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學的實驗與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小學階段的科學課,不僅要教給學生具體的各領域的科學概念,還要重視科學素養的培養。在平時的科學教學中,學生通過游戲、實驗體驗探究的過程,但在具體的探究過程中如何積極引導學生在科學學習中尊重客觀事實、注重證據、大膽質疑展開探討,逐步養成良好的科學素養及什么時候開展科學探討呢?如何使學生養成科學探討的習慣?這些問題常常使我們困惑,對此,筆者認為首先要做好如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以故事、游戲導入課堂
為了深化科學教學,教師應積極營造一種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學習的情境或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情境和氛圍中快樂地學習。有了這樣的情境和氛圍,學生就可以學得更主動、更活潑、更扎實,要做好這一點,教師就必須設計好課的導入,用發人深思、引人入勝的導入把學生帶進學習中。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教師設計課堂導入要緊扣研討的內容。
如教學“食物鏈和食物網”時,可以講《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圖片出示螳螂、蟬、黃雀。同學們,你們知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嗎?你們知道螳螂、蟬、黃雀在食物鏈中有著怎樣的食物關系呢?設計這樣的故事情境,把學生的學習欲望激發起來,使學生處于主動探索學習的狀態。學生紛紛躍躍欲試,積極思考,初步知道了食物關系中吃和被吃的關系。例如,教學《磁極間的相互作用》一課,有這樣的設計:教師提問學生(提供材料,組織游戲)誰能想辦法把回形針取出來?有的學生回答:我想用棉線把回形針取出來。有的學生回答:我想用鐵絲把回形針取出來。有的學生回答:我想用磁鐵把回形針取出來……教師再次提問,用你們的方法來比試一下看誰最先取出來?學生做游戲進行比賽。教師最后問學生,通過游戲你們發現了什么?學生回答:我們發現用磁鐵吸最快。由此展開了對磁鐵性質的探究、討論。
這個設計的游戲部分,旨在創設輕松愉快的探討氛圍,即使有些學生取回形針的方法不太快,但這些學生也不會有挫折感,也能和其他學生一起愉快地進入到探討狀態中去,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用故事、游戲等導入新授,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促進學生開展探討。
明確探討目標
烏申斯基曾指出:一切外部世界進入人的靈魂的東西都是通過注意的大門??陀^事實是,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對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所產生的心理活動是非?;钴S的,在學生的這種狀態下,教師要因勢利導,把他們引入到教學中去。教師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通過多種教學方法方式向學生精準地傳輸知識點和重難點的信息,使學生快速地精確感知這些教學信息,并產生強烈探索的反響和欲望,從而引發學生主動地細致觀察、正確實驗、深刻分析、精確概括等思維活動。
如教學《食物中的營養》時,通過實驗發現花生、葵花子、芝麻等食物中主要含有脂肪,在實驗中有這樣一個環節:有學生用鉛筆在紙上分別擠壓花生、葵花子、芝麻。教師提問在紙上你們有什么發現?有的學生回答:我發現紙發黃了;有的學生回答:我發現紙上有水跡;有的學生回答:我發現紙上有油。教師分發用水浸泡的棉棒,并請學生用蘸水的棉棒在紙的另一端涂抹,并將白紙舉起對著亮光比較:有什么發現?有的學生回答:我發現紙上的水跡舉起對著亮光不透光,而發黃處舉起對著亮光是透光的;有的學生回答:我發現紙上的水跡沒有發黃;有的學生回答:我發現紙上的水跡容易干而發黃處不容易干。教師再讓學生用手摸一摸,比較有什么不同?有學生回答:我摸了一下,擠出來的物質摸起來油乎乎的。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有目的的思考,明確探討的目標指向,由實驗觀察到的現象激發學生探討的欲望。在這里學生對“水跡”和“油跡”產生了分歧,經此探討,引導學生的思維很快走出迷茫,走向真知的方向。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隨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相應給予指導,就能使所有學生的探討能力得到較大程度的發展。
抓住時機,開展探討
眾所周知,學生對于研究材料剛開始是非常感興趣的,因此剛開始并不是探討的好時機,你得抓住一個時機,那么什么時候是最佳時機呢?這時,學生對材料已經不再那么感興趣了,但是又必須是在已有跡象證明,學生已做出了某些令人滿意的發現之后,對實驗現象產生疑惑時、產生爭執時有發現、有疑惑,這時是探討的最佳時機。如教學《 蠟燭熄滅了》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蠟燭燃燒時間的長短與什么有關?”在取得1號杯和4號杯的實驗數據后,組織學生開始探討,當學生指出原因后再讓學生測2號和3號杯的數據,求證他們的探討結論,這樣時機就把握住了。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設計有趣的環節調動學生大膽質疑探討,還要在實驗探究體驗活動中,充分了解學生科學概念形成中的思維變化,從而積極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現象,讓學生有目的的思考,明確探討的目標指向,由實驗觀察到的現象激發學生探討的欲望,促進學生展開探討。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自主地投入學習。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善成小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38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