學生在每一次有聲誦讀過程中,都能在掃清閱讀障礙的同時,重新體會文章的意境,每一次的閱讀都是對生字詞的積累,并且會加深所誦讀內容在頭腦中的印象,解決了生字詞問題,并理解了文意,這樣的誦讀會對接下來的學習產生良好的影響。誦讀可以調動學生的眼、口、耳、腦等各種感官的活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中教師都會有這樣一種體驗,當誦讀達到理解文意、抑揚頓挫的時候,如果閉上眼睛去體會這段文字,眼前真的會浮現文本描繪的畫面。這對學生記憶文章內容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因此,教師千萬不要忽視了誦讀形式的語文教學。
   下面我就以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朱自清的《背影》一課為例,來談談我在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梯度式”閱讀教學方法:
   1.第一階段:讀其文
   讀其文,顧名思義就是大聲朗讀文章。很多教師都看過《朗讀者》這個電視節目,嘉賓讀的每一段文字不知感動了多少人。當一段文字以朗讀的形式呈現給觀眾的時候,那種感情是學生默讀時所不能體會的。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經典文章,在朗讀的第一階段,教師只須要求學生能在讀的過程中找到生詞或是不太理解的詞語、句子或段落,并在朗讀時標注出來就可以,比如文章中的“回家變賣典質”中的“典質”;“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中的“頹唐”等。教師可以把這一環節安排在課前,讓學生通過預習完成,為上課的充分誦讀打下良好的基礎,也能讓學生集中注意力,關注文章的內容,將他們的思維和情感引到“我”的身上來。
   2.第二階段:演其形
   這篇文章描寫父親的語言并不是很多,句子雖然簡短,卻飽含著父親對“我”的深沉、隱晦的愛。由于在課堂上學生很難模仿父親爬上月臺去給兒子買橘子過程中的一系列動作,但是卻可以根據父親簡單的語言來體會父親獨有的愛。通過模仿父親或渾濁或有力或關愛的語音語調來體會父親的不舍、關心和無奈。同時,讓學生一邊誦讀一邊慢慢體會,當“我”幾次看到父親背影時,心情是否都是一樣的呢? 學生通過“演其形”來體會文章每句話的深刻含義,增強語言的運用能力。在這一階段,教師要做適當的引導,比如,提醒學生要注意哪些詞、哪個句子最能體現父親與“我”的心情,要注意多讓學生自己通過反復誦讀、模仿去理解文中所蘊含的感情。
   3.第三階段:入其境
   想讓學生理解一篇課文,絕對不是讀一遍兩遍就能完全做到的,而是要讓學生反反復復地讀,去體會和理解文章中每個詞、每個句子的意義。同時,教師要注意給學生營造一個合適的氛圍,讓學生逐漸進入到這個意境中來。比如寫到父親在車站送“我”的時候,教師可以營造一種離別的氛圍,可以播放一些提前準備好的音樂:火車的汽笛聲、催促旅客抓緊時間上車的廣播等。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會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更能體會父親和“我”的復雜心情,更容易理解文意。教師可以通過反復誦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那些相對較難體會的句子或段落,在不斷地誦讀中體會文意。
   4.第四階段:品其意
   教師要帶領學生通過反復朗讀來品味文章所蘊含的深意。這里的品就是要讀深——讀精——讀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品讀法更容易讓學生融入到文章中,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品就要品得細,就像中國的茶。品一篇文章也是一樣,只有一字一句地品味,反復地咀嚼才能理解作者的真正用意。以父親去給“我”買橘子這段為例,作者用了“蹣跚”“探”“爬”“攀”“縮”“微傾”這些動詞來描寫一個父親給兒子買橘子的過程,教師適時地拋出一些疑問,比如連續使用這些動詞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這么用?用其他詞可不可以?為什么?等等。讓學生通過反復地讀,細細地品,從而更全面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思想,進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5.第五階段:感其美
   這里所說的“美”并不是單純的指“人物美”“風景美”“動作美”“語言美”,而是讓學生感受每篇文章的“藝術魅力”。如果單從表面上理解《背影》這篇文章,我們好像并沒有感受到哪里美。其實,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動作描寫、簡單的語言對話,以及在父子的書信中尋找美。這種美是“父愛”。父愛從來都不是可以用語言直接表達的,而是隱藏在斥責中;隱藏在無情中;隱藏在“背影”中……教師要多引導,讓學生用一雙審美的眼睛去探究文章中的“藝術魅力”,通過不斷地誦讀、不斷地品味來提高閱讀能力、語文素養和審美能力。
   以上5個閱讀教學環節是緊密相連的,課前對文章的閱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基礎,不可省略,要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提前掃清字詞句等障礙,這樣就為后續的學習做好了準備,在學習課文時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反復閱讀,這是理解文章最好的方式,也是打通讀者與文章感情通道的捷徑。對于選入教材的如《背影》《散步》等經典文章,需要師生不斷地研讀與品讀,這樣才能體會文章中精妙的語句與真摯的情感。教學時,教師也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情感,結合課文多創造一些合適的情境,激發出他們內心的真情,與文章產生共鳴。不同年齡的人讀同一篇文章所體會到的情感是不一樣的,所以不要著急讓學生去理解與體會,要給他們留有余地,多少年后,他們可以回過頭來看這篇文章、這堂課,讓學生理解了明白了,才是一堂好的閱讀課,才是影響學生一生的課。
   著名作家曹文軒說過:“閱讀是一種信仰,閱讀不能改變人的起點,但能改變人的終點?!苯處熗ㄟ^“梯度式”閱讀教學法進行閱讀教學,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語文素養,并能將文本中所講融于學生的生活中,完成閱讀教學的有效延伸?!昂媳е荆诤聊?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教師要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幫助學生從點滴做起,使其不斷積累,進而達到質的飛躍。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868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