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中職學校音樂欣賞課有效教學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教育作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環節,已日漸為學校所重視,教學手段已從以往的一面黑板一支粉筆一架鋼琴,教師主動講學生被動學,發展為借助更多手段提升音樂課堂有效教學。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本文著重討論以信息化技術為依托,運用恰當的教學工具和方法進行音樂課堂的創新性教學,通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和優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達到潛移默化的審美享受和育德效果。
  關鍵詞:有效教學;信息化技術;審美教育;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71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19-0235-03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新時代教育發展的要求,課堂教學面臨著各種機遇和挑戰,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亟待提升與更新,同時對教師教學能力和綜合素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在不偏離教學目標和教育本質的基礎上,應用新的信息化技術、教學手段、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已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本文將著重探討如何利用信息化技術提升中職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何為“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是20世紀80年代形成的一種教育理念。“有效教學”如何定義眾說紛紜,其中較有影響力的有兩種。一種說法認為有效教學是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基礎上進行的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學,其中教學效益是最終目標;另一種說法認為有效教學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創建學習共同體,使學生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關注單位時間內提高學習績效,全面實現課程目標,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的學習過程。
  作為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的音樂課,音樂課堂的有效教學是指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現有的教學條件,運用或選擇適當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通過科學的教學設計、課堂組織和合理引導之下,讓學生在音樂知識、音樂技能、藝術審美等層面得到應有進步的教學過程。它是一個師生高質量的教與學合作的過程。
  衡量音樂課堂教學過程是否有效,不應只簡單地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沒有教完授課內容作為評價標準,不能把是否應用了信息化技術手段或“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作為有效教學的評定標準,一味地用大量視頻音頻充斥課堂,學生“被動填鴨式”的音樂欣賞不是有效教學。真正評判音樂課堂的有效性,要通過教學對象來體現。其衡量標準應該看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學會了什么,掌握到了什么程度,知識能力轉化得好不好,審美素養是否得到了提升,課堂學習是否很好的延續到了課下。好的音樂課堂教學應該是可以帶動學生課下自覺自主學習的,否則教師課上教得再辛苦,學生不想學或者被動地學,這樣的教學顯然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教學。
  二、全面準確認識音樂審美教育
  音樂教育應以“審美體驗”為核心,只有遵循音樂教育規律,掌握必要的音樂知識和技能,才能真正達成良好的審美教育?,F在的音樂課堂,往往過于偏重空洞的欣賞、審美,而忽視了必要的音樂知識的學習。殊不知,沒有了必要的音樂知識基礎,如同大樹沒有了根基,所謂的音樂欣賞、藝術審美就如同浮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就無從談起。現代信息技術正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有力武器。
  以筆者2016年參加全國信息化課堂教學大賽并獲一等獎的作品《青春舞曲——律動訓練》為例。本課是《公共藝術》音樂篇中第二單元第四課《青春舞曲》的內容,課堂設計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以學生課前小組預習、協作方式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了解新疆的民族風情,在課堂上講解作品風格、創作背景,通過課前預習節省了寶貴的課堂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
  第二部分是本課重難點,新疆歌舞節奏復雜多變,學生如不能準確把握其節奏特點,也就談不上審美體驗。運用“柯達伊教學法”和“奧爾夫教學法”的肢體律動教學,并配合使用信息化手段——節奏闖關游戲軟件+可穿戴設備,既能客觀評價節奏準確與否,又能激發學生學校興趣,準確把握律動節奏。
  第三部分啟發式創編活動。教師通過信息化軟件——節奏闖關游戲,對《青春舞曲》進行節奏和肢體律動的編排,加入不同樂器,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新疆歌舞的魅力,引導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探究,并進行小組創編。學生還可以運用該軟件里的“樂器庫”“樂曲庫”進行課下的繼續學習,為學生課下自主學習提供了條件,真正把課堂教學延續到了課下。
  本節課的設計,運用信息化手段將歌唱、節奏律動、打擊樂器、舞蹈統一融合在一起,有效擴充了課堂教學的內涵,增強學生學校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思維。
  三、應用信息化技術提升中職音樂課堂有效教學
  “審美體驗”應貫穿于中職音樂課堂教學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中職音樂教師應結合中職學生的特點和職業教育的特殊性,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參與體驗,激發學生創新精神,從而真正實現有效教學。
