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區農村教育發展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教育因經濟發展緩慢,地方財政困難,一直處于人、財、物全面匱乏的境地,不僅制約了農村教育的發展,而且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巨大障礙。所以探究西部地區農村教育發展問題和策略至關重要。
關鍵詞:農村教育;現狀;策略
1研究背景
40年來改革開放的宏偉進程,使得中國教育事業發生了極為深刻的變化,中國正在實現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邁進。在這一歷史跨越中,中國農村教育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偉大成就,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尤其是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了國家公共財政的保障范圍,實現了義務教育體制的深刻變革,農村中小學校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與此同時,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也得到了不斷的發展。
但是,西部地區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強烈需求,與廣大農民群眾的殷切期望還有較大差距,農村教育的弱勢地位并沒有被徹底改變。教育資金缺口巨大、支出結構不合理、分配不公平以及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等問題,成為困擾西部地區農村教育發展的最大難題。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并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將其與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等發展戰略并列。農村教育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教育強國的建設有著重要影響。鄉村振興,教育先行。讓農村教育先振興起來,培養一批有知識、有能力的人才,才能為鄉村振興源源不斷地注入新鮮血液。
2國內外農村教育發展現狀
縱觀世界各國,由于歷史文化傳統的差異以及政治、財政和教育管理體制的不同,各國政府干預和投資農村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的具體方式又有所差別。
目前美國實行聯邦、州和學區三級政府共同分擔農村教育經費,并且隨著上級政府對學區教育干預的增多,州政府逐漸成為最主要的投入主體。法國在全國實行免費義務教育,不論農村還是城市,公立義務教育經費全部由政府撥款提供。法國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目前實行的是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同分擔,以中央為主的模式。日本不分城市和農村對全國公立教育實行一體化的財政體制。就農村義務教育而言,由中央、都道府縣、町村三級共同負擔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町村級地方政府負責對農村義務教育的具體管理。印度義務教育投資主要由中央和邦政府來共同承擔,而且是以邦政府為主,基層地方政府基本不承擔義務教育投資責任。
我國實行的是由政府、個人家庭、企業及其他社會力量共同組成的多元化的投入主體,其中政府作為投入主渠道。但是教育投入有限,而這有限的教育投入又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集中在高等教育,導致教育資源分配極不均衡,以及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不穩定,教師骨干流失嚴重,許多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步履維艱、困難重重。
3西部地區農村教育發展問題
西部地區農村教育發展問題歸結為兩大類問題。第一,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全國水平低于國際水平,農村水平低于全國水平、城鎮水平;第二,師資力量不穩定,優秀教師流失嚴重,無法滿足農村教育發展的基本需要。
3.1教育經費投入不足
雖然目前已全面開啟了西部農村義務教育免費的劃時代進程,但他卻仍然無法消除“以縣為主”模式下農村教育投入不足的痼疾,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農村教育投入水平依然十分低下。由于中央和省級財政增加的轉移支付資金只能被用于填補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后西部地區農村學校減收的書雜費缺口,而轉移支付的標準較低,無法完全彌補學校減收的書雜費,其結果是,農村學校反而出現了經費更加拮據的局面。各級政府的負擔責任,特別是省級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負擔責任與負擔方式,還有待完善和加強;地方政府,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的努力程度還有待提高,特別是縣級政府在本地區學校之間資金分配的公平性上還有待改進。
3.2師資力量不穩定
城鄉的師資力量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存在明顯的差距,經濟發展越快,差距越大。一方面,高學歷和優秀的教師大多想留在學校條件好、收入穩定、個人發展有前景以及社會環境優越的城市學校任教,而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學校工作條件差、工資低、環境惡劣,也缺少或沒有進修、培訓機會,個人發展比較困難,導致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學校教師數量相對不足,有些科目甚至沒有教師。教師隊伍不穩定,優秀教師流失嚴重,直接影響了農村教育的質量。
4西部地區農村教育發展策略
4.1擴展教育經費投入渠道
為擴展西部地區農村教育經費投入的來源,可以實行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多渠道投入。在保證政府投入的基礎上,放寬農村教育投入的門檻,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團體、個人投入,形成多元投入主體共存的局面。擴大社會參與,使我國的社會捐贈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讓慈善意識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識,是彌補農村教育投入不足的有效途徑。因此,應大力鼓勵社會資源向西部地區農村教育事業的合理流動并提供相應的制度保障,通過學校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建立起真正的社會參與機制,多渠道籌集資金,提高辦學活力,推動西部地區農村教育事業更加有效快捷的向前發展。
4.2促進師資隊伍發展
振興與繁榮西部地區農村教育事業必須依靠教師,促進師資隊伍發展是辦好學校的關鍵。除積極引導鼓勵教師和其他具備教師資格的人員到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中小學任教以外,還應提高教師的地位和待遇,堅持每年表彰獎勵一批成績突出的優秀農村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嘗試改變教師體制,實行輪班制,既提供了社會實踐機會,又不會抹殺他們對偏遠農村教育工作的熱情。畢竟一些條件艱苦的農村山區,即使工資待遇不錯,也很少有人愿意長期任教。所以對于愿意去西部偏遠地區任教的教師,可以自由選擇到相應的中小學進行為期1-6個月的教學,主要是把城市一些先進的教學成果、科技發明帶到農村,拓寬孩子的知識面,使他們萌生走出大山、改變命運的想法。
5結語
農村教育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關系到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對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而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農村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弱項,所以應該尋找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村教育發展途徑,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縮短差距,實現真正的農村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斌.農村教育投入:績效、機制與模式 [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12
[2]李銳、趙茂林.中國西部農村“教育反貧困”戰略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6
基金項目:云南省創新創業項目(2018),西南林大創新創業精英班項目,西南林大創新創業導師工作室項目,西南林大教育研究重點課題(ZD201702)。
作者簡介:熊蓉,女,大理人,本科生,通訊作者:劉德穩,博士,副教授,清華大學訪問學者。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5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