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蔬菜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從產銷信息、生產管理、生產技術、產業服務等方面分析了當前蔬菜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蔬菜產銷信息薄弱、連作障礙嚴重、規模經營不善、機械化程度不高、設施栽培效能低下、社會化服務滯后等,提出了促進蔬菜生產健康發展的7個對策:準確預警,建立有效調控機制;注重實效,改革產業經營模式;量化考核,優化用工管理方式;因地制宜,優化蔬菜種植結構;減施藥肥,確保產品質量安全;有的放矢,破解重大技術難題;加大投入,夯實蔬菜產業基礎等。
  關鍵詞   蔬菜生產;設施栽培;產業服務;經營模式;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S6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3.011
  近年來,我國蔬菜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區域性布局不斷優化,品種結構不斷豐富,初步形成了全國蔬菜大生產、大市場、大流通的格局,市場趨于飽和,階段性、區域性、結構性供大于求成為新常態[1],淡旺季概念逐漸模糊,周年均衡供應基本實現。據相關統計部門資料顯示,2015年,全國蔬菜總播種面積2 200萬公頃、總產7.85億噸、人均蔬菜占有量574.7 kg[2];重慶市蔬菜總播種面積73.2萬公頃(其中加工菜18萬公頃)、總產1 780萬噸、人均蔬菜占有量590 kg;萬州區蔬菜總播種面積4.5萬公頃(其中加工菜2.1萬公頃)、產量102萬噸、人均蔬菜占有量634 kg,分別較《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的年人均蔬菜消費目標量140 kg,高出
  434.7 kg、450 kg、494 kg,足見數量之多。旺盛的產業形勢,雖然使蔬菜市場有了保障,人們的美好生活得到較好滿足,但是蔬菜產銷平衡未能很好協調,生產者利益得不到保障,盲目性、掠奪性的生產經營方式仍很普遍,蔬菜生產中存在著諸多難以克服問題。
  1 蔬菜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1.1 產銷信息方面
  與當前蔬菜產銷形勢相適應的蔬菜產銷信息體系建設滯后,農民難以獲取準確的蔬菜產銷信息,盲目生產導致市場價格大起大落,蔬菜滯銷經常發生。據了解,2001—2012年,我國發生622起蔬菜滯銷事件,而在2013年至2017年上半年,全國農產品滯銷達到1 612起,滯銷事件發生越來越頻繁,滯銷程度越來越嚴重。特別是2018年上半年,山東、河南、江蘇、四川、云南的蒜薹、大蒜、洋蔥紛紛告急,迎來10多年以來的最低價,眾多菜農束手無策。
  1.1.1 缺乏準確的產銷信息
  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蔬菜產銷基礎數據統計十分困難。蔬菜供給量涉及不同區域、季節、品種的面積和產量,以及災異氣候的影響等,其生產面大、分布零散、品種多、茬口復雜、影響因素多;蔬菜需求量包括不同區域、不同季節的鮮銷、加工、出口等方面數據,其消費面廣、人口流動大、流通渠道多。現有的蔬菜產銷信息系統,由于多種原因,統計口徑、統計方法不一致,不能全面、及時、準確地完成相關數據的采集和處理,有的甚至互相矛盾。例如,2007年全國人均蔬菜占有量、人均蔬菜消費量、出口量、加工量、損耗量等相互減除后有33.5%的蔬菜不知去向[3]。這樣的數據不僅不能真實地反映蔬菜供需狀況,更不能對產銷形勢做出準確預測,進而正確指導蔬菜生產。
