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承接產業轉移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前,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加快中原崛起,振興河南是河南省經濟發展的主題。為了保持河南省經濟、社會和自然生態的協調發展,促進新的城市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發展,必須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改變產業結構,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對河南省承接產業轉移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意義進行闡述,分析河南省產業轉移和環境協調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對促進河南省的產業轉型和升級,加快中原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河南省;產業轉移;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9-0034-02
一、承接產業轉移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重大意義
“社會—經濟—生態”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建設美麗河南的具體體現。在產業轉移過程中,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的整體協調發展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產業布局,轉變粗放型經濟發展,能有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可以有效地改善發展環境,提高發展質量。同時,有利于從根本上緩解城鄉環境壓力,改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有利于促進全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為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實現資源和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當前,產業轉移的積極實施是發展河南外向型經濟的重要途徑。在實現產業專業化的過程中,協調“社會—經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將是河南省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實現中原崛起、振興河南提供必要的資源和環境空間。
二、河南承接產業轉移及生態環境建設存在的問題
第一,承接產業轉移分布不均衡,制約產業協調發展。由于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不平衡使得河南省不同地區的產業轉移和擴張遇到了某些障礙,經濟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進行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不平衡情況已經擴大,對城市和農村地區的協調發展顯然是不利的。從工業投資的角度來看,服務業的投資相對較小,比如對社會中介、教育、衛生、金融和公共事業的投資較少,但是對房地產的投資就比較多。產業轉移投資的區域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合理現狀,表明河南省在產業轉移和區域失衡的情況下制約了經濟升級的步伐。河南省仍將繼續努力利用產業轉移調整產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
第二,產業綜合性配套能力不足,瓶頸制約效應明顯。河南的整體產業實力相對較弱,特別是生物制藥、新材料、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的完整產業鏈。因此,轉讓公司不能找到合適的配套企業和當地的原材料,或者產品不能總是滿足轉讓公司的要求,公司需要在國外購買備件。這將增加企業的負擔,抵消河南企業在勞動力、資源和土地成本方面的優勢。河南人口較多,人力資源豐富,但河南缺乏高端經濟貿易人才、金融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這也制約了高端企業的轉移和發展。
第三,資源環境壓力較大,限制產業轉移空間。長期以來,河南由于人均資源有限、生態承載力較弱,資源環境問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產業轉移的空間。作為國家糧食主產區的河南,農田覆蓋面積大,預留的建設用地空間少,提供產業轉移的土地供給不足問題日益凸顯,有的地區甚至無地可用,嚴重制約河南承接產業轉移的水平和規模。另一方面,河南人口多,人均資源少,開發強度大,自然資源約束加劇,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突出。
三、河南承接產業轉移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ㄒ唬淞⑸鷳B價值觀,以綠色GDP為尺度,衡量承接產業轉移效益
生態價值是生態文明建設價值理論的基礎。他們以經濟價值、道德價值和生態環境的功能價值為評判標準來處理人與自然的基本關系。
1.優化產業轉移項目的標準和規模。以“三個有利于”作為價值標準選擇首選工業轉移項目時,有必要堅持是否有利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的工業企業;是否有利于可持續發展,促進工業經營領域和自然資源的高效合理利潤;是否有利于可持續發展,促進工業經營和自然資源的高效合理利潤;是否有利于促進“三產”協調發展,促進“四化”發展。在綠色GDP框架下,計算機產業轉移效益,在完善企業環境成本核算體系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廣義綠色GDP核算體系,將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價值成本,不可再生資源的過度開采造成的價值損失從傳統GDP扣除,使其成為承接產業轉移效益的價值尺度的衡量標準。
