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小學音樂欣賞課有效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音樂是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音樂能力的基礎。在小學音樂課中欣賞教學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擁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創設合乎實際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聽、視、唱多種途徑改進音樂欣賞課堂,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從而使學生愛上音樂欣賞課堂。
關鍵詞:欣賞;聆聽;視聽結合;聽唱結合
欣賞教學是音樂的重要領域之一,對培養學生感受音樂、欣賞音樂的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在新課改下,我們應該尋求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使音樂欣賞課堂更有活力。在這里我通過幾方面與大家進行探討一下:
一、聆聽音樂——感受音樂的真諦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聽音樂中去,并在聆聽中感知、認識、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呢?我覺得設置問題是“聆聽”的重要環節。
比如聆聽歌曲前,教師可以有目的、有意識地給學生提一些問題,讓帶著問題去欣賞歌曲。有的問題可以帶啟發性,如:欣賞《北京喜訊到邊寨》,教師在聽前出示幾個準備好的問題,如歌曲的情緒如何?曲子的速度如何?力度怎樣變化?同學們聽后有什么感受?讓學生帶這些問題有目的地聆聽。有的問題可以帶有激將法,比如欣賞《采菜撲蝶》老師可以問:樂曲中有一種特別好聽的、又常見的樂器在演奏,不知你們能聽出來嗎?有的問題可以創設意境,如《天鵝》,教師可以問: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微風輕拂,岸上柳枝搖曳,遠遠地天鵝過來了,你們想象一下天鵝是神態嗎?通過提問,能使學生全神貫注地聽,思維想象也因此而積極主動。
二、視聽結合——鑒賞音樂
音樂離不開聽,但又不能僅僅停留在聽覺階段。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線條、點、圖案、色彩等圖形譜來表現音樂的連奏與斷奏,或用來表現旋律進行方向(旋律線)來揭示音樂作品形象,幫助學生在聽覺基礎上加深對旋律進行方向的認知與記憶。
通過利用圖形譜的視覺形象輔助作用可以幫助同學們加深對旋律的印象,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欣賞興趣。又可以根據小學生喜歡動畫片的心理特點,運用多媒體課件,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更直觀、更形象地感受音樂作品,大大提高教學焦慮,增強教學效果。
如:在欣賞《牧童短笛》時,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在音樂聲中讓學生看到江南水鄉,天真爛漫的小牧童在和老水牛嬉戲、玩耍,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展示在面前,在音畫完美結合中,使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受更進一步的了解,同時那美妙的畫面也可以使學生的想像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因此,我覺得采用視聽結合的教學模式能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從而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
三、聽唱結合——表現音樂
音樂欣賞是以聽為主的,但不能只有聽,必須與唱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的豐富學生的音樂。唱主題是欣賞作品的基礎,音樂主題是作品的核心,引導學生唱一唱主題,有利于學生把握主題形象,使學生的音樂思維真正調動起來,更好地獲得音響體驗。
在音樂進行中分辨主題是感受音樂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美國音樂家科普蘭說:應該把旋律作為連續不斷地引導聆聽者自始自終地聽完一首樂曲的一根線條。演唱主旋律是記憶主題的第一步,只有記住了主題才能判斷音樂的進行。演唱就是加深對主旋律的記憶和理解的最好方法,并有利于學生感受旋律的特點和音樂想象。
如:在欣賞管弦樂曲《乘雪橇》的時候,我讓學生認真仔細的聆聽全曲,聽辨主旋律出現了多少次?再通過演唱的方法引導學生,讓學生感受分辨每次主題出現的變化,并分析他們的不同之處。
在教學中,唱是為聽服務,是在聽的基礎上進行,因此,聽唱結合教學法使欣賞教學達到更高的層次。
結語:音樂欣賞不僅可以開闊學生藝術視野,還能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養。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斷發展新思路、新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同學們都愛上音樂欣賞課堂。
參考文獻:
[1]劉福友.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設計初探[J].《音樂時空》2011年.
[2]趙樹輝.吳文漪.小學音樂教學100問[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47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