  1.1.2 盲目生產勢難避免
  由于缺乏正確的信息引導,多數菜農簡單地以市場價格為導向,要么“跟風”,要么“逆向思維”,碰運氣、下賭注,心存僥幸地盲目生產,蔬菜生產得不到有效掌控,蔬菜市場總是呈現周期性“爛市”。萬州區蘿卜、甘藍、大白菜、茄果類、榨菜等大宗蔬菜菜價的周期性波動較為突出。例如,萬州區榨菜行情每隔4~5年就會出現一次較大起伏,有“好三年、壞三年、不好不壞又三年”的說法。據山東省農業廳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大蒜總產量達到632.8萬噸,較2016年增加34.6%,同時庫存量處于近5年最高位,蒜價從2017年6月就開始走低,當年蒜農效益已很不理想,可秋播時,多數蒜農仍堅持“逆向思維”,結果種植面積不減反增,加劇了2018年大蒜市場的危情。
  1.1.3 地產菜壓力越來越大
  由于日益便捷的交通和物流條件,地區間菜價反應十分敏感,蔬菜優勢產區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劣勢區域蔬菜生產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以萬州蔬菜市場為例,直接受到來自重慶、成都、荊州市場的巨大壓力,重慶至萬州鮮菜運輸成本0.2元/kg、半天之內到達,成都至萬州鮮菜運輸成本0.24元/kg、1天之內到達,荊州至萬州鮮菜運輸成本0.30元/kg、1天之內到達。地產菜頻繁受到外埠菜沖擊,菜農缺乏必要的、準確的蔬菜產銷信息指導,使其生產難以安排,效益難以保證,基地難以穩固。
  1.2 生產管理方面
  蔬菜生產人工成本高、管理方式落后,規模化經營者難以盈利。
  1.2.1 勞動力缺乏,人工成本高
  隨著農村勞動力的不斷轉移,農村勞動力日趨減少,且多是老弱病殘,用工風險高,勞動效率低。據調研,2015年全國大中城市日工價都在80~110元,部分蔬菜主產區日工價也達到60~80元,育苗嫁接工等特殊工種人員,日工價高達200~300元[2]。萬州區老齡工日工價40~60元,青壯年工日工價100元以上。雖然相對于城市務工,農業務工單價并不高,甚至偏低,但由于蔬菜生產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用工量大,人工成本占比最高,總成本受人工成本影響大。萬州一般蔬菜生產用工成本占總成本的50%~60%,最高接近80%[4],2015年全國蔬菜人工成本已占到蔬菜生產總成本的59.75%。
  1.2.2 管理方式落后,規模經營困難
  蔬菜生產環節復雜,量化考核難度大,用工管理是影響其經營效益的首要因素。目前萬州區蔬菜生產主要分為家庭小農生產和業主規模經營。1)家庭小農生產是農民主要靠自有土地和勞動力,或少量租借其他閑置土地和季節性雇工生產,大多數蔬菜生產規模(耕地面積,下同)在0.33 hm2以內,少數達到0.67~1.33 hm2。優勢是土地和人工成本低、生產效率高、市場競爭力強,由于不計本人用工,基本不存在經營虧損的情況,劣勢是品種多、批量小,不利于規?;a和遠距離批量銷售,多數是近郊直銷或訂單生產,是目前萬州區蔬菜生產的主要力量。2)業主規模經營是生產經營業主完全靠租地、雇工生產,生產規模一般在3.33 hm2以上,多數在6.67~20.00 hm2。優勢是規模大、產量高,便于集中銷售,有利于新品種新技術推廣,適于立地條件好、勞力充足、品種單一、直銷不便的遠郊生產,劣勢是土地和人工成本高、用工管理難度大、生產效率低、市場競爭力差。   近年來,許多規?;洜I者由于勞動力緊張、管理方式落后,普遍采用計日制管理,工作質量差、生產效率低,始終走不出低工資→低素質→低效率→高成本→低工資的惡性循環,多數年份處于虧損狀態,且有規模越大、設施越好(折舊成本越高)、虧損越多的趨勢,部分業主難以為繼,拖欠農民土地租金多年,已成為社會穩定隱患。根據2018年4月對萬州區8家典型蔬菜經營業主調查表明,有3家生產規模3.33~5.33 hm2,年盈利1 709~2 500元/667 m2,其余5家生產規模5.67~20 hm2,年虧損880~4 086元/667 m2。