2.建立完善目標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建立承接產業轉移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建設目標責任制,完善承接產業轉移進程中,產業轉型升級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和考核實施辦法,把承接產業轉移與環境協調發展目標納入各級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范圍,分級、分部門落實目標任務,明確各級政府在承接產業轉移中,生態環境建設的目標、時限、責任,確保承接產業轉移與環境協調發展目標任務和措施落到實處。同時,完善責任追究制度,對在承接產業轉移進程中出現的以損害環境為代價追究經濟發展的行為,按照相關制度進行追責。
(二)樹立生態經濟觀,以綠色經濟為目標,創新承接產業轉移模式
1.以環境容量及能源強度為依據承接產業轉移。在進行產業轉移過程中,要建立環境容量和主要污染物的增量預算管理體系,科學地衡量各地區的環境能力,逐步建立以環境容量為目標的環境管理體系。建立全面能源消耗和強度雙重控制機制,實現各級政府、重點領域、重點能源利用企業的總能源消耗和強度雙重控制目標,實施雙控制目標年度預算管理。建立和完善總體能耗控制目標和節能目標評價和考核機制,將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納入各地區和相關部門。
2.以生態經濟理念為指導創新承接產業轉移。首先,建立基于工業聯系的產業轉移模型。在判斷產業轉移的基礎上,我們將相互補充的基礎上進行工業副產品在各個層面上的二次資源分解,然后整合生產和輔助項目,并在行業內建立專業化分工。通過產業鏈,將相關產業鏈縱向、橫向耦合,形成高效的資源回收產業鏈,促進生態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其次,以產業集群為導向的生態網絡集群類型進行產業轉移模式。依托產業集聚區,進行產業轉移,采用“修復鏈”,在產業鏈中承擔重要缺失環節,促進產業鏈延伸,形成穩定、完善的產業網絡創新體系。 (三)樹立生態科技觀,以綠色技術為支撐,提升承接產業轉移效率
1.構建支撐產業轉移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一是創新綠色科技研發投資體系。建立開放的綠色科技創新投入機制,通過政府引導和示范,有效吸引多元化投資主體,鼓勵外部資金和民間資本進入綠色領域,促進技術研發,形成政府主導、民營和企業投資跟進,多元化的綠色技術研發投資體系。從而提高綠色技術支持,提高產業轉移的效率。二是對綠色科技創新組織體系的建立進行了研究,采用政府主導的創新驅動戰略,將綠色技術研發納入研究計劃,重點關注長期戰略綠色技術儲備。
2.加強生態技術基礎研發和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加強生態技術基礎研究,發展生態保護關鍵技術,可以對生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加強對循環經濟、清潔生產、農業非點源污染控制、生態修復等關鍵技術和技術創新的研究。開展湖泊水庫生態修復、水庫生態恢復、礦產開發生態恢復等生態修復技術研究。支持國家、省級重點工程實驗室和研究中心現有的生態建設開展以及生態科學和技術研究,設計和開發各種類型的生態和經濟示范項目,并建立一系列的生態友好地區生態農業、清潔能源、醫藥和環境保護技術,建立經濟及環境保護管理局研究與發展中心。
?。ㄋ模淞⑸鷳B政治觀,以綠色發展為導向,完善承接產業轉移政策
1.健全和完善環境規制政策,保障產業轉移與環境協調發展。在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基礎上,結合河南的實際情況,加快制定地方法規和政策,將資源耗竭、環境破壞、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評價體系。健全保護生態環境和生態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制定有關地方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補償的法律法規,完善地方生態產業發展法律法規,促進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加快制定符合國際綠色認證要求的綠色認證的地方性法規和標準,發展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監測評價技術,加強生態功能區生態監測與評價。
2.改善產業發展政策,促進產業轉移。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我們要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生態產業優惠政策。培育生態產品品牌,鼓勵和支持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項目建設,鼓勵開發新能源、新建筑材料和新型環保材料,保護生態環境。制定有利于發展生態產業的優惠政策,通過綜合運用金融、稅收、價格等經濟手段,對清潔生產、生態農業、可再生資源、清潔能源、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建設,給予政策支持。
參考文獻:
[1] 趙菲菲,敬莉.新疆承接產業轉移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研究[J].新疆農墾經濟,2015,(5).
[2] 李志翠,馬海霞,朱琳.區域生態產業鏈規劃視角下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研究[J].管理現代化 2011,(1).
[3] 陶愛萍,張丹丹.中西部承接產業轉移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基于PSIR的分析與協調機制[J].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12,(8).
[4] 鄧麗.基于生態文明視角的承接產業轉移模式探索[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540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