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高年級有效閱讀教學方法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小學高年級學生有一定的語言基礎。在新課改背景下,在語文閱讀教學的發展過程中,如何提升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有效性,掌握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這是擺在每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難題。本文通過對農村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存在問題的闡述,提出了提升農村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實效性的策略,以期使語文閱讀教學能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改進策略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小學教學也在不斷改進和創新,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新課程改革要求小學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新時期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新策略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以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
目前,在農村小學,語言仍然是一門重點課程,但是大部分小學語言教育課堂仍然比較傳統,課堂表現的特點基本相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文色彩濃厚
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傳達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如禮義、忠孝等。讓我們的年輕一代在從小就學會如何成為一個有膽識、有抱負、有理想的人。小學語文教材本身就具有很強的人文精神。同時,小學語文教師也是從漢語言文學、思想政治科學等專業中被選拔出來的,他們受教育程度高,具有豐富的人文素質。在他們的教學下,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人文素養更加強烈。
2、情感色彩豐厚
小學教材大都集中情感較多的文章,如孔榮朗的《梨》、《荷塘月色》等,以及節選魯迅先生的一些文章。這些文章有感情細膩的共同特點,它們傳達了作者豐富的愛國主義、鄉愁等情感。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師也將根據教學目標開展教學任務。
3、注重審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也含有較多的審美價值,蘊含著許多優美的意境和深厚的人文情懷。文章的鑒賞價值很大,都屬于經典的必讀文章。因此,這些作品幾乎都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4、思想色彩濃厚
小學語文教學重點要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正確理解、表達和處理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他們成為一個有情感的人。語文課堂就是要讓小學生從小便開始思考,學會有深度的思考。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問題的分析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教師對語文教材的研究不夠深入。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一個簡單的解釋。
1、內容泛化
主要是指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沒有掌握教學重點,僅大量用教學內容,試圖解釋閱讀材料,沒有區分教學重點和難點,只是盲目地增加教學量。但是,在大量的教學內容中,教學重點并不突出,這使得很多學生感到無所適從。內容的泛化還表現在力求涉及到多種內容,增加過多的教學內容,從而想教給學生很多知識。例如,在教授《燕子》時,不僅要學生討論燕子的生活習性和燕子的生活技能,還要讓學生討論所有候鳥的知識,這種擴展失去了教學的意義,讓學生畫燕子的圖畫,唱關于燕子的歌曲,練習關于燕子的舞蹈,這種現象更是偏離了教學的重點。
2、訓練淡化
在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大多數教師都注重學生的體驗,而忽略了基本的語文訓練。在實際教學中,注重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注重對學生情感的培養,但較少涉及到學生的語言與文字。這些教師沒有意識到語言的實踐與學生情感的培養是密切相關的。詞匯訓練的缺乏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更不能理解課文的內容。
3、缺乏教師引領
在新課程改革的內容中,需要注意學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為了做到這一點,許多教師在課堂上安排學習任務之后,就讓學生自由討論,并自由結合成立小組進行學習,然后自己任學生放之不聞不問。很多學生看到老師忽視管理,趁機和同學聊天,談與學習內容無關的話語。甚至有些小組在推選組長的時候也不立行立果、推來推去,浪費了大量的課堂時間。等到準備工作正常后,真正學習的時間就不多了,只能簡單地進行討論,這種學習方法獲得的效果太不理想了,如果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沒有教師的指導,學習效率很難得到保證。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進策略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對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對其他學科也有好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首先,小學語文老師在課堂上的講授閱讀材料時,他們應該始終注重培養學生對文章理解與感悟的能力。通過閱讀這些感悟真摯的文章,讓學生們理解文章中的一些優美的文辭,以及各種寫作技巧,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和其它各個學科。其次,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有趣的閱讀材料,觀看與閱讀材料同步的視頻,確保學生閱讀進度同步,增強學生對閱讀文章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閱讀熱情。第三,鼓勵師生互動,積極組織課堂活動,營造熱烈討論氛圍,促進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積累課外素材,拓展閱讀途徑
由于小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較差,他們比較頑皮,需要老師的監督。教師應該對學生保持耐心,引導學生形成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循循善誘,對增加小學生的記憶大有益處。因此,對小學生的教育要引入課外的東西。首先,要培養學生多觀察、多學習,多關注新鮮事物。教師還應多組織一些有興趣的活動,把握學生的心里特點,注意小學生的學習時表現出來的特征。其次,要引入一些課外輔助教材,主要是一些經典的閱讀材料,促進學生對專著或美學的理解,從各個角度拓寬學生的學習路徑,拓展閱讀視野,鼓勵學生表達關于情感和審美的內在想法。
3、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拓展思維
學生有極強的創新能力,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力,主要通過引導學生觀察開始。在課堂上多組織一些互動,鼓勵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引經據典,可以通過一些經典的優美詩句,理論聯系實際,促進小學生閱讀與鑒賞能力的提高。教師也應該多提問,不要設定標準答案,要鼓勵學生多創新、多角度思考,不要局限于一種想法,讓小學生盡量展現自我的真實狀態,這樣不但可以保證學生提高閱讀能力,也能夠幫助學生拓展思維,更好地學習語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應該科學地分析和研究傳統的閱讀教學方法,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讓閱讀教學法歸真返璞,簡單而又實用,有效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王俊霞.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教學探析[J].學周刊, 2017(16):164-165.
[2]張淑芬.小學語文低年級有效閱讀教學的策略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6(13):64-67.
[3]王明易. 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60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