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農村資源促進幼兒良好品質發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強調,要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的生活和學習空間,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作為農村幼兒園,開發和利用好農村資源,不僅可以降低教育成本,同時還能為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注入“活水”,促進幼兒良好品質的發展。在此,筆者結合自己的幼兒教學實踐作如下幾方面探索。
利用環境培養環保意識
結合野生動物買賣現象,開展動物保護教育 在我們生活的農村,有時會遇到叫賣青蛙、鳥等野生動物的現象,對此,我們組織幼兒開展了以“救救野生動物”為主題的系列教育活動,比如,小青蛙是人類的朋友,救助小青蛙我們該做什么?給幼兒講解關于青蛙對人類的益處,要堅決拒食?!皼]有買賣就沒有殺害”,讓幼兒懂得保護動物,愛護環境,拯救人類,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是相依相存的,從而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
利用環境污染現象,激發幼兒環保意識 隨著環境污染現象的日漸加重,目前農村也罕見藍天碧水。針對這一現象,我們組織幼兒去參觀,去感受,以此開展教育活動,激發幼兒的環保意識。
比如,我們帶幼兒走出幼兒園,來到被污染的小河邊,讓他們親眼目睹污濁的河水,河面上漂浮著的白色垃圾。然后再帶他們去參觀新農村建設中已經投入使用的居民區公園,這里湖水清冽,花香鳥語,碧草青青,空氣清新。小朋友們在這里嬉戲追逐,歡歌笑語,暢享美好的自然風光。通過兩種環境的鮮明對比,讓幼兒感受到美好的環境給人帶來的愉悅,使幼兒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我園以環境的對比活動教育幼兒保護環境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和義務,我們要養成不亂扔垃圾、愛護花草樹木、節約水電等良好習慣,做一個保護環境的小天使。
走向田間培養勞動精神
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幼兒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然而,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目前入園的幼兒大多家庭經濟條件富足,且多數只有一個或兩個孩子,家人對他們傾注了太多的關愛,很容易養成挑吃挑穿、不愛勞動、不愛惜食物、自私自利等不良習氣。讓幼兒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不僅可以促進其身體的發育,還能讓幼兒感受到勞動的快樂,體會到物質的來之不易,從而懂得尊重別人的勞動,珍惜勞動成果。在勞動的過程中,還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吃苦耐勞、互相幫助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品質。農村幼兒園擁有得天獨厚的勞動場所,我們可以選擇適當的時機充分利用,實現培養幼兒熱愛勞動的良好品質的教育目標。
比如,在小麥收割季節,引領幼兒去參加撿麥穗、麥粒的勞動,讓幼兒把農民伯伯漏掉的麥穗麥粒撿起來,收集到袋子中,帶回幼兒園去喂養飼養角的小雞、小鴨子等。再如,引領幼兒到田間去收集小麥桿、棉花桿、樹枝、樹葉等,帶回幼兒園開展手工制作活動,在制作活動中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訓練動手能力,讓幼兒從自己的“杰作”中,感受勞動創造的喜悅,從而更加熱愛勞動。
在“玩”中培養合作精神
農村擁有豐厚的泥土資源,玩泥巴是幼兒非常喜歡的游戲活動。但是,過去很多家長對幼兒玩泥巴抱有排斥態度,主要是他們覺得泥巴太臟。但是家長無論怎么限制,都難以阻止幼兒玩泥巴的興趣。為此,筆者積極和家長溝通,告訴家長玩泥巴是釋放幼兒天性,促進幼兒形成良好品質的十分有意義的活動。在征得家長同意之后,我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泥土游戲,
比如,游戲“泥土碎碎樂”中,把小朋友們分成了八個小組,每個小組推選出一名小組長,來負責給組員安排任務和游戲材料的管理。游戲開始時,大多數的小朋友都不太會玩,在泥地上亂踏,這時,筆者提醒這些小朋友去觀察那些玩得好的小組,向他們學習,這時大家立刻安靜下來,經過觀察后,開始一起商討,分工合作,有的小朋友去挖泥,有的負責處理碎泥……最后每個小組都獲得了滿意的收獲——一盆篩的很細的泥土。在合作中,大家互相幫助,積極合作,從而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樹立了集體主義思觀念,為幼兒今后的全面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利用本土文化培養愛國情感
農村本土資源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素材,因此,結合本土資源特色打造教育環境,將本土文化融入到幼兒園環境建設中,讓幼兒感受家鄉文化。
比如,通過搜集整理本地的名人事跡,編輯適合幼兒閱讀的名人故事,創設相關主題的區域活動,讓幼兒閱讀學習。再如,結合本地的物產特點,創設“農業大豐收——本地莊稼一條街”等展示活動,讓幼兒結合自己對家鄉物產的了解,通過手工制作完成玉米、小麥、大豆、油菜、水稻等作品,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培養幼兒的本土意識,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綜上所述,農村擁有得天獨厚的幼兒教育資源,只要幼兒教師做一個有心人,結合培養目標,有效開發和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就會為培養幼兒良好的品質找到一條有效途徑,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黃蒲幼兒園)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38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