  1.3 生產技術方面
  主要表現在耕作機械化程度低,對化肥、農藥依賴程度高,土壤連作障礙嚴重,質量安全隱患未除,設施栽培技術落后。
  1.3.1 農藝措施復雜,立地條件差,機械化程度低
  蔬菜品種多,特性各異,在整地、育苗、定植、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植株調整、采收、加工等環節農藝措施復雜,除部分操作簡單的農藝環節機械化程度較高外,大部分蔬菜生產過程機械化程度很低。2015年全國蔬菜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約20%,而同期我國小麥、水稻、玉米的綜合機械化水平分別為93.7%、78.1%、81.2%。立地條件差,特別在南方山區,坡多地窄、交通落后、土地瘠薄、霧多寡照,園藝設施少、空間小,機械作業普遍存在“路難走、門難進、邊難耕、頭難掉”的現象[5],輕簡技術難以推廣,人工成本逐年攀升。排灌等基礎設施差,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
  1.3.2 有機肥施用不足,土壤連作障礙嚴重
  目前萬州區普遍存在有機肥不足、化肥用量過大的情況,土壤酸化、鹽漬化等連作障礙日趨嚴重,產出逐年下降,特別是一些規?;洜I的地方表現更為嚴重。根據2011年重慶市物價局成本調查隊對萬州、九龍坡、潼南三區番茄、茄子、菜椒、黃瓜、甘藍、菜花、大白菜、馬鈴薯、蘿卜等9種露地蔬菜作物生產成本的調查表明,化肥和農藥投入占物資投入的40.6%和23.0%,每667 m2每季投入分別為209.35元和118.69元,位居前兩位。2018年1月萬州區主要蔬菜基地投入品調查情況表明,萬州區設施蔬菜每667 m2每季化肥施用量192.3 kg,露地蔬菜每667 m2每季化肥施用量106.9 kg,一般農戶和業主每667 m2每季有機肥施用量1 000 kg左右,少數達到2 500 kg,仍有部分種植者全用化肥。
  1)無肥可用。①數量少。由于農村家庭畜禽養殖少,養殖場糞肥利用不高,可用有機肥數量很少。②質量差。多數畜禽糞肥水分含量過高,養分含量低,肥效差。③發酵等無害化處理差,經常出現根腐病、枯萎病等病害;2)有肥不用。施肥技術落后,施肥用工成本高,人工挑糞施肥每人每天只能施肥400~500 kg,不少生產者不愿施用有機肥;3)用肥不當。普遍存在施肥結構不合理、施肥技術落后等問題。偏施大量元素,缺乏中、微量元素,肥料有效利用率低,蔬菜產量、質量不高。
  1.3.3 農藥依賴程度高,安全隱患仍然存在
  1)對農藥的依賴性仍然很強。相對于農業防治措施,化學防治使用方便、成本低、見效快,仍是當前大面積蔬菜病蟲草害的主要防治手段,且生產水平越高,用藥越好、用量越大。近年來,由于人工成本不斷增加,除草劑用量也越來越大。據調查,萬州區蔬菜通常每季用藥2~8次,每667 m2每季用藥成本30~240元,其中:一般蔬菜作物90~120元,番茄、黃瓜等180~240元,榨菜、蘿卜、馬鈴薯等30~60元。山東、河北等環渤海暖溫帶區,番茄、黃瓜等設施蔬菜每個茬口用藥6~25次,施藥間隔期2~30 d,每667 m2施藥有效成分量225~3 750 g,施藥成本300~2 000元。2)缺乏科學施用方法。盲目用藥、超量用藥、不按規定安全期采收等現象仍然普遍。由于預防措施不到位,往往在病蟲害嚴重時期才用藥,造成用藥量加大、防治效果降低。3)質量安全意識仍顯不足,追溯覆蓋面較小,違法成本較低,監管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1.3.4 設施栽培技術落后
