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怎樣上好小學音樂欣賞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教會孩子欣賞音樂,應該比教會孩子唱幾首歌更重要。特別是在小學高年級,孩子處在變聲期,認識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喜歡欣賞課,愛上欣賞課。
  【關鍵詞】 小學;音樂欣賞課;情景創設
  一、欣賞音樂創設情境很重要
  “創設情境”就是設置與樂曲情緒及表現內容相適應的情境,以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創設情境的手段有多樣,例如,在欣賞德沃夏克的《幽默曲》時,老師可以通過講作曲家的故事、播放波西米亞優美的風光錄像,讓孩子們去體會作曲家作此曲時的心境,讓孩子很快就能與作曲家形成感情的共鳴。在欣賞一些樂曲時也可以用光線、掛圖片,甚至可以在教室環境布置上做文章。
  通過老師語言的引導,激發起學生欣賞樂曲的欲望,并打好與樂曲情緒產生共鳴的感情基礎。老師的語言應用力求確切、簡潔。對樂曲所表現的內容不可不講,但又不能多講,因為音樂是不可用語言來代替的。只有當學生不滿足老師對樂曲的介紹而產生一定要聽一聽這首樂曲的急切欲望時,欣賞教學才有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二、遵循音樂藝術的特點——多聽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如果要讓學生欣賞一首樂曲,聽一遍是不夠的,至少2——3遍。欣賞樂曲時的“聽”,就是通過聽某首樂曲,聽出情,情投入。每一遍的聽,老師要有不同的要求,老師所提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對欣賞內容的理解程度。
  音樂老師的欣賞提示可以是語言的,也可以是面部表情與動作的。對于一些結構較復雜的曲目,教師可在第一遍欣賞之后對樂曲作補充性的解說,并隨之讓學生重聽全曲或分段欣賞。學生的情感體驗很重要,如果學生對所聽樂曲反應冷漠,甚至在聽完之后有大失所望的感覺,那就勢必會使欣賞教學效果大受影響。因此,教師在這個環節中應盡力幫助學生,使他們通過欣賞樂曲能進入音樂情境。
  三、欣賞音樂,讓學生領悟音樂表現手法
  當學生對樂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引起了初步的情感共鳴時,教師就可以因勢利導地對樂曲進行分析。分析方法可以有講解、討論等多種形式。分析的內容可包含樂曲的主題思想、樂曲的結構、樂曲的風格、樂曲的速度與力度,以及旋律、節奏、和聲等要素。老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面來確定分析的角度和深度。采用邊分析邊逐段細聽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因為這樣做便于保持學生已經產生的特定情緒,并在這種情緒的作用下主動地去探究樂曲的內涵。讓孩子理解一些音樂的表現手法,也是教給孩子欣賞音樂的一種能力,只是老師要掌握好這個“度”,教給孩子欣賞音樂的方法,讓孩子終身受益。
  四、教會孩子欣賞美、創造美
  當學生聽懂了某首樂曲,不等于此次欣賞教學目標就可以“劃句號”了,教師應適時地啟發學生創造。小學音樂課堂上的創造可以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如,欣賞完愛爾蘭踢踏舞《大河之舞》后,讓孩子們分小組創編一曲踢踏舞節奏,然后小組設計動作表演。有時還可以讓他們用表情和動作表現所聽到的音樂;用簡易樂器富有表情地演奏樂曲的主題;根據樂曲主題習作簡單的變奏譜;繪出簡單的圖畫,表現樂曲的基本情緒和基本內容等。所有這些創造活動都必須要“動情”。教師應努力啟發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的創造欲望,使音樂欣賞教學取得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馮亞. 中小學音樂教材教法[M]. 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1832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