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MTI專業研究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傳統翻譯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MTI專業信息化、職業化的時代要求。MTI專業研究生的信息技術能力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根據已有文獻,本文對信息技術能力進行了界定,結合我國目前翻譯技術課程開設現狀提出了MTI專業研究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從招生錄取、課程設置、師資培訓及合作交流四個方面提出了培養MTI專業研究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建議。
  關鍵詞:MTI;信息技術能力;翻譯技術
  一、 引言
  仲偉合教授(2013)在“全國翻譯工作座談會暨中國翻譯協會成立30周年紀念大會”上曾指出職業化時代的教育要緊跟行業發展,關注翻譯技術、翻譯本地化和翻譯項目管理等翻譯行業最新發展,并將其融合到翻譯教育過程中。這正是MTI教育者應該面對的問題。本文結合當前MTI專業研究生信息技術教育的現狀,提出了提高MTI專業研究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建議,希望能夠改變目前大多MTI院校一味強調翻譯理論、翻譯技巧的傳統教學模式,切實提高MTI專業研究生對翻譯技術的重視程度,促進他們學習和掌握現代的信息技術。
  二、 信息技術能力界定
  提高MTI專業研究生信息技術能力,必須先明晰信息技術能力的內涵及其主要組成。美國威斯康星州在其《信息技術能力》課程標準中對信息技術能力進行了明確界定:“信息技術能力指學生自己或在與他人合作的過程中使用工具、資源、程序和系統,負責任地獲取和評價媒體信息,以及使用信息解決問題、清楚交流、做出信息決策、建構知識、開發產品和系統的能力”(2000)。由此可見,信息時代的譯員應具備使用現代翻譯工具和翻譯軟件來翻譯各種文本并清楚地進行信息傳遞和信息交流的能力。翻譯過程中的“信息技術能力”包括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檢索、分析、選擇、加工、利用、創造和傳遞翻譯信息,從而提高翻譯能力(楊柳,2005)。
  德國翻譯理論家諾德指出了技術能力在翻譯中的重要作用,認為翻譯能力具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翻譯能力指傳統意義上的傳譯能力,而廣義的翻譯能力不僅包括傳譯能力,還應包含:語言能力、文化能力、專業能力、技術能力。諾德主張,在翻譯專業教學中,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技術能力,以提高翻譯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MTI院校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技術能力,包括詞典等翻譯工具使用能力、信息檢索能力、翻譯軟件應用能力和翻譯項目管理能力等(張文英、吳非,2014)。
  上述能力中涉及到的信息技術可以概括為四類:第一類是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和相關工具,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例如文字編碼常識、高效率的文字錄入方法,以及文件管理、網絡技術基礎、印刷與排版,及電子信息出版與信息建構等;第二類是特定的可以輔助翻譯過程和翻譯研究的信息輔助技術,包括語料庫技術、互聯網搜索引擎、特定互聯網信息服務、各類電子辭典及電子工具書,以及其他類型的電子輔助工具;第三類是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雖然定義各有不同,但基本包括翻譯記憶、術語管理、機器翻譯以及質量保證這幾類工具;第四類工具是團隊翻譯輔助工具。
  三、 MTI專業研究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現狀
  王晨爽、文軍(2016)對43所MTI院校翻譯技術課程開設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至今尚未開設任何翻譯技術課程的院校有6所;在已開設院校中,81%的院校只開設了1門翻譯技術課程;開設2門及以上的院校占19%,開課超過兩門的只有1所。在開設翻譯技術課程的院校中,50%院校的翻譯技術課授課教師來自外語學院,30%外聘教師(其中聘用翻譯公司等行業師資的僅占15%);另外,從學時安排來看,多數院校的翻譯技術課程總學時僅為32學時。
