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現狀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全球進入第五輪產業轉移階段,以“一帶一路”為依托,中國西部地區通過開放、優惠的引資政策,吸引FDI向西部地區集聚。分析了西部地區承載產業轉移的地域優勢和成本優勢,從產業規模、產業集群、產業轉移結構、生態環境等方面描述了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為促進西部地區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合理選擇承接產業、提高環保意識、加強生態園區建設等相關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產業轉移;產業集群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0.003
1 “一帶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區成為產業轉移的承接紐帶
1.1 西部地區的地域優勢
目前,全球進入第五輪產業轉移階段,作為產業轉移載體的跨國公司正在思考如何延續產品生命周期,有效進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完善產品價值鏈,實現產業的梯度轉移。中國西部地區通過開放、優惠的引資政策,成為“一帶一路”中國段內重要的中轉紐帶,將吸引外資聚集于此,作為進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代表。
首先,西部地區在地緣和文化趨同上與中亞、東南亞、南亞國家聯系緊密。中國的新疆與中亞的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等石油國家相鄰;中國的云南、廣西與緬甸、老撾、越南接壤;中國的西藏與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阿富汗等國家相鄰。在文化上,中國的新疆、陜西、寧夏、云南等省份在語言、宗教和生活習慣方面與中亞、南亞和東南亞國家十分接近。
其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大部分為發展中國家,他們雖然有勞動力資源優勢,但是經濟發展水平低下,其專用資產及產業配套與發達國家的跨國資本不匹配。中國西部地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天然有機的關聯性,以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基礎為依托,完全可以成為跨國公司進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重要紐帶。國家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了中國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其經濟增長水平和人均GDP水平均優于中亞、南亞和東南亞地區。中國西部形成了如成渝經濟區、關天經濟區等一批產業集聚區,具備了現代工業轉移所需較為先進的基礎設施和專業的人才,相對于其他國家和地區更能滿足跨國公司的要求。
1.2 西部地區的成本優勢
在不完全信息背景下,跨國公司在產業轉移時往往會對比母國與東道國的文化環境,由于外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地緣和文化關聯度的差異,勢必會增加外資的交易成本。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西部地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往來日益頻繁,更有中亞、南亞和東南亞國家的大批學生前來留學,相比其他地區,聯系緊密度高,溝通更有優勢,極大降低了因文化差異的摩擦和碰撞帶來的交易成本上升的問題。外資FDI可以先轉移至中國地區,利用中國西部地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趨同性尋求到中亞、南亞及東南亞低廉的勞動力資源,優化勞動力資源結構,進而降低產品成本。
2 “一帶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現狀
2.1 產業轉移的規模
2000年,我國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鼓勵外商投資西部地區。當時西部地區承接區際產業轉移的主要區域為四川和內蒙古,而寧夏承接產業轉移規模最小。從2005年開始,國家為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使得我國勞動、資本以及技術密集型產業從東部逐漸向西部地區轉移,西部地區承接的產業轉移規模逐步增加。截至2017年底,由于四川等省市產業集聚區的建立,四川、重慶、貴州和甘肅的引資規模大成為產業轉移的第一層次地區;居于第二層次省市為內蒙古、陜西和廣西,而青海、新疆和寧夏引資規模比較小為第三層級。西部地區引進外資的增速居全國首位。
2.2 產業轉移的產業結構
2000年,西部吸引的產業主要是第二產業,其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總額比高達64.7%,第三產業較小僅為32.1%。截至2017年,西部地區第三產業吸引外資上升到57.6%,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吸引外商投資的主要產業。
雖然近年來第三產業吸引外資的比重不斷上升,但主要集中在住宿餐飲業、批發和零售貿易、房地產幾個行業,在銀行、金融、保險、會計律師等行業投資較少,對于西部地區特別需要發展的郵電通訊、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人才培育、科研等行業涉足較少。
第二產業中,制造業始終是外商直接投資的重點。近年來部分地區承接轉移產業的格局發生變化,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轉變。如富士康、施耐德、廣汽、海爾、西門子、大眾等一大批電子、汽車、家電企業開始在西部地區投資建廠,將精密磨具、汽車零部件、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等業務轉移至西部,致力于提高西部地區的產業轉移成效和水平。
第一產業,農業作為西部地區的優勢產業,并沒有良好的吸引外資,因此西部地區需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的技術水平,充分利用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優化西部地區相對落后的經濟發展態勢。
2.3 承接產業轉移的方式
