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共育促進幼兒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確保幼兒良好的食欲,形成與此相應的飲食衛生習慣和規則,是幼兒園教育和保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剛入園的幼兒沒有良好的進餐習慣,進餐時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如果不及時矯正,很容易形成不好的進餐習慣。本文從幼兒不良進餐習慣形成的原因入手,簡述了如何通過家校共育的手段促進幼兒良好用餐習慣的養成。
【關鍵詞】 幼兒教育;進餐習慣;家園共育
一、幼兒的一些不良進餐習慣以及家庭教育存在的誤區
小班開學有一段時間了,班中有許多幼兒是上過小小班的孩子,能力還算較強。當然還有些孩子是沒有上過幼兒園的。一段時間下來我發現我們班多數幼兒在吃飯時存在著許多問題,因此我留意了一些幼兒的不同表現,對癥下藥教育幼兒。
(一)我班幼兒不良進餐習慣的主要表現
1. 幼兒沒有胃口,吃飯很慢,經常不想吃飯;
2. 不注意用餐衛生。(如:用手捏食物、玩餐具、飯粒掉滿地、吃飯時大聲講話、咳嗽沖著別人飯碗、有時把自己不吃的菜放到其他孩子的碗中等);
3. 依賴性強,等著別人來喂飯,或者邊吃邊玩;
4. 愛吃零食,偏食、挑食,浪費糧食。
(二)造成幼兒進餐問題的原因
1. 長輩的過份溺愛,事事包辦,造成幼兒自理能力差,吃飯要大人喂食等壞習慣;
2. 大人自己挑食,生活沒規律,有些家庭物質環境優越容易讓幼兒養成挑食偏食、愛吃零食的壞毛病;
3. 幼兒身體不適,或飯菜不合胃口,沒有花樣,提不起幼兒食欲。
孩子的發展最主要的是擁有健康的心靈和體魄,而健康的第一步主要取決于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進餐習慣。那么,如何在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中抓住孩子進餐習慣養成的良好契機,促使孩子從小養成自覺良好的進餐習慣呢?
二、家庭教育誤區的解決方法
?。ㄒ唬┡c家長溝通并幫助家長提高科學的教育幼兒良好的進餐方法
向家長宣傳科學保育、教育幼兒的知識,幫助家長提高教養幼兒的水平,除此還需要家園間的經常聯系與溝通,深入細致地解決家庭教育誤區,從而實現家園合作、同伴教育,以促進幼兒良好進餐習慣的養成。
1. 家園溝通的意識
在開學前期,幼兒園安排我們對班上每個幼兒進行了一次家訪,通過這次家訪我深刻的意識到一個嚴重的問題既是:讀過小小班的家長反映幼兒在家庭和幼兒園之間存在著就餐習慣方面的脫節現象,幼兒園老師感覺這個孩子較聽話,會主動堅持每天獨立進食且不挑食;而在家里,家長反映孩子任性、依賴性強,只吃零食不吃飯,即使勉強吃點飯也是父母、爺爺、奶奶追著喂。在幼兒園里養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到了家里就被淡化甚至被廢止。
由此看來,僅僅在幼兒園里培養幼兒的良好的進餐習慣是遠遠不夠的,在家里更應該嚴格要求,且需要家庭與幼兒園的合力。幼兒園和家庭就好比一部兩輪車,必須同方向、同步調。
2. 幫助家長提高認識“培養良好的進餐習慣”的重要性
陳鶴琴先生所言:“幼稚時期對兒童的一生是十分重要的,兒童在這個時期關于習慣、知識、言語、思想等各方面都會打下很深的根基……”因此,我不定時地會向家長宣傳:幼兒期是人生的奠基時期,是身體、智力迅速發展與良好的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是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黃金時期。讓家長認識到家長自身的教育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同時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ǘ橛變簞撛O良好的家庭環境
“父母言傳身教,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的修養為子女的進餐習慣塑造提供了直接的榜樣,家庭整體的進餐習慣則潛移默化的完成孩子進餐習慣的構建。所以家長要抓住家中難得的教育時機,堅持對孩子進行良好的進餐習慣的培養,那么我們家長要怎樣抓住時機進行培養呢?
