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本求源:議題式教學實施之教育現象學維度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教育現象學主張教育要回歸未經預設和定義的“原初的”“生活世界”,直接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體驗。從教育現象學維度出發,依托“生活世界” “面向事實本身”“意向性”核心概念,從議題情境的真實性、議題材料的原初性、議題設計的引領性三個方面,剖析議題式課堂教學實例,找尋議題式教學的理論淵源和方法啟迪。
關鍵詞:議題 情境 生活世界 教育現象學
【中圖分類號】G 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08-0031-01
1.立足“生活世界”概念,突出議題情境的真實性
自上一輪課改以來,課堂教學應立足于學生的生活世界已成為教育界的共識,但對“生活世界”的界定卻眾說紛紜。與將“生活世界局限于日常生活體驗”的觀點不同的是,教育現象學將“生活世界”做了延伸,包含“兒童生活世界的生活體驗、學校生活的體驗、課程生活的體驗等等。
在講授《共享經濟繁榮成果》內容時,某教師以小雨一家的境遇為主線,設計了以下情境:(1)來蘇就讀的初三學生小雨,出生在西部,跟隨打工的父母來蘇居住,家境貧寒;(2)從小失去奶奶,爺爺靠低保生活,去年又患上重病……情境設計的目的僅僅在于搭建知識,情境的映射關系,甚至根據知識講授的需要來編撰、處理情境,情境的真實性大打折扣。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如此“理想”的情境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師生互動和生成停留在表面。相反,如果選用以“最美孝心少年”中的人物的真實經歷來創設情境,并通過“假如……”的方式來延展現實情境,既貼合學生生活世界,又能讓學生在“代入真實情境—感悟教材知識—解決情境問題”的互動中“議”起來并有所“悟”。
因此,議題情境設計既要貼近學生真實的現實生活、現實角色,激發學生興趣;又要創設豐富多樣的“情境”(生活情境、知識情境、道德情境等),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但也要切忌情境過于生活化、視覺化的庸俗化傾向,缺乏對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引領性。
2.呼應“面向事實本身”口號,堅持議題材料的原初性
胡塞爾認為,在科學和哲學產生之后,生活世界本身沒有改變,改變的是換了一套對生活世界的描述方式,即用科學的說話方式代替原來的素樸的說話方式。因此,教育現象學倡導“面向事實本身”,就是強調教育要回歸未經預設和定義的、原初的“生活世界”,以此“獲得對我們日常生活體驗的本性或意義更深刻的理解”。
在講授《唯物主義的基本歷史形態》時,教師沒有采用“展示論述—小組討論—自主歸納”的模式來實現知識講授目標的達成,而是設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有何哲學價值?”這一議題,借助“原初”的哲學思想表述,再現了唯物主義在不同歷史形態的衍進歷程和歷史價值。
拉美特利:動物和人并沒有本質區別。一切有生命的、動物、自然的和機械的運動,都是人體機器的機能造成的。突然面臨一個萬丈懸崖,不是大吃一驚,身體機械地往后退縮么?一棒打下來,眼皮不是機械地閉起來么?瞳孔不是機械地在日光下收縮以保護網膜,在黑暗下放大以觀看事物嗎?冬天我們身上的毛孔不是機械地閉起來,使寒氣不能侵入內部么?……
在與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比較中,學生更為直觀地體會哲學家們對世界本源問題的不懈追求,凸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的尊崇,也避免了因過于偏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輕視甚至無視不同哲學思想的價值的傾向。
3.切合“意向性”范疇,凸顯議題設計的引領性
教育現象學關注意識的“意向性”,強調“我們對某種現象的指向總是暗示著生活中特定的愛好、定位或觀察視角”,要求教育要關注人的自我體驗、自我判斷和自我實現,體現對人的價值引領。
新課標明確提出,議題應當既包含學科課程的具體內容,又展示價值判斷的基本觀點。 對照“如何理解校訓價值追求?”“為什么‘兩只手’優于‘一只手’?”等范例,是否可以將議題理解成通過單一價值判斷的方式呈現的呢?然而,議題的核心在于“議”、在于能夠引起爭論,因為學生對于議題是有個體理解、自我判斷的,議題似乎又不應該是單一的價值判斷而應該包含兩種以上的價值判斷、進而引發價值沖突。因此,議題設計必須體現價值引領,可以是單一價值判斷的價值指引,也可以是包含價值沖突的價值斧正,究竟采取何種形式應當視學科內容和議題設計而定。
比如《人的認識從何而來》中,甲老師以“回顧改革開放決策的制定和當今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論斷”為情境,設計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做對了嗎?”的議題。對此,學生在課堂“議”中無從入手、更難有所得。如果教師將議題修改為“如何理解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更容易將學生“議”的重心引向“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積極變化”和“實踐和認識的關系”上來。因此,議題設計要有“意向性”,要在體現價值引領下實現學生的自我體驗、自我認同。
議題設計的優劣,關系到思想政治活動型課程的有效實施。廣大思想政治教師應從西方教育思想家們對活動、情境、議題等的經典論述中溯本求源,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實踐,探尋議題設計的靈感和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李樹英.教學現象學:一門新型的教育學——訪國際教育現象學大師馬克斯·范梅南教授[J].開放教育研究,2005(3):4
[2]郭元祥.論“生活世界”的教育——兼論教育中的生活問題[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0(5):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97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