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趣味性教學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針對現階段小學“圖形與幾何”教學實際,結合筆者對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提出在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中進行趣味性教學的六個策略:一是趣味性的情境創設策略;二是趣味性的實踐活動策略;三是趣味性的幾何史料整合策略;四是趣味性的信息技術運用策略;五是趣味性的和諧氛圍營造策略;六是趣味性的探究策略。在教學實踐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趣味性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1-0107
  “圖形與幾何”是新課標小學數學的四大教學內容之一,主要包含圖形的認識、測量、運動、位置關系及其變換等知識,以發展學生的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能力、應用意識等數學素養為核心,在小學階段中有著重要的教育價值,成為教育關注的熱點。然而,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在現階段教學中仍存在以下主要的問題:教師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方式單一;教師主導課堂,學生缺少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忽視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發展特點,教學中對學生的關注不夠。在這種情況下,將會直接導致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下降,學生也會對圖形與幾何知識的學習產生厭煩心理,對知識的學習喪失興趣。鑒于此,筆者將結合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指出在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中進行趣味性教學的若干教學策略。
   一、趣味性的情境創設策略
   《新課標》中強調,教學應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多樣化情境,為學生提供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將高深的學問簡單化,實現趣味性與知識性的統一,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愿景。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化情境,以玩游戲、聽故事、猜謎語、變魔術、唱兒歌等教學方式,在圖形與幾何知識中融入趣味性,喚醒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確定位置”時,筆者先后設計了“你說我猜——找獎杯”“火眼金睛——找朋友”“我說你做——換座位”“奇思妙想——說景點”等游戲,讓學生理解用數對表示位置的必要性,溝通了生活場景與數學本質的聯系,能迅速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現實有趣的情境中,品味數學之趣,體會學習之樂,從而輕松掌握幾何知識,發展空間觀念與推理能力。
   二、趣味性的實踐活動策略
   《新課標》中建議,在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給予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機會,可以設立“看一看、想一想、議一議、做一做”等教學環節,注重學生矛盾、觀察、驗證、操作等多種活動經驗的積累,以促進學習興趣、想象推理、應用創新、審美感知等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幾何素養。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認識角”時,筆者設計了“欣賞角——摸角——擺角——畫角——識角”一系列的活動,從學生熟悉的剪刀、時鐘、紅領巾等實物中選材,鼓勵學生觀察、觸摸角,形成對角的直觀感受,而后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用小棒去擺一個角,接著在本子上畫出角,最后一起學習角的構成和命名,將知識化難為易,讓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動手實踐,改變教師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過于側重“說教”而忽視“實踐”的現狀;讓學生在學習中質疑、探究、領悟,改變教師不重視小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實踐性的特征,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三、趣味性的幾何史料整合策略
   新課標中提倡,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講授幾何知識時,教師以淺顯具體的方式介紹相關數學史,如原始人對簡單形狀與圖案的認識、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對各種簡單幾何圖形面積和體積的研究等,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幾何與人類生活經驗和實際需要的密切關系,并讓學生體會數學在人類發展歷史中的作用,豐富學生對數學發展的整體認識,激發學生繼續學習數學的動力。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時,筆者首先在新課引入環節介紹了畫圓的工具,圓規最早出現在我國的夏朝,甲骨文“規矩”中的“規”即為圓規;其次,在探索新知環節引導學生掌握了圓的三要素,即圓心、半徑和直徑,再適時引入2000多年前我國學者墨子在《墨經》中對圓的描述和定義,并用動畫展示,讓學生感受“圓,一中同長也”;再次,在鞏固練習環節讓學生探索不用圓規畫圖,在學生找出多種畫圖方法后,展示《史記》中大禹治水時“左凖繩,右規矩”的畫圓法,以及數學家提出的“圓出于方,方出于矩”的思想;最后,用視頻播放生活中各式各樣的圓,既讓學生欣賞圓的美,又讓學生感受到圓在生活中有許多的應用。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濃濃的數學文化氣息,品味了幾何知識的神奇與魅力。
   四、趣味性的信息技術運用策略
   新課標中指出,在數學教學中恰當使用計算機、多媒體、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發揮其在動態測量、軌跡跟蹤、智能畫圖等方面的優勢,可以把抽象的幾何知識變得直觀,讓數學變得簡單,卻又不減弱數學的思考性。以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教師可以動態演示“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幾何生成過程,讓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時,筆者先讓學生想象圓平均分成若干份的過程,然后再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學生想象的過程,演示圓不斷平均分而后重新拼合的動態過程,讓學生直觀看到將圓分的份數越多,拼起來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形,從而通過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整個推導過程不僅滲透了數學的極限思想,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使學生在感受和認識圖形的運動變化中,了解圖形本身的特征和圖形與圖形之間的本質聯系。
   五、趣味性的和諧氛圍營造策略
   趣味性課堂氛圍的營造,是推進數學學習的法寶。依據“圖形與幾何”課程基本理念,教學活動應該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為了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教師可以運用以生為本的理念,從四個方面努力。第一,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面向全體,針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目標,進行分層教學。第二,教師以幽默風趣的、準確適度的、寬容激勵的語言,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師生間的互動,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第三,教師引導學生自我展示,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第四,教師以目標多元、方法多樣的評價,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建立競爭平臺并進行有效的獎勵,滿足學生的虛榮心。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七巧板”時,筆者在授課之前對學生神秘地說:“小朋友們都見過小兔子嗎?能畫出來嗎?你們相不相信,我不用動筆,也能變出一只兔子?”學生感到好奇,這時告訴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老師相信大家都能自己變出兔子,甚至更多的圖形。”接著,介紹七巧板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分小組競賽,自由組合形成新的圖形,可以給作品命名并講述故事,最后獎勵上臺展示最多作品的小組成員,賦予他們“最佳創意家”的稱號。教師通過生動有趣的提問、通俗易懂的教學語言及合理的評價,營造了師生和諧的課堂氛圍。
   六、趣味性的探究策略
   趣味性的探究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也十分重要,這是因為小學生最初的學習,他們的思維是感覺和動作的結合,思維伴隨動作,主要借助直觀化、行動化的直覺行動思維與形象思維,通過圖像、幾何圖形、直觀模型等視覺化的圖形載體來探究問題。在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的教學中,教師加強對學生直覺行動思維與形象思維的訓練,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提取,而且有利于學生建立圖形表象、概念及性質的圖形知識體系,是學生形成空間觀念的基礎,也是學好小學幾何知識的保證。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三角形內角和”時,筆者知道四年級學生還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開始階段,具備了一定的動手操作、觀察比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特意設計了“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算一算”等,以小組合作形式進行的實驗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直覺行動思維與形象思維活動,既獲得三角形內角和的知識,又學會探索知識的思維方式與方法,培養他們主動探索的精神,并促進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的教學過程中運用各種趣味性教學的策略,如創設多樣化的情境、注重積累活動經驗、以信息技術輔助教學、運用以生為本的理念及加強直覺行動思維與形象思維等,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課堂活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把枯燥、難懂的課堂教學變得生動而富有感染力。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王露露.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1).
  [3] 李 旭.培養學生幾何素養要注重積累活動經驗[J].教學與管理,2016(11).
 ?。ㄗ髡邌挝唬簭V東省河源市第一小學   5170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661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