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導圖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縱觀各省市中考語文試卷,考查學生閱讀能力、思維能力的分值越來越大。因此,語文教學不能僅關注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記憶,更要關注學生在語文閱讀學習活動中思維的形成。思維導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能夠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平臺,轉變學生以往“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能夠將一個主題或者一個模塊的內容整合起來,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實現融合,將復雜的事物變得更加簡單、直觀,便于學生的有效學習與長效記憶。
關鍵詞:思維導圖;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1-0040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和信息化的不斷進步,對每個人具備良好的信息獲取、篩查和正確有效的處理信息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可體現出學生良好的課文閱讀能力。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著力推進思維導圖的教學方式,以提高學生快速獲取并處理不同知識及信息的能力,并實現預定的教學效果。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1. 教師力求全面,學生難以歸重。在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壓力還不算太大,語文教師應盡可能在課堂中全面教授閱讀知識。同時,初中生玩心重,語文閱讀又是非常重要的科目,許多語文教師會在課堂中盡可能多講,閱讀作業也盡可能多留。
反觀學生的視角,當課堂教學結束后,學生需要將當天學習的所有內容進行總結,然后才能開始寫作業。但當語文教師課堂所講的內容過多、過雜時,學生往往只能記得一些片面性知識,或者是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此時,教師講得再全面,學生也很難將語文閱讀課堂學習的內容盡數吸收。
2. 教師不注重教法更新,學生興趣難以被激發。要學生能夠將課堂知識有效吸收,就必須教會學生如何規劃重點、總結歸納。而目前初中語文教師只會讀課文、講課文、教習課后習題,并不會對學生的主動性歸納能力進行引導。這樣,學生在課下總結時總會處在一種不全面的狀態下,久而久之,就不會繼續認真聽講。同時,當教師不注重學生需求,一味地堅持以講授法教學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逐漸下滑。由于課上沒有認真聽講,導致學生可以維持記憶的課堂內容越來越少。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的可行性分析
1. 思維導圖概念及特征概述
初中生很難將知識點進行有效分解,而思維導圖是一種以模擬人的思維模式為主的邏輯圖形。人們可以將思維中混亂的思緒歸納為一個點,然后以這個點為中心劃分兩個及以上的分支,不斷對這些分支內容進行補充和拓展,直至將人對于中心點的思考盡數寫出。思維導圖的內容價值可縮放、可宏觀,一切都以書寫者的邏輯思維為主,具有一定的自由特性。
2. 思維導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特點
人的思維主要呈現出發散性思維模式,借助思維導圖可以將人的發散性思維以圖畫形式進行直觀展示,有助于學生從復雜的事物中理清思路,找出重點,并以此作為中心延伸出幾個分支,各分支伴隨知識的豐富和擴展繼續擴大散開,可見,思維導圖具有將知識點進行濃縮并體現出其更為直觀和開放的優勢。
3. 思維導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功能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思維導圖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清晰認知和長期牢固記憶。同時繪制思維導圖會激發學生求知欲,培養學生在閱讀中進行分析、思考,逐步具備自主學習和推理的思維方式,不斷提高其知識記憶能力、課文閱讀能力。
4. 思維導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的優勢分析
如果學生能在課堂中將教師所講和自己心中所想有效結合,就能減少落下的課堂知識點。運用思維導圖對閱讀教學進行改革,能夠激發學生對語文閱讀學習的興趣,需要學生認真參與課堂,有效減少學生在課堂中的走神時間,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三、思維導圖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1. 課堂教學前繪制思維導圖提高學生預習效果
