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礎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應對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教育關乎一個國家的未來,它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農村基礎教育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我國農業、農村、農民未來發展的情況,也將深刻影響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因此,只有真正提升農村基礎教育水平才能實現教育現代化與教育公平。但農村教育先天基礎不足,農村基礎教育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觀,許多突出問題依然存在,亟待解決。文章基于武漢市農村基礎教育現狀調查結果,旨在揭示武漢市農村基礎教育中的突出問題,分析其成因,同時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農村;基礎教育;制約因素;實施策略
作者簡介:鄭秀麗,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塔耳小學教師。(湖北 武漢 430000)
中圖分類號:G63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10-0135-02
農村基礎教育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實現教育現代化與教育公平的關鍵因素。只有真正提升農村基礎教育水平才能實現教育現代化與教育公平,因此,揭示農村基礎教育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應對策略,無疑對提升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和作用。
一、農村基礎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基礎教育工程已經被列入國家教育的重中之重,新一輪課程改革已付諸實施。深化農村教育改革、推進農村教育城市化、城鄉教育均衡化發展,是農村基礎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然而,武漢市市農村基礎教育一直處于整體薄弱的不樂觀狀況,在教育資金、教育資源、教師素養等方面存在許多嚴峻問題。
1. 農村基礎教育資金匱乏。我國基礎教育主要由區級實施、管理,而區級財力有限,在農村基礎教育中的資金投入更是微乎其微。這導致農村基礎教育的教學條件和配套設施非常不完善,辦學理念與教學效果遠遠落后于教育平均水平。經濟的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基礎教育觀念的發展,一些教育管理者對農村基礎教育的管理缺乏長遠的規劃意識,辦學思想和教學理念相對落后。
2. 農村基礎教育資源缺失。農村基礎教育資源極度缺失,城鄉教育不均衡化導致農村基礎教育發展滯后。農村基礎教育資源相對分散,且缺乏整合,致使軟硬件設施建設跟不上教學發展的進度。在這種教育教學資源極度匱乏的狀況下,學生很難與時代接軌,各方面的能力提升都受到嚴重阻滯,農村基礎教育難以得到實質性的發展。
3. 農村基礎教育師資能力欠缺。農村師資隊伍能力偏低,“學歷高,能力低”的現象非常嚴重。一部分教師的高學歷來源于遠程教育、自學和成人高考等形式,缺乏專業素養與教學水平。另一部分教師按部就班,缺乏進取精神,對工作毫無熱情,不鉆研課本內容,不提升專業素養,不研究教學方法,沒有達到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的種種問題導致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較低,對學習缺乏端正的態度與正確的認識。
4. 農村基礎教育學生流失嚴重。農村基礎教育學生流失嚴重存在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農村的經濟發展較慢,農民收入較低,無法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二是教育相關部門對農村基礎教育缺乏有力宣傳,許多家長被“大學生也找不到工作”“讀書無用論”等一些不當言論蒙蔽,沒有認識到基礎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三是家長的受教育程度較低,無法有效輔導孩子,孩子在家只能依靠自己,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二、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成因分析
1. 家庭教育缺失。家長認為教育學生是教師的事,與自己無關。在農村,不少家長把學生留在家里讓老人照顧,自己外出打工。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的比例占據大半,而目前的留守兒童比例較高,接近40%。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深遠。而農村的留守兒童從小就遠離父母,無法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這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2. 教師教育形式單一。教師教育形式的單一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學生的學習天賦與豐富的想象空間,教師單方面重視學習成績,把學習成績作為評判一個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很多學生由于學習成績不夠優秀,遭到教師的忽視,從而產生自卑心理與厭學思想。同時,教師與家長沒有持續良好的溝通,與學生的交流不足。教師與家長不能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并對其進行有效疏導,導致部分學生出現嚴重的心理阻礙與交流困難,制約學生的健康成長。
3. 學?;A教育缺失管理。多數農村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制度不健全,執行規章制度不嚴格,管理模式粗放,管理過程形式化。部分校長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管理上,不能一心一意抓教學,缺乏正確的教育管理思想。學校隨意化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教師教學素養下降,不能很好地有效實施教學,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嚴重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
4. 教師隊伍呈現老齡化趨勢。農村小學教師結構不盡合理的現狀,制約了農村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具有重要影響。農村小學30歲以下的教師幾乎沒有,40-60歲這一年齡段的教師較多,這說明農村小學教師隊伍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老齡化趨勢。這一點制約著農村的基礎教育發展,教師隊伍缺乏新鮮血液的流動,教師活力無法得到激發,教學質量也就難以提升。
三、目前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策略
1. 完善農村教育體制改革。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及教師的監督、約束機制,全面提高農村基礎教育管理水平。相關教育部門應該完善教師考核制度與教師教學監督體制,區分優秀教師與不合格教師,將獎懲制度明確化。其次,要加強教師入職考核制度。提高教師的入職標準,完善教師入職的各項管理制度,確保上崗教師能夠達到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2. 改革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體制。農村當前存在著學校多、學生少的現象,學校規模小,教學環境較差,學生無法受到良好的教育。相關教育部門可以將相近的學校加以合并,以此減少不必要的教育經費支出,將教育資金集中化,有效規劃農村基礎教育的結構與模式,從而優化農村學校的教學環境, 完善相應的配套設施,提升課堂的教學質量。
3. 發揮政府與家庭教育的作用。首先,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扶持力度。政府要制定相關政策幫助農村貧困生完成學業,特別是要確保農村優秀的貧困生接受良好的教育,挖掘農村人才,帶動農村的基礎教育發展。其次,家長要發揮自身對孩子的引導作用。家長必須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長要以身作則,與孩子一同學習,常在家看書看報,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家長還需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多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決問題,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心態,用最好的狀態學習。
4. 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第一,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資金投入,完善各項配套的軟硬件設施,為教師自主學習以及教育教學提供有效的使用平臺。政府在教育教學投資上要多傾向農村基礎教育,開發適合農村教師學習的課程資源,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農村教師的綜合素養。第二,學校要提升教師的教研力度,以提升教師的教研水平。農村學校要積極組織教師開展各項教研活動,以促進廣大農村教師的專業化成長。第三,學校教育管理者要建立教師發展的長效機制,以提升教師的學習意識。農村學校的教育管理者,要有意識地組建教師開展教學交流活動,促使教師形成學習型團隊,共同學習系統理論知識,并保障這種學習型組織機制能夠長效實施。
參考文獻:
[1] 郭曉平,葉玉華.國際基礎教育發展現狀與趨勢[J].教育研究,2000,(10).
[2] 吳詳,李然.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現狀與對策[J].中國民營科技與經,2005,(5).
[3] 陳俊珂.基礎教育教師資源均衡發展的現狀分析與對策[J].教育導刊,2006,(4).
責任編輯 胡甜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01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