  通過上述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目前國內高校MTI專業的課程設置對翻譯輔助技術和翻譯項目管理類的課程重視不足,主要體現在翻譯輔助技術和翻譯項目管理類課程數量少、學時少、師資不足等方面。在翻譯技能的培養方面,仍然采用傳統的翻譯教學模式,過分關注實際翻譯過程中翻譯技能的體現,而忽略了譯前準備和譯后處理工作。事實上,這些譯前、譯后的工作更能體現譯員的職業素養,同時也對譯員提出了更高的信息技術能力要求,而這正是翻譯職業化的必然結果(王華樹,2013)。然而,目前國內的MTI專業課程設置和教育條件已無法滿足市場對此類語言服務人才的需求,這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
  四、 MTI專業研究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建議
  培養MTI專業研究生信息技術能力任重而道遠,非一朝一夕之功。筆者認為,應該從招生錄取、課程設置、師資培訓、合作交流等多方面、多維度入手,形成完整的教學規劃體系,方能逐漸改變MTI專業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差的現狀。
  首先,在MTI專業研究生招生錄取方面,許多院校已經放開了專業限制,除外語專業畢業生之外,其他專業的畢業生同樣可以報考翻譯碩士。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起點,因為目前翻譯碩士專業所欠缺的就是這種多元化,尤其是學科背景的多元化。多元化的學科背景不僅可以令學生擁有除語言之外的專業背景,還可以在學生之間形成互補,起到互相促進的作用,尤其是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學生可以改變外語專業學生數學差、技術能力差的尷尬局面。然而,目前的問題是,非外語專業的學生在招生錄取過程中可能遇到更大的困難,尤其是一些招生教師以語言素養差為由,拒絕錄取非外語專業考生。因此,MTI招生院校應當采取措施,鼓勵招生教師錄取外語能力達到一定水平的非外語專業考生。此外,傳統的MTI專業招生錄取考試側重考生的翻譯技能和翻譯知識,而忽略了對信息技術能力的考查,導致考生在日常學習及備考過程中不注意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術能力,不利于其未來的職業能力的全面發展。
  其次,在課程設置方面,增加翻譯技術課程相關課程數量,提高課程質量,并提高翻譯技術類課程學分和學時。目前,多數MTI院校只開設了一門翻譯技術課程,即計算機輔助翻譯,而且學時只有32學時。這樣的課程設置對于多數計算機技術基礎薄弱的外語專業背景的學生而言很不合理。學時短、課程設置單調、缺乏相關配套課程導致課程難度加大,學生接受情況并不樂觀。因此,在課程設置方面建議增設翻譯技術基礎課程,形成循序漸進的課程體系。
  再次,加強師資培訓。目前多數MTI院校的翻譯技術課程由外語教師來承擔,許多教師本身對翻譯技術也是不甚精通,影響了教學效果。另外,當前的教師評價機制導致任課教師重學術、輕實踐,因此,許多翻譯專業教師對翻譯技術存在一定的偏見,認為翻譯技術無足輕重,這將對其指導的學生產生不利影響。有鑒于此,在加強翻譯技術任課教師培訓的同時,提升其他翻譯教師的翻譯技術意識同樣刻不容緩。
  最后,加強與翻譯公司等職業機構的合作交流。翻譯公司是翻譯行業最具代表性的組織,能夠反映當前市場對翻譯人才的各種需求和要求,是MTI專業學生的理想實習、實踐場所。加強與翻譯公司的合作交流有益于學生了解職業譯員的各種素養,發現自身的能力不足。更重要的是,翻譯公司在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和群體翻譯輔助工具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邀請翻譯公司技術專家來講學或組織學生去翻譯公司參觀實習對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大有裨益。
  五、 結語
  MTI專業研究生的信息技術能力對于其就業和職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我國MTI專業在信息技術能力培養方面,尤其是翻譯技術課程教學,尚處于探索學習階段。本文針對當前在MTI專業研究生招生錄取、課程設置、師資培訓及合作交流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些許拙見,希望對提高MTI專業研究生的信息技術能力能夠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王晨爽,文軍.MTI翻譯技術課程教學:現狀與對策[J].外語電化教學,2016(6):80-83.
  [2]張文英,吳非.談MTI學生信息技術素養的培養[J].教育探索,2014(1):72-73.
  [3]王華樹.語言服務行業技術視域下的MTI技術課程體系構建[J].中國翻譯,2013(6):23-28.
  [4]楊婧婧.信息化時代下CAT技術與MTI的培養和生存[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3(30):88-89.
  [5]孟濤.我國MTI翻譯技術課程的現狀與思考[J].考試周刊,2013(65):139-141.
  作者簡介:
  商國印,遼寧省沈陽市,東北大學外國語學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7864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