  我國設施蔬菜生產發展迅猛,在很大程度改變了傳統蔬菜產銷模式,也暴露出設施結構和配套技術等多方面的缺陷,影響了設施栽培效能的更大發揮。在萬州區大棚生產上主要表現為:1)棚架強度不夠,難以抗御惡劣氣候,特別是春夏季的暴風雨危害。2018年5月,先后遭遇2次暴風襲擊,直接摧毀大棚100多座,受損大棚200多座,損失巨大;2)棚膜開閉范圍小、開閉不便捷,不便于大棚適時敞棚淋雨、降溫,也不能及時應對急劇氣候變化;3)棚膜積塵污染嚴重,不便清洗,對于光照要求高的作物(如草莓等),每年均需換膜,240 m2大棚每次更換薄膜需耗費1 000元以上,使用成本太高;4)棚室空間狹小,難以進行深耕深翻等機械化操作;5)連作障礙日益突出,由于過度使用化肥,加上缺乏雨水,大棚土壤酸化、板結、次生鹽堿化嚴重,連作病害防不勝防,出現了大棚菜越來越難種的現象;6)棚內滴噴灌等水肥一體化設施差、應用不佳,導致棚內水肥條件不良,有的甚至不及露地,出現很多有棚無膜、有膜不蓋的現象;7)大棚周年綜合利用不夠,種植模式欠佳,生產效益不高。
  1.4 產業服務方面
  1.4.1 基層蔬菜技術力量薄弱
  區、縣以下蔬菜技術人員缺乏、專業素質差,懂理論、有經驗、能操作的技術人員越來越少,難以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蔬菜生產者素質和生產技術水平得不到盡快提高。
  1.4.2 科技投入不足
  蔬菜新品種、病蟲綠色防控、平衡施肥、水肥一體化、設施栽培綜合利用等實用技術投資乏力、推廣力度不夠。
  1.4.3 缺乏專業的社會化、市場化服務
  1)缺乏蔬菜專業懂技術、懂管理的社會化技術服務隊伍,以及配套成熟的市場化服務機制,不能為蔬菜生產環節提供必要的市場化服務。2)缺乏兼具服務和管理職能的行業組織,既不能為廣大生產者提供產銷信息、生產技術、物資供應等方面服務,也不能很好實現從業者的自控自律。   2 促進我國蔬菜生產健康發展的對策
  2.1 準確預警,建立有效調控機制
  當前蔬菜生產的首要難題是“種什么”,其次才是“怎么種”。如何發揮蔬菜產銷預警機制的作用,協調好蔬菜全國性大流通與區域性小生產的矛盾,解決好農民“種什么”的問題,筆者認為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1)建立國家、省市、區縣三級權威性蔬菜產銷信息查詢系統,實時預測、公布本區域主要蔬菜品種的產銷動態,方便每個生產者隨時查詢自己所需的蔬菜產銷信息;2)確保蔬菜產銷基礎數據的全面性和真實性。準確的市場預測基于準確的產銷數據,區縣級作為蔬菜產銷信息的基礎,要成立專業的調查隊伍,做好以下3個方面數據的準確采集:①本地不同季節主要蔬菜品種需求量(包括鮮食和加工),應考慮人口流動、出口量等影響因素;②本地菜的主要生產季節、播種面積、產量和銷售方向(包括銷往本地、外地的鮮食菜和加工菜),③外埠菜的主要季節、品種、數量及來源地;3)建立指導性調控機制。鑒于蔬菜生產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應建立適于我國國情的蔬菜產銷調控機制,各級蔬菜管理部門要把蔬菜產銷調控列為主要工作內容來抓。堅持因地制宜、適度規模生產的指導思想,全國統一協調,制訂出不同區域主要蔬菜品種的年度產銷計劃,并自上而下指導落實,使蔬菜生產由放任自流變為可導可控,逐步改變各自為政、盲目生產的現狀,既要保障城市蔬菜供應,又要確保菜農的基本利益。
  2.2 注重實效,改革產業經營模式
