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農村城鎮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30多年的發展,我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成為拉動內需的重要組成力量,為現代化建設進程輸出了不竭動力。但是,從城鎮化建設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我國農村城鎮化水平普遍偏低,城鎮化進程仍顯緩慢。在農村城鎮化建設上,存在著諸多制約因素和不可回避的問題。面對這種發展態勢,只有積極尋求新思路,探索應對措施,堅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才能不斷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健康有序發展。
  關鍵詞 農村城鎮化;集聚效應;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327;F299.2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08.045
  我國自1988年來提出城鎮化發展戰略以來,在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歷經三個階段發展至今,取得了良好成效: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集聚,產業越來越趨向于城市,有效拉動了內需,為經濟增長不斷注入了新活力,為現代化建設進程增強了動力。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突破59%,城鎮化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隨著城鎮化建設的持續推進,也暴露出許多不可避免的問題和影響發展的制約因素。面對這些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貫徹落實中央政策,進一步推動農村城鎮化進程,是我國在發展中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1 農村城鎮化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是基礎性問題。解決好“三農”問題,要從農村城鎮化建設入手。既定的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傳承文化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目標依然遙遠,發展任務依然艱巨。目前來看,農村城鎮化建設進程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1.1 基層施政者重視不夠
  縣域經濟發展涉及方方面面。強調GDP、強調招商引資搞工業化,追求工業化帶來的現實財政收入,是體現政績的現實問題。相較而言,“三農”政策、農村城鎮化在相當多的縣域施政者意識中只是一項日常工作,未能引起足夠重視,政策僅僅停留在年初報告和文件中。負責具體實施的部門和很多鄉鎮領導也不夠重視,以文件貫徹文件,停留在口號階段。就我國農村發展目前來看,農村城鎮化有利于實現農民市民化,是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
  1.2 土地問題依然是制約因素
  土地是永恒的話題,農村城鎮化繞不開土地問題[1]。1)對土地的所有者界定不清楚。農村土地是集體所有制,但在實際管理使用上,集體所有制的根本問題是小組集體、村集體、鄉鎮集體,沒有明確界定。所有制概念的模糊,造成政府征地時征地補償款補償給誰有時存在爭議,甚至有群體性事件發生。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存在集體、國有土地的混淆,將集體土地視為國有土地處置。2)土地征用行為不規范,補償占比低。多地征地補償安置費基本占土地價格的10%~20%,明顯偏低。農民失去了土地,進城購買沒有任何優惠的商品房,損害了農民利益,阻礙了城鎮化發展。同時,土地財政的占比過重,GDP增長水分大。3)粗放式管理土地。工廠、房地產粗放征用土地,甚至少征多占,人地矛盾突出。同時,政府土地的管理工作薄弱,土地規劃、分配和使用均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部分企業土地利用率不高,甚至存在大量閑置土地。
  1.3 農村產業體系發展滯后
  1)農民市場意識普遍較差。農戶無技術、缺資金、經驗少,不能形成產業化經營、規模化經營;由于土地不能充分流轉,規模化種植和集約生產較難實現,造成農戶多是分散經營,重復投入多、產出少、銷售難;農村產業合作組織目前的發展還處在規范化階段,農戶缺乏有效組織,生產大多缺乏信息指導,不能與市場實現有效對接,市場風險抵御能力較低;縣域農業部門農技體系服務跟不上,信息相對滯后,造成農村市場信息不暢通。2)農村城鎮化不僅是人的集聚,經濟基礎是產業的集聚。農村二三產業不發達,人的城鎮化生活質量低,同時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低。農村產業體系發展的不健全,帶來的是與農村城鎮化快速發展不適應、不匹配,與市場經濟不適應、不匹配。
  1.4 城鎮化發展與環境污染的矛盾對立凸顯
  隨著城市化與工業化的推進,城市的空間范圍逐步蔓延,蠶食著鄉村的區域。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污染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企業的煙塵、粉塵、機動車尾氣排放等造成大氣污染,導致各地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霧霾。往往工商業越發達的城鎮,污染越嚴重。同時,生活垃圾、商業垃圾、居民生活垃圾治理問題突出。地方政府露天堆積、掩埋、焚燒的方式處理垃圾,造成了生態系統的二次污染;工業廢水私自排放、農村濫用農藥,向水庫及河流中排放污染物等一系列環保問題,導致城鎮化發展和污染的矛盾愈發突出。
