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產業化背景下MTI課程優化路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從翻譯產業化的概念及其特點出發,就翻譯產業化背景下當前翻譯碩士(MTI)專業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探討翻譯碩士(MTI)專業課程設置的優化路徑,即語言(雙語)學習與專業領域學習相結合,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相結合。
關鍵詞:翻譯產業化;翻譯碩士專業課程設置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lation/interpretation industrializa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solutions to current problems in MTI curriculum design and suggests integrated studies of bilingual and specific domains as well as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Key Words:Translation/Interpretation industrialization, MTI curriculum design
2007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23次會議經審議通過,我國開始設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Interpreting,即MTI)。截至2017年止,我國翻譯碩士專業培養單位已達到215個,涉及英語、法語、日語、俄語、朝鮮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泰語9個語對筆譯和口譯兩個方向的翻譯碩士專業學位。
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的設置,“是近年來我國翻譯學科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式的成果,為我國翻譯學的學科發展指明了方向,為我國培養高層次、應用型的專業化翻譯人才提供了重要途徑?!盵1]楊朝軍指出,“翻譯碩士的培養應以市場的產業化需要為目的,從學生學習的整個流程如招生、課程設置、指導教師遴選、論文寫作、基地實習、質量監控等環節出發,轉換觀念,悉心探求,真正找出一條適合本單位培養特色的翻譯碩士培養路徑,為社會提供高素質、高水平的職業翻譯人才?!盵2]近年來,隨著翻譯產業的飛速發展,如何調整MTI課程設置使其達到最優化以滿足翻譯產業對復合型翻譯人才需求趨勢成為MTI專業未來可持續性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翻譯產業化的概念及核心要素
穆雷指出,“MTI 教育應當緊密聯系翻譯產業,突出培養職業能力,注重實用性課程的設置,實施多樣化的教學模式?!盵3]“互聯網+”行動計劃,將翻譯產業推上了嶄新的臺階,不僅將語言和語言知識轉化成生產力,形成了新型語言職業和語言產業的,還促進了最具低碳屬性的語言經濟的發展。
從廣義的維度,翻譯產業被定義為“與翻譯相關的經濟活動的總稱”;從狹義的維度,翻譯產業是指“以翻譯的語言、文字或手勢為載體的服務或產品”,即“翻譯服務產業” [4]。張士東將翻譯產業的概念具體化為“通過提供兩種或多種語言的轉譯活動,以滿足人們對他種語言為載體的信息需求的一種生產經營活動”。 [5]由此可見,無論學界如何界定翻譯產業的概念,語言無疑是構成翻譯產業的最核心要素。
翻譯作為兩種或多種語言的語碼轉換活動,源語言與目的語的兩種乃至多種語言學習自然是作為MTI的課程優化路徑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之一,這不僅是翻譯產業化背景下的實然,也是翻譯學科特殊性的應然。
二、語言(雙語)學習與專業領域學習相結合
將國外的先進技術引進來的同時,將國內的優秀成果推薦出去是翻譯產業國際化的標志之一。漢語作為母語,是雙語能力中重要的一部分。漢語的語言素養直接會影響到譯員的翻譯質量。滕梅提出要在翻譯碩士專業學位培養的課程中“設置語言能力課程以加強學生的雙語運用能力”[6]。但是令人十分遺憾的是,漢語在我國MTI 教學設置中處于長期缺席狀態。盡管大部分MTI課程都會設置翻譯技巧課程,但是沒有語言功底的譯者就如無米之炊的巧婦,再精妙的翻譯技巧也無法得以充分發揮。因此,要想培養出高水平的MTI翻譯人才,不僅要提高MTI翻譯碩士的翻譯技巧,更要同時提升MTI翻譯碩士的漢語和英語的語言素養和文化底蘊。