  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各類經營主體優勢。術業有專攻,提倡“經營專業化、規模適度化、效益最大化”,因地制宜,做好做精產加銷各個環節,避免盲目擴大經營規模和經營范圍。以經濟利益為紐帶,加強各類經營主體橫向聯合,打造蔬菜產加銷產業集群,實現現代蔬菜產業與傳統農業的有機結合。1)家庭農場(或個體農戶)應專注于產中環節,發揮其生產效率高的優勢,根據自身條件適度規模經營,做到精耕細作、優質高效,為蔬菜產業提供基礎支撐;2)合作社和龍頭企業應專注于產前、產后環節,充分利用產銷信息,結合本地特點,與農民開展多形式產銷合作,更好地組織產品流通和加工,實現以銷促產、產銷雙贏。探索以企業為營銷龍頭、個體農戶為生產單元,統一安排品種、統一提供農資、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產品回收的運行模式,推動蔬菜產業專業化、規?;藴驶默F代化進程;3)社會化服務組織應專注于生產及配套物資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讓更多的生產活動專業化、市場化,減少農民或業主的勞動強度和生產管理難度,推動蔬菜產業實現規?;洜I。4)在交通便利、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可適度開展休閑旅游,以商補農,進一步增強蔬菜產業活力。
  2.3 量化考核,優化用工管理方式
  針對萬州區蔬菜基地基礎條件差、機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生產管理落后等現狀,加強蔬菜生產用工量化管理,推行多種勞動激勵機制,從根本上解決“出工不出力”的問題。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按不同蔬菜品種、栽培方式、生產環節,制訂合理的工作量、工作質量和工資定額標準,根據不同生產階段和技術要求,靈活采取分段量化、全程量化或產品量化的用工管理方法,有效提高勞動效率,降低用工成本,提高蔬菜生產效益[4]。如萬州區七曜山地區的蘿卜生產模式:土地由經營業主流轉,進行必要的宜機化改造后,包給農民種植,種子、肥料、技術等由業主提供,記賬核算,符合質量要求的產品按0.44元/kg收購,按667 m2產5.0~7.5 t計,農民每667 m2毛收入可達2 200~3 300元。由于采用機械耕地、開廂、鋪膜,每個農民每季可種植1 hm2,毛收入達33 000~49 500元,日工資可以達到120元以上。業主負責收購加工、銷售,不僅有效地控制了生產成本,也很好地保證了產品質量,實現了小農生產與規模經營的完美結合。
  2.4 因地制宜,優化蔬菜種植結構
  堅持“因地制宜,供淡補缺”的原則,發展具有區域優勢的特色蔬菜。萬州區蔬菜結構調整應突出三大特色,即:高山秋淡蔬菜,榨菜、辣椒等加工蔬菜,以葉類菜為主的城鎮保供蔬菜。1)適地適季,合理布局,多種植特色菜。根據萬州區特點,海拔400 m以下低山早熟菜區,冬暖、春早,適宜種植春早熟、秋延后和越冬蔬菜;海拔400~800 m中山晚熟菜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適宜種植春晚熟、秋早熟和越冬蔬菜;海拔800 m以上的高山秋淡菜區,夏季涼爽,適宜種植春早熟和秋早熟的秋淡蔬菜;城市近郊多種速生綠葉蔬菜。2)關注市場變化,不種植跟風菜,巧種空檔菜。針對主要消費群體和消費習慣,充分利用蔬菜產銷信息,生產適銷對路品種,“逢貴莫趕、逢賤莫懶”,不盲目跟風。3)量力而行,多種植精細菜,創造品牌菜?;A條件好、技術能力強、勞動力充足的,提倡種植檔次高、投入大、效益好的精細蔬菜品種,鼓勵創造綠色蔬菜、有機蔬菜等品牌蔬菜。
  2.5 減施藥肥,確保產品質量安全