1. 家長要鼓勵孩子參與大人的做飯活動,比如:孩子可以讓他拿拿菜,拿拿碗筷,這樣就可以促進孩子做飯活動的興趣。
2. 家長在吃飯前,要積極地向孩子逐一介紹飯菜,激發孩子對進餐的興趣和好感,引發食欲,并與孩子一起品嘗味道、觀察事物的顏色,點評飯菜。
3. 切忌家長在孩子面前議論某種食物不好吃,以免孩子造成對食物的偏見,這可是挑食的前提,幾乎所有孩子都會認為爸爸媽媽認為不好吃的東西一定不好吃。
4.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帶孩子一起把水果、蔬菜裝飾成“水果娃娃”“蔬菜娃娃”使之擬人化,同時利用這些“娃娃”自編小故事給孩子聽,使孩子逐漸從情感上接受并喜愛它們。
5. 可以變化食物的形狀,例如把孩子不吃的青菜或胡蘿卜剁碎,混進餃子肉餡里,或做成丸子,讓孩子也有機會吃到他不愛吃的食物,才不會營養失衡。
三、培養幼兒良好進餐習慣的方法
(一)合理組織,使幼兒有良好的用餐情緒
1. 家園共育、控制零食
一般在幼兒園里,幼兒是不允許吃零食的。這點主要出現在家里,許多家長都是由著孩子來,孩子的零食不離口,沒有饑餓感。幼兒園應取得家長的配合與支持,采用節制法,對幼兒吃零食的量、次數有所控制、節制,少量吃的品種既要有精細的,也有“粗茶淡飯”時式的。如生吃蔬菜、瓜果之類。
2. 以身作則,科學進餐
挑食是小班幼兒在用餐中常見的不良習慣。這就需要老師和家長的以身作則法。通過了解和調查得出,很多幼兒對于一些食物的排斥和他們生活的家庭有著某種特定的聯系。比如:幼兒往往從成人平時的言談舉止中或者一些家長本身的餐飲或挑食習慣中直接或間接的受到了影響。這個就要通過和家長的溝通從而做到逐步的改善。建議家長謹言慎行,幫助幼兒改善不良的飲食習慣達到營養均衡的攝取,在平時家長可以在幼兒在場時有意識的談些他們不愛吃食物的營養所在;也可以在餐桌上和幼兒一起嘗試;還可以多變化一些烹飪的方式,同一種菜的不同口味也會吸引到幼兒的。 3. 餐前安靜活動
幫助幼兒調節情緒,讓幼兒在良好和愉悅的情緒下進餐是餐前安靜活動的主要目的。餐前的談話活動可以使幼兒較為興奮的情緒逐漸恢復到平靜;之前因游戲的結果而產生的消極狀態轉慢慢化為積極;通過注意的轉移使心情不好的幼兒把負面情緒降到最低……這一系列的舉措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讓幼兒帶著一個愉悅的心情去用餐。
4. 醞釀愉快的用餐氣氛
為了保證幼兒吃飯時的良好情緒,教師在幼兒進餐前后不要處理問題或批評孩子。比如:有的孩子打了人,做錯了事,老師要等他吃完飯再做處理,以免影響幼兒的食欲。教師要保證幼兒的進餐愉快,絕對不能讓幼兒哭叫,以免將食物吸進氣管,更不能用禁止吃飯作為體罰的手段。
5. 少盛多添、增加孩子信心
少盛多添堅持讓孩子自己動手盛飯。一次性給幼兒盛太多的飯會讓幼兒有恐懼感。生怕吃不下或吃得慢而受到責備。孩子對盛飯、添飯很感興趣,每添一次都會很自豪,增加了孩子的信心。還有千萬不能在進餐時對幼兒說:“你吃不吃,再不吃,就再給你添一碗。”“不吃完就別想玩”以免讓幼兒形成一種觀念——吃飯是阻礙活動自由的負擔、吃飯是懲罰的工具。
?。ǘ┛刂坪侠磉M餐時間
讓幼兒自覺調整用餐時間,減少用完餐后等待的時間也是我們一直倍感困擾的問題。在對本班幼兒進餐環節中出現的邊吃邊玩、邊吃邊講話、東張西望等問題,我用了幾個小方法,效果還不錯。
1. 評選文明進餐員
例:我在紙上畫了一個大紅花和一個△,告訴幼兒:“吃飯好的孩子,名字就會跑到大紅花里。如果不認真吃飯呀,名字會跑到△里?!蔽姨岢鲈u選標準;名字在大紅花里就是文明進餐員。孩子了們會盡力表現最好。一旦有個別講話或貪玩的,我會加以提醒:“△里跑進一條胳膊或一只腳,唉錯了,又出去了?!焙⒆觽兌寄茏杂X約束自己,有個男生前面吃飯一直貪玩,自從評上文明進餐員后,再也沒讓老師督促過。他說:“我怕名字從大紅花里跑掉?!笨矗皇且粡埣?,就有這么大的奇效,不妨一試。
2. 小獎品的妙用
例:牛牛吃飯貪玩,需老師不停督促,我就有意識地在他盤子里放上一片山楂片,說:“山楂片在看你吃飯呢!吃完飯,山楂片獎給你。”結果很有效,他不再磨蹭了,在規定時間內吃完了飯。以后,對于挑食或不專心的孩子我會用這種方法,有時在桌上放個寶葫蘆、小獎品或在盤里放上小鈣片,小饅頭等,告訴他們吃完了就可以拿,效果真的不錯。
此外,像我們在日常教育活動中對孩子物歸原處、輕輕擺放物品、主動清潔環境等教育要求,都在時時影響著孩子的行為,與進餐教育互為補充,形成一以貫之的整體教育。我們在組織進餐時,靈活變換方法,孩子們進餐愉快,老師更是輕松愉悅,進餐成了一個輕松的環節。
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家長和幼兒持之以恒的努力。成人細節上的一次疏漏,都需要用十倍的努力去彌補。同樣,對于幼兒的偏差行為,給予及時的糾正。我想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幼兒園、家庭、社會,都要努力為幼兒創造一個氛圍,使幼兒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逐步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并茁長成長。
【參考文獻】
[1] 徐境. 幼兒良好進餐習慣的培養[J]. 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5(1).
[2] 王建蘭. 小班幼兒良好進餐習慣的培養策略[J]. 甘肅教育,2017(22).
[3] 景華麗. 如何培養幼兒良好進餐習慣的策略[J]. 長江叢刊,2016(16).
[4] 于冬青. 習慣的養成[M]. 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15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