翻譯界知名的丹尼爾·吉爾教授提出了著名的翻譯理解公式:理解=語言知識+言外知識+分析。 [7]李銀芳指出,“隨著全球科技、經濟的發展與融合,新的綜合學科、橫斷學科和邊緣學科大量出現,要求學生必須具有廣博豐厚的基礎,既要學習文學翻譯,又要掌握其他學科的一般知識和翻譯本領,變文學翻譯“專才”為翻譯“通才”,即在培養“專才”的同時,抓好通才教育。這是科學技術綜合化發展給高等教育帶來的一個嶄新課題?!盵8]翻譯是譯者雙語語言知識素養和其他學科專業知識各方面能力的綜合體現。雙語語言學習以及相關專業領域的課程學習的有機結合是MTI課程設置優化路徑的方向之一。在開設雙語語言文化課程的同時,利用學校自身專業特色,鼓勵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職業規劃等跨專業選修政治、經濟、法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材料、環境等相關專業領域的課程。翻譯是跨多個學科的文化交際,只有把雙語語言學習和各個專業領域學習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培養出當今社會的需要的復合型翻譯人才。
三、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相結合
MTI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應用型翻譯人才,因此基于翻譯理論學習的翻譯實踐應為MTI教育的重點。對外經貿大學崔啟亮教授課題組從2007年開始對全國143所MTI在校研究生分五批次進行了大規模的問卷調查,并于2017年出版了全國MTI研究生教育與就業調查總報告。調查總報告結果顯示“在MTI課程設置上,翻譯理論課與翻譯實踐課并重或偏重翻譯實踐課教學效果更好,學生體驗更佳”[9];而針對“實踐與實習機會”的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學校為MTI研究生提供的翻譯實踐與實習機會并沒有達到令大多數學生滿意的水平。因此,當前MTI翻譯理論課程設置過多與MTI應用型培養目標之間的矛盾,是優化MTI課程設置過程中需要關注并著重解決的另一問題。 尚亞寧指出:“翻譯碩士專業學位重在提升實踐能力,要創新培養模式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要加強與各行業企業的合作,實現產、學、研的結合?!盵10]國內外各高校的專家學者對于如何提升MTI翻譯碩士的翻譯實踐能力進行了廣泛的討論,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符合本校特點的培養方案,如政法大學開設的法學專業選修課、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與譯國譯民翻譯服務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等等,均值得借鑒。
綜上所述,提升MTI翻譯碩士的雙語語言文化素養,增強各相關專業領域知識,以翻譯理論為基礎、著重翻譯實踐經驗累積,培養適應翻譯產業化需求的復合型翻譯人才,是MTI課程優化的必需路徑。
參考文獻:
[1]仲偉合.十年揚帆,蓄勢遠航:MTI教育十年回顧與展望[J].中國翻譯.2017(3):7-9.
[2]楊朝軍. 產業化視域下的翻譯碩士培養模式[J].中國翻譯.2012(1):24-28.
[3]穆雷,王巍巍.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特色培養模式[J].翻譯教學.2011(2):29-32.
[4]朱憲超.中國翻譯產業的概念、形態及其他[C].全國第五屆翻譯經營管理工作研討會論文集.2005:18.
[5]張士東,彭爽. 中國翻譯產業發展態勢及對策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16(1): 48-25.
[6]滕梅、張馨元.翻譯行業產業化和職業化背景下的翻譯碩士(MTI)專業課程設置[J].山東外語教學.2013(4):96-101.
[7] Gile, Daniel.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Revised Edition)[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75.
[8]李銀芳.新時期翻譯教學模式的理性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6): 170-172.
[9]崔啟亮.全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就業調查報告.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7:58
[10]尚亞寧.我國高校翻譯碩士專業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2011(4):71-75
作者簡介:
關海鷗(1971--),女,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翻譯美學、翻譯理論與實踐。
胡玲(1978--),女,講師,研究方向為語言哲學、翻譯美學、外語教學。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項目“翻譯產業化與翻譯碩士培養模式構建”[2014]第591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59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