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鄉土資源 培養幼兒探究能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鄉土資源是得天獨厚的幼兒活動操作材料,值得利用。要善于發現教育契機,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不斷的進行學習,依據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科學的選擇可利用的鄉土資源,讓幼兒在真實的環境中感知和探究學習,走進自然,感受自然,了解自然。
關鍵詞:幼兒 教育 鄉土 資源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6-0213-01
《綱要》提出: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幼兒園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一日生活,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探究能力。探究是科學學習的的目標和途徑,所以引導幼兒對鄉土資源的探究,能不斷增加科學學習的趣味性。
1 了解本地的自然優勢,科學的選擇本土資源
每個地區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有著不同的自然資源。我園地處城鄉結合部,在我們身邊的城鎮有著許多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這是孩子生活、學習、游戲的大課堂;豐富的民間文化、淳樸的民風民俗等都是幼兒園可利用的教育資源,不斷地挖掘和利用,可促進幼兒探究能力的發展。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我們選取了適宜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鄉土資源。
1.1 身邊的動植物
幼兒對于大自然有著天生的好奇心。蘇州地區有著各種各樣的植物,帶領幼兒到廣闊的田間觀察江南地區農作物的生長習性以及體驗“農活”,引導幼兒自主種植、自主栽培植物,并且定期養護。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小動物,幼兒可以利用戶外活動時間研究雞是怎么生蛋的、蠶寶寶是如何變成飛蛾的、蜻蜓有幾只翅膀等。通過近距離接觸和系統觀察身邊的小動物,培養幼兒對動物的愛心,豐富幼兒對身邊的動物的認知,保持和增強幼兒的好奇心,不斷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從而培養了幼兒的探究能力。
1.2 周圍的物質與環境
利用幼兒園周邊鄉土資源,讓幼兒在感知、觀察的基礎上探索發現。帶領幼兒參觀古鎮,了解生活中的橋,探究江南水鄉特有的小橋流水建筑風格。清明時節,還可以帶領幼兒參觀青團子制作小鋪。讓幼兒了解青團子的制作和加工過程,從割青葉到打青汁,引導幼兒將麥葉和青汁聯系起來,從而產生紅莧菜能否提取紅汁的疑問,并由此生成了新的學習課程,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引導幼兒了解許多農作物可以提取天然食用色素。在利用周邊鄉土資源開展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收集并分享了許多有趣的民間故事,加深幼兒對家鄉的認同感和對民族的自豪感。
1.3 自然與天氣現象
其實,幼兒對瞬息萬變的自然現象有著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如,雪是如何產生的?雨是從哪里落下的?先閃電還是先打雷?一年四季有什么樣的變化?水為什么往低處流呢?我們生活中的自然與天氣現象都為孩子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資源,都給幼兒留下了極大的探究學習空間,幼兒對此有著長久探究的興趣,對自然與天氣現象的認知和經驗也逐漸豐富起來,也愈發接近兒童的生活和當地的文化。
2 巧妙設計探究活動
在仔細選擇和確定周圍幼兒科學探究的當地資源后,需要做的是利用這些資源引導孩子充分感知,自主探索,并最終獲得真正的知識和經驗。
2.1 親臨生活環境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大自然是世界上第一本教科書和最有趣的教師。當我們拋棄虛擬的圖片式教學,真正帶領幼兒走進環境時,我們會發現孩子有著強烈學習和探究的欲望。他們會在秋天的果園中產生“果子從哪里來?” “什么樣的果子最甜?” “用什么工具采摘果子?”的疑惑,在公園散步時候問,“蝴蝶為什么會飛” “小草有沒有生命” “花兒為什么有各種各樣的顏色”等等各種問題。這時,老師生成課程的能力還不夠。如何歸還幼兒自主學習的權利,是鼓勵幼兒嘗試合作,在合作探究中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促使孩子積極地利用自己的思想來嘗試、探索和發現。
2.2 嚴謹的探究過程
讓幼兒通過自己自主實踐懂得尊重客觀事實,肯定問題的多種可能性。由此可見,我教師要善于利用幼兒的興趣點,鼓勵幼兒全程參與探究活動。
首先,發現和提出問題。強調幼兒處于自由、自主和自我的生活環境中,教師引導幼兒根據實際問題來實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探索和驗證。
第二,猜想和假設,即探究的內容。當幼兒提出自己的猜想的時候,強調教師引導幼兒選擇合理的探究內容,支持和激發兒童的合理猜測和假設,而不是一味地肯定或否定。
第三,探究的過程不可少。探究過程是一個科學探究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鼓勵幼兒制定合理的探究方案,從工具的選擇、人員的分工到成果的收集等都讓幼兒自己參與到其中,教師可作為旁觀者做一些指導。
第四,及時的整理歸納探究結果。指導幼兒在調查過程中對觀察和記錄的各種信息進行梳理,歸納和整理,讓幼兒自行探索出一套屬于自己的研究方法,并促使他們得出結論。
最后,分享與總結。探索過程是一個寶貴的實踐經驗,值得與他人共同分享。教師可以給幼兒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鼓勵幼兒自由表達觀點,既可以提高幼兒的概括能力,也能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從而汲取他人的有效意見。
2.3 真實有效的互動
3-6歲的孩子面對色彩斑斕的世界,好奇心開始萌芽,如果想了解所有的問題,就必須親自去感受它。正是這種好奇心喚醒了幼兒探究意識,驅使幼兒與周圍的環境產生互動。作為教師,就是要鼓勵幼兒多動手,強化這種好奇心,使他們逐步養成動手探究的好習慣。例如,每年的清明時節,蘇州地區特有的制作青團子活動,老師和孩子都經歷了收割麥草,研磨、搗青汁,搓青團,蒸青團等一系列過程以及前一周的物質和經驗準備,了解青團的制作過程,獲得自給自足的喜悅。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和幼兒不再單純的從書本上了解理論知識,而是調動多種感官創造性地認識周圍事物的相互聯系。與鄉土資源的有效互動,既豐富了他們的科學認知,又增強了他們的探索能力。
總之,鄉土資源的探究過程為使幼兒獲得真正內化的科學知識和經驗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教育科學應從周圍環境入手,以自然材料為物質基礎,以讓幼兒活動新經驗為目的,不斷調整方式,重視積累幼兒經驗進階、深化、拓展的過程,鼓勵幼兒進行長期探究性活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90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