  2 加快農村城鎮化發展的對策
  農業穩定、農村宜居、農民富裕,是“三農”政策的根本目標[2],而加強農村城鎮化建設是必然的發展需求。只有解決好城鎮化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才能有效促進城鎮化建設有序健康發展。
  2.1 提升基層施政者的“城鎮化”意識
  提高縣鄉村干部對城鎮化發展的認識,地方政府要加大對基層干部中央一號文件、城鎮化發展戰略精神的知識培訓、能力培養,加強對中央文件貫徹執行的督查考核。“三農”問題,各級干部都應高度重視和重點關注。2008年的金融危機,農村擔當經濟社會問題緩沖區的重要角色,2 000萬農民工失業返鄉,沒有造成大的社會波動,緩沖區的作用發揮極大。可見,農業是國家安全的基本保障。中央緊守1.2億公頃耕地紅線不動搖,堅守全要素生產,即便國際局勢動蕩,工業可能被摧毀,但保住了農業,保住了糧食供給,也就保住了生命線。隨著現代生產力的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多,農民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城鎮化建設中來。中國的經濟發展,農民工功不可沒。現階段,地方政府的責任是要積極引導農民參與農村城鎮化建設。
  2.2 規范土地的管理使用
  要解決集體土地所有制問題。這是制度層面的問題,國家要科學界定集體土地所有權問題,只有土地所有權產權明晰,才能流轉有序。規范土地征用行為,要強化依法行政。政府在征地過程中,應根據政府的相關規定,嚴格執行征地程序的“兩公告一登記”制度和聽證制度,嚴格按照法律法規進行。同時,采取提高政府征地補償安置費、用地單位適度補償等措施,維護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為因政府行為失地的農民制定保障安置方案、商品房優惠政策,妥善安置、推薦就業。土地要集約化管理,1)要定好總量,實行城鄉建設用地總量控制,遏制土地過度開發和建設用地低效利用;2)要控好增量,擬定好經濟、社會發展與節約集約用地目標,壓減新增建設用地規模;   3)要用好存量,對存量土地依法依規合理調配[3]。
  2.3 完善農村產業體系建設
  農村產業體系的完善,地方政府要起主導作用[4]。1)制定農業產業化發展總體規劃,積極推進產業富村、科技興村、企業進村、生態建村、人才強村的發展格局;2)推行以農村產業化統領導農村經濟模式,加強與涉農企業合作,專業化生產,市場化運作;3)建立產業基礎服務平臺,采取政府出資、社會力量參與、專家人才支撐的模式,實現農產品信息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提高農戶產業信息資源的共享率;4)政府培養、引進優秀的專業農業人才,建立服務于農業產業體系的特殊人才隊伍;5)扶持龍頭企業,推廣基地化、產業化,重點扶持生態文明關聯企業、農村、農戶;6)發展農村電商,支持電商網絡化營銷農產品,支持農戶網絡化營銷;7)完善農村城鎮化建設保障體系,不斷推進惠農政策、人力、智力、財力、法律、綠色環保、電商等諸多要素在農村城鎮中集聚,推行實質意義上的農業產業化。
  2.4 堅持走生態文明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環保問題的治理,依靠各級政府和環保、規劃、交通、城管、工商等部門的綜合整治,不斷推出新的強制舉措加大整治力度。堵不如疏,治標更要治本。發展與污染矛盾對立問題的解決,還是要堅持走生態文明的新型城鎮化道路。農村城鎮化和城市相比,低碳經濟是發展優勢,比較優勢是生態資源,蘊含林木、湖泊、濕地大量的農林資源[5]。在農村城鎮化規劃和建設上,要根據當地客觀條件,科學編制遠景規劃,力求以人為本,突出與自然和諧,因地制宜、因景制宜,靈活多樣。要凸顯“兩山”理念,與秀美的山川、豐茂的森林、寧靜的湖泊相融合。實行鄉村振興戰略,更是解決城鎮化發展與污染矛盾對立問題的有效途徑。
  3 結語
  農村城鎮化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農村城鎮化發展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農業、農村發展必由之路,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規模擴張,在政策制定、發展規劃、具體實施中要注重保護農民利益,注重與“四化”的相輔相成,解決好與發展不相適應的各種階段性問題,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實現城鄉統籌和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人的無差別發展”。尤其是具體實施農村城鎮化戰略發展的縣鄉村領導,要正確解讀好中央政策,因地制宜,切實引導當地經濟發展走上生態文明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參考文獻:
  [1] 于立,彭建東.中國小城鎮發展和管理中現存問題及對策探討[J].國際城市規劃,2014(1):62-67.
  [2] 李祿俊.西部農村地區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小城鎮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西藏發展論壇,2015(3):46-49.
  [3] 趙軒宇.農村城鎮化協調發展的對策措施[J].天津農業工程,2017(5):65-69.
  [4] 姜長云.推進產業興旺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J].學術界,2018(7):6-15.
  [5] 劉兆建.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保護思路探索[J].環境工程,2017(2):171-173.
 ?。ㄘ熑尉庉嫞黑w中正)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999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