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法并舉,提升高中生物教學質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急需優化,我們只有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才能有效地提升生物課堂教學質量。本文就是針對教學方法的改進,分享了筆者的一些有成效的課堂教學方法。
關鍵詞:啟發式教學;翻轉課堂;微課;問題引導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3-0015
現在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教學方法相當傳統,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氛圍也是相當沉悶,嚴重影響生物教學質量的提升。作為一名當代的高中生物教師,我們要積極地總結日常教學,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實踐新的教學方法,篩選最適宜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發現生物之美,充分發揮生物教學的育人作用。下面談談筆者的一些做法。
一、生物課堂教學,要注重對學生的啟發
筆者曾聽過一些同行的講評課,生物課堂上教師講的那是相當帶勁,甚至可以說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可是反觀臺下的學生,卻顯得有些拘謹,甚至眉頭緊鎖,心中的疑惑雖凸顯在臉上,參與課堂的欲望卻不大。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主講教師教不得法,不懂得運用啟發式教學。教師在課下就要先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和學習基礎,制定精準的學習方法激發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善于運用一些教學輔助工具,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更好地讓學生去理解生物概念和過程。比如在教授“細胞器及其他相關細胞結構”的內容時,我們就設計組織了相應的細胞器模型構建大賽,倡導學生積極利用身邊的現有材料來制作線粒體、葉綠體、高爾基體、內質網等結構,學生的參與性很強,充分調動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當教師看到一幅幅用橡皮泥或面粉制作的五顏六色的“細胞器”作品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喜悅的淚水和驚嘆的表情同時出現在了我們的臉上。在課堂上,教師在肯定學生創意的同時,還應不時地提示學生去找出其他同學“作品”中的不足之處,并不斷地提問學生為什么要設計成這樣的造型,這些特殊的造型代表了各個細胞器中的什么結構,以及相關細胞器間有什么的功能聯系等。通過這樣一節別開生面的生物課,學生不僅掌握了細胞器的有關知識,更體會到了制作的樂趣和生命的偉大,生命觀念的素養在學生的心中也得到了強化。
二、巧妙利用“翻轉課堂”,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眾所周知,“翻轉課堂”是目前比較流行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模式起源于美國,它重新調整了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了學生。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生物教師也要善于利用“翻轉課堂”模式,轉變傳統的課堂形式和節奏,讓學生在家自主完成知識的學習,而課堂就變成了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交流的平臺,在課堂上,不再是臺上教師一個人在講,臺下一群人在聽,而轉變成了解決學生疑難問題的“陣地”,進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成效。比如,在教學“動物和人體的激素調節”這一部分內容時,筆者就在課前設計了相應的PPT和視頻課件,提供了相應的有關動物激素的網絡學習資料,讓學生在課前先自主預習相關內容,了解人體的體溫和血糖調節過程,并嘗試自己去設計血糖調節的模型,了解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特點的不同,然后讓學生歸納總結一些疑難問題。這時候,在課堂上,教師就不再按部就班地講授這節內容了,而是重點解決學生的疑點難點。通過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參與輔助解決問題等多種形式,讓課堂變成學生自主探索的舞臺,讓學生形成更加清晰的知識網絡,更加全面地了解動物激素調節的相關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積極性,提升了生物課堂教學效率。
三、積極利用“微課”,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微課”是近年來流行的另外一種教學模式,它與“翻轉課堂”不同,是利用短小的視頻形式來體現課堂要講授的部分內容,針對的也許只是一個知識點或幾個知識點,它短小精干,最長也不會超過10分鐘,巧妙規避了學生的審美疲勞,通過突出重點的講解,更精準地解決學生面臨的難點。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微課”形式的采用,對課堂效率的提升起到了立竿見影之效。比如,筆者在教學光合作用相關內容時,就制作了葉肉細胞中光合色素的提取實驗的小視頻,讓學生快速直觀地看到了光合色素在濾紙條上的紙層析分離結果,從上往下距離點樣處由遠到近的色素依次是胡蘿卜素、葉黃素、葉綠素a、葉綠素b,知曉了胡蘿卜素跑得最快,葉綠素b跑得最慢,條帶最寬的是葉綠素a等等。遇到相關考題時,幾乎就沒有學生答錯的情況??梢?,“微課”形式解決學生疑點可謂是“精準到位”。另外,在“微課”教學實踐中,要提示大家的一點是,要特別注重提前預想到學生可能有哪些疑難問題或者他們可能提出哪些新奇的想法,從而在制作微課時能得到體現,這也是體現一個生物教師對講授知識的把握程度和教學水平高低的標志。
四、要注重傳統教學方法中的閃光點,發揮傳統教學方法的余熱
當我們在積極吸取新的教學方法的時候,不是說傳統教學法就一無是處了,要徹底的擯棄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比如,傳統教學法中的問題引導式教學法,就是能繼續發揚光大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于生物知識的學習,學生很容易出現“猴子掰苞米”式的遺忘,不能前后聯系形成對知識體系的構建。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教師就可以組織一連串問題,構成一條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具有內在邏輯的“問題鏈”。通過一個個問題的引導,明晰學生學習的思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形成知識網絡。例如,筆者在教學“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的有關內容時,就圍繞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這一結論展開,講解了水分進出細胞的原理和條件,以及其他物質跨膜運輸的現象。通過分析本部分內容相關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設計了一連串的系列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化解心中的疑惑,對教學效果的提升成效明顯。
綜上所述,教無定法,對教學方法的探索永無止境,尤其是在如今大力提倡發展學生生物學科素養的時代,我們圍繞“素養”形成更加科學合理的生物教學方法就是我們摸索的方向。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廣大生物教師勇于探索,不斷實踐,就定能探索出生物教學中的一條“陽光大道”來。
(作者單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宜春市第九中學 3360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63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