  (一)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信息化技術能將聲、光、圖像、動畫融為一體,并通過數字成像展現出來,具有信息容量豐富、使用便捷、趣味性強、跳躍性大、更新快等優勢,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到教學實踐中,給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以音樂欣賞課《走進音樂廳——交響樂賞析》為例,對于中職學生來說,面對如此“高深”的一課,如何讓他們接受、消化課堂內容進而達到審美享受,就是教師要認真思索的問題。本課需要介紹的西洋樂器就有二十多種,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不但效率低下,而且無法充分演示各種樂器的性能和特點。如果利用信息技術去收集資料和制作課件,恰當的運用PPT和多媒體教學,那么教學效果就會完全不一樣。通過PPT的綜合運用,除了可以完整的演示這些樂器的平面圖外,還可以運用3D樂器庫全方位、動畫式地展示這些樂器,通過動畫分別播放這些樂器獨奏的樂曲,讓學生更直觀、全面地了解每種樂器的發聲原理、音高變化、音色等特征。   同樣一節課的時間,合理恰當地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質量,更重要是能夠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這樣就把信息化真正運用到了課堂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達到了有效教學。
 ?。ǘ┰鰪妳⑴c體驗,激發創新精神
  大部分中職學生音樂基礎都非常薄弱,對音樂課程的學習往往都缺乏興趣,如何進行好課堂教學,如何把音樂課上到令這些學生期待,是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該為之努力研究、探索的課題。
  現在很多音樂教師都會重視課堂互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但往往是上課時很“火熱”,一下課就全“涼掉”了,更不要談課后反思和探究了。在音樂實踐教學中,如果能夠合理的運用視頻編輯軟件,讓學生在表演的同時,進行錄音或錄像,音樂教學場所也不再僅限于教室,可以拓展到校園的每個角落,讓同學們自己去尋找適合他們“音樂創作”的地方。之后運用軟件進行編輯處理,一個自編自演的“單曲”或“MV”就誕生了!當同學們聽到自己的聲音、看到自己的身影出現在視頻中,并且自己的名字以“導演”“主演”“主唱”等出現在片頭或片尾,那種成就感和欣喜感會讓他們更加愛上這門課,并主動探究下去。
  筆者把這種新模式下的探究學習引入到音樂課堂,并指導我校2015級動漫專業和數媒專業的學生完成他們自己MV的創作和拍攝。
  第一步:選定一個主題。
  第二步:圍繞這個主題選一首他們自己喜愛的歌曲,準確學唱,對照簡譜唱準節奏、音準,把握歌曲情感。
  第三步:跟伴奏錄音,通過“唱吧”“酷狗音樂”等軟件完成錄制。
  第四步:走出課堂,圍繞主題和所選的歌曲,在校園、宿舍、教室、公園等地取景拍攝視頻片段。
  第五步:運用“數碼大師”“KK錄像機”等視頻制作軟件完成MV的編輯制作。
  通過音樂軟件和信息化技術的運用,把音樂課堂真正有效的延續到了課外,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并圍繞音樂主題展開了一系列相關的藝術創作,既達到了提升藝術素養的目標,也是對素質教育的最好詮釋。
 ?。ㄈ﹫猿謱徝荔w驗,提升綜合素養
  中職音樂教師要自始至終堅持中職音樂課堂的教學目標和方向,把握好“游戲規則”,即培養學生音樂的耳朵,懂得審美的視角,注重多元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結合,突出人文情懷,提高學生綜合藝術素養。
  心理學認為,借助“通感”可以使藝術之間或同一藝術形式的不同內容之間相互融合成為必要和可能。我們可以運用此觀念在音樂課堂上進行大膽嘗試,例如,在進行巴洛克主義時期音樂的教學中,對于這個抽象的音樂時期來說,如果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僅僅“何為巴洛克”這個問題就能讓學生呼呼大睡了,更別提欣賞距離他們五、六百年前的音樂作品了。因此,通過更直觀更生動地闡述和演示就顯得尤為重。我們可以運用SWF軟件,先插入一段亨德爾的具有巴洛克時期典型音樂風格的作品,然后在其具有華彩部分的段落插入具有“巴洛克風格建筑”的圖片,同時出現人聲解說:“巴洛克”來自葡萄牙語baroque,原指形狀不規則的珍珠,現指歐洲17世紀和18世紀初期豪華的建筑風格。音樂家借用此語概括地說明這一時期的音樂風格,即注重高雅炫麗的旋律和炫技。這樣,學生不僅了解了這個時期的音樂,還欣賞到了這個時期建筑的藝術風格。當鼠標點擊“華麗的凡爾賽宮”時出現海頓的著名協奏曲,同時一位彬彬有禮的公爵躍然紙上向大家行了一個屈膝禮。這時可以向同學們介紹巴洛克時期的宮廷禮儀、服裝服飾等。相信同學們從另一個側面對這個時期音樂也有了全新的認識。當鼠標點擊到“圣彼得堡大教堂”時出現亨德爾的降b小調彌撒曲,一副著名的圣母圖,讓同學們不僅欣賞音樂,還能欣賞當時的美術作品。
  藝術都是相通的,綜合性、立體型的藝術欣賞能夠讓他們更好地理解音樂,感受藝術的美,提升其藝術欣賞能力和水平。恰當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夠實現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展現,讓學生耳、眼、嘴、手、腦并用,有效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效率和層次。
  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音樂學科整合對改革音樂學科教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信息技術延伸了課堂空間、豐富了教學手段、創新了教學模式、增加了學生學習興趣,有力地促進了教學的有效性。音樂教師應該在音樂教學中大膽地進行嘗試,繼續努力探索,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將信息技術與日常教學緊密結合,爭取走在教育教學前沿。
  參考文獻:
  [1]許文惠.中職德育課堂教學有效性探析[J].亞太教育,2016,(02):65-66.
  [2]李良慧,王愛紅.淺析信息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J].文史博覽(理論),2008,(03):23-24.
  [3]盧康娥.音樂教學論[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劉守旗,丁勇,俞潤生.教育的藝術:蘇霍姆林斯基100教育案例評析[C].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
  [5]周艷培.河北省中職院校音樂素質教育調查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
  [6]李琳.讓多元化走進音樂課堂[J].考試周刊,2009,(38):218-219.
  [7]吳耀芳.如何更有效的在中等職業學校開展音樂教育[J].今日科苑,2010,(02):179.
  [8]呂瑩.談中職音樂欣賞課[J].歌海,2012,(02):107-108.
  [9]謝華.談中職音樂欣賞課有效的教學設計[J].職業技術,2011,(07):68.
  [10]孫琦.關于音樂欣賞教學的現狀分析與思考[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0,(01):94-101.
  [11]王成營.國內外有效教學研究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5,35(01):84-8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746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