  1)根據本地自然條件和蔬菜安全生產的相關規定,制訂和修訂科學先進、實用可行的蔬菜生產技術標準,并積極組織實施。目前萬州區已制訂了18個主要蔬菜作物的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2)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病害以農業防治為重點(選用良種、培育壯苗、合理輪作、深翻炕(凍)土、土壤消毒、平衡施肥、避雨栽培、深溝窄廂、合理密植、清潔田園等措施),蟲害以殺蟲燈和粘蟲板誘殺為重點,優先使用生物防治,科學應用化學防治(對癥用藥、適時用藥、輪換用藥、安全用藥),杜絕施用禁用農藥,嚴格遵守安全間隔期,最大限度地減少農藥、化肥用量。3)加大農業投入品監管和質量安全追溯力度,改定點定期抽檢為不定期隨機抽檢、重點基地抽檢為全覆蓋抽檢,建立質量安全信用檔案和“黑名單”制度,加大違法行為懲處力度,樹立自覺守法意識。
  2.6 有的放矢,破解重大技術難題   針對當前蔬菜生產中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題,積極研究和推廣費省效宏的實用生產技術。1)推廣以有機肥為主的平衡施肥、水肥一體化、液肥深施等先進技術,處理和利用好畜禽糞便,增加更多優質有機肥源,有效降低化肥用量。2)推廣菜地合理休耕、輪作、深耕、培肥制度,用地養地相結合,有效克服菜地土壤連作障礙,避免濫用土壤殺菌劑;3)研究解決大棚結構輕便強化、棚膜除污、全膜便捷啟閉等問題,保持棚膜較長時間的高透光性,降低維護成本,增強對災異氣候的應對能力,進一步提高設施蔬菜種植水平;4)加強山地、棚室等狹小空間蔬菜生產機械的研究和推廣,提高山區蔬菜生產機械化水平,全方位推廣蔬菜輕簡化栽培技術,大幅度降低蔬菜生產用工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
  2.7 加大投入,夯實蔬菜產業基礎
  充分利用國家惠農政策,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蔬菜產業扶持力度,重點支持以下幾方面:1)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著重加強宜機化土地整治,以及道路、水利、園藝、貯藏、加工等基礎設施建設,堅持質量第一,拒絕好大喜功,集小勝為大成,逐年建成穩定的、高質量的蔬菜生產基地,并加以有效保護;2)科技支撐方面。完善基層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基層蔬菜技術人員的充實和培養,積極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快建立和推廣蔬菜生產市場化服務機制,大力引進推廣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新裝備,全面提高蔬菜生產科技水平;3)運行機制方面。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探索新型經營模式,確保蔬菜產業健康發展;4)產業風險方面。探索推廣以市場價格、災異天氣等為指示目標的蔬菜生產保險服務,保障蔬菜生產者的基本利益。
  參考文獻:
  [1] 馬兆紅,司智霞.蔬菜供應新形勢下,生產者如何積極應對?[J]中國蔬菜,2017(12):1-4.
  [2] 王娟娟.我國瓜菜產業現狀與發展方向[J].中國蔬菜,2017(6):1-6.
  [3] 李崇光,包玉澤.我國蔬菜產業發展面臨的新問題與對策[J].中國蔬菜,2010.
  [4] 王愛民,王遠全,鄒瑞昌,等.南方山地蔬菜生產用工現狀與優化管理對策[J].中國蔬菜,2015(8):11-13.
  [5] 陳永生,胡檜,肖體瓊,等.我國蔬菜生產機械化現狀及發展對策[J].中國蔬菜,2014(10):1-5.
  (責任編輯:敬廷桃)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214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