(1)運用思維導圖進行課前預習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學生在課前預習時繪制思維導圖,可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如,閱讀小說,學生可借助已有的知識框架圖,列出主要人物、情節等,在發散性思維下,隨著閱讀進度,導圖中的內容會不斷增加,使學生在理清作品思路的同時優化了邏輯思維。
(2)運用思維導圖指導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由于課堂時間和教學進度所限,讓學生課前借助思維導圖預習,可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并有效改變以往學生預習無方向的狀況。通常教師可安排學生提前預習文章并結合文體繪制出思維導圖,并對學生的導圖進行認真批改,對出現的錯誤要求重復備課,課堂中主要針對導圖中暴露出的難點、錯誤點予以指導,明顯提高了教學效率。
2. 課堂教學中適時采用思維導圖促進閱讀理解
(1)閱讀教學中教師示范思維導圖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
為了指導學生懂得何時使用、如何設計、如何使用思維導圖,切實發揮思維導圖對促進學生閱讀興趣的作用,教師可首先示范用思維導圖將課文知識點直觀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加深學生透徹理解課文主旨。如《蘇州園林》是一篇散文佳作,為了讓學生對初中語文閱讀及課文體裁有初步認識,教師可設計關于體裁的思維導圖,將“體裁”作為中心圖,隨后引出“散文、小說、詩歌、戲曲”作為一級分支,隨后由“小說”展開,引出“人物、情節、環境”等作為導圖第二分支,由于導圖層次清晰、簡潔新穎,有效吸引了學生注意力。在教師的引導下,不少學生已擺脫了機械的識記,開始運用思維導圖作為知識點的分類及記憶方法,大大提高了記憶效率。
(2)課堂合作學習中學生相互配合共同繪制思維導圖
隨著語文閱讀的逐步推進,學生已具備了一些運用已有知識分析文章的能力,教師在示范思維導圖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嘗試用思維導圖來自主分析課文。以小說文體的閱讀教學為例,在課前預習階段,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人物、人物關系、故事環境作為思維導圖的中心點,讓學生在閱讀中及時對人物的關系、環境結構進行書寫。同時,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對于不同關系,采用不同顏色的筆進行書寫。因此,當學生在書寫時,就會想要在紙上填滿更多的顏色,從而更加細致地閱讀小說情節,養成有條理的閱讀習慣。再比如課文《藤野先生》的教學,教師可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并選定組長一名,引導每個小組按照文章的內容、順序、結構、語言等方面分析并繪制出全文線索的思維導圖,教師根據各組的思維導圖的內在邏輯關系及其清晰度評出優勝小組。在導圖繪制過程中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成為課堂主角,各小組成員為優質高效地完成繪圖任務,積極參與、相互配合,最終較好展示了每個小組的導圖制作成果。
3. 課堂教學后及時采用思維導圖鞏固復習知識點
將思維導圖用于課后復習,可以全面梳理所學知識點并提高記憶持久性,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復習時針對眾多知識點,為避免思維混亂,可采用關聯性思維繪制思維導圖,以關聯的方式呈現出零散的知識點,建立學生知識點的空間感以強化記憶。如文言文的教學,也可采用思維導圖來學習并記憶。一是由學生梳理文言文學習中常遇到的文言難點,并在課后繪制思維導圖,梳理文中的文言現象及要掌握的知識點,如,當課上教授文言文時,學生就可以在課后沿著課上思維導圖的模式不斷對其支路進行填充。如“方”字的翻譯,共有正(方為秋田之害)、才(方兩三級)、將要(今方來)等幾種意義。通過借助思維導圖采用發散記憶強化學生認知,每當學生看到“方”字就會聯想到相關語境及幾種不同的意義,簡單而高效。
綜上所述,運用思維導圖可以串聯起各知識點,引發學生的系統思考,提高學生記憶力,進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思維導圖可以有效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探究,增加課文的學習深度及廣度,是一種提升學生自主高效閱讀能力的有效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
[1] 東尼·博贊,巴利·博贊.思維導圖寶典[M].北京:化學化工出版社,2013.
[2] 湯 銘.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發展的思維導圖教學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1).
[3] 王玲玲.思維導圖在語文課堂的實用性探究[D].吉林師范大學,2012(1).
作者簡介:趙一清,1986.02,女,漢族,山西大同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
?。ㄗ髡邌挝唬荷轿魇〈笸徐`丘縣趙北中學 0344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66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