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方式主要有三種方式。承接邊際產業轉移方式、承接工序性項目外包方式以及低端產業集群模式。鑒于西部地區具有生態資源和相對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外資在產業轉移時更傾向于低端產業集群模式。這種建立于資源基礎上的產業轉移模式,導致西部地區所承接的產業多為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高能耗的初級產業,發展前景不足。一旦西部地區當地喪失資源優勢,跨國公司的產業集群就會迅速轉移,不利于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
3 “一帶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存在的問題
3.1 承接轉移的產業層次不高
西部地區相對于中國東部、中部地區而言,其產業集群發展滯后,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勞動力成本較低但高端人才資源不足,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足。目前承接的項目以資源密集型為主,如紡織服裝、礦產品、造紙等低要素成本的產業項目。即使承接了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項目比如電子信息行業,但是仍以代工模式為發達地區提供配套元器件,處于價值鏈的低端生產環節,產品的附加值低。 3.2 生態成本增加
西部地區為了實現地方經濟的飛速發展,積極承接了東部地區轉移出的大量產業。在此過程中,西部地區對移入的產業沒有設置任何門檻,“重數量、輕質量”對移入的產業不加選擇的全盤接收,忽視環境管制,成為了污染產業躲避東部嚴格環境管制的避難所。雖然短期內為當地帶來了GDP的顯著增長,但是盲目追求外商投資的數量,以犧牲環境為成本發展承接地經濟,承接產業項目的效益所剩無幾,從長遠來看不利于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以四川為例,近年來四川省承接了大量移入的重化工項目,導致SO2、煙塵、Pb、Hg 等重金屬元素污染非常嚴重,影響城鎮化建設的質量,為承接地帶來環境治理隱患。2008-2017年期間,西部地區的外商投資企業數目顯著增加,其中變化最明顯的是內蒙古、重慶和陜西,分別從由 2008 年的 2326戶、4333 戶及 4312 戶增加為 2017 年的 3572 戶、5685 戶及 6008戶(數據來源: 國家統計局)。
3.3 產業集聚度不高
產業集群通過資源共享有利于加強企業間的合作,增強產業的整體競爭力。西部地區總體經濟水平不高,基礎條件不完善,集群式產業轉移模式對移入地區的產業基礎要素要求較低,有利于重塑西部產業鏈,促進地區產業結構升級。近年來,西部地區為了推動產業集群發展,設立了很多吸引外商投資的主題工業園區,但是由于工業化程度低配套能力不強等原因,總體引進的外商投資的產業集聚度不高。
4 “一帶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建議
4.1 合理選擇承接產業
西部地區應發揮比較優勢注重本地區的特色產業和承接國際產業的有效結合,優化產業結構。一是充分利用西部地區土地、勞動力低成本優勢,積極承接紡織、電子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擴大就業規模。利用西部地區礦產、生物資源優勢,大力引進新材料和生物產業。二是加大西部地區教育經費支出培養高級技能人才,通過優惠的政策通道吸引和挽留人才,為積極引進高端制造業等提供人才支撐。三是積極承接和發展現代服務業。支持國內外金融機構在西部地區發展,吸引金融機構如消費金融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融資擔保公司等進入西部,為西部發展提供金融支持。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現代綜合物流體系,推動物流業的發展。
4.2 提高環保意識嚴格把控準入門檻
要解決承接地產業轉移環境污染問題,首先,要從主要因素出發培養環保意識,從源頭上設置產業轉移的門檻防止污染性企業的進入。不同的產業設置不同的市場準入門檻,鼓勵和支持環境友好型企業和資源節約型產業的進入。其次,地方政府對移入企業進行嚴格的監督管理,檢測企業的廢氣、廢水的排放量,監督企業對工業廢水、廢氣進行處理。同時通過優惠的稅收政策對環保型企業給予資助,通過征收成本高于企業治理污染物成本的“污染費”促進企業主動進行污染治理。最后,充分發揮政府的科學引導和支撐作用。政府可以通過制定綠色增長代替GDO增長的評價指標體系,真正從源頭上控制杜絕污染產業的轉移,引導生態化承接轉移合理產業布局。
4.3 生態工業園區產業集群發展
鼓勵東西部地區共建產業園區和產業承接園區,積極推進中新生態產業園、中德生態產業園、中歐合作示范園區等產業轉移示范園區建設,促進產業集群建設。首先,西部地區通過選擇若干具有比較優勢的高端產業鏈作為承接外商產業轉移的重點。如貴州發展大數據及相關產業鏈,不僅吸引了國內三大電信運營商、騰訊、華為等還吸引了國外知名通訊企業美國高通公司、富士通公司等相繼落戶貴州,對于貴州通訊業產業集群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其次,西部地區通過引進龍頭企業,發揮示范作用,吸引更多關聯企業入駐。承接地結合自身的資源優勢發展產業鏈完整、配套設施完善、創新度高競爭力強的專業化生態工業園區,提升西部承接國際轉移的能力。例如重慶通過建設演講產業轉移示范區,培育了電子信息零部件、汽車零部件、精細化工、紡織服裝和消費品制造等產業集群區,大大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龐鶴,王 玨.基于“一帶一路”構建西部地區外資集聚平臺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2018,(3):23-30.
[2]郭麗娟,鄧玲. 我國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縱橫,2013,(8):72-76.
[3]王翠芳.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研究[J].內蒙古煤炭經濟,2018,(8):37-39.
[4]朱立萍.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政策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 ,(5):52-53.
[5]李汝風,梁雙陸.區域產業轉移與西部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J].學術探索,2014,(6).
[6]王艷紅,段雪梅.西部地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低碳發展機制與路徑研究[J].生態經濟,2017,(5):118-121.
[7]張福進.優化西部地區投資環境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8,(3):32-3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57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