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新時代我國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面臨的困難及路徑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內容提要]公眾參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是改革開放及現代化建設以來,伴隨著政治民主化發展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是化解新形勢下多元利益群體間矛盾、提高公共政策質量和減少公共政策執行阻力的重要途徑。本文在總結了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以及公眾參與的特點,并分析了當前公眾參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公共政策 公眾參與 地方政府
  一、引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新時代,公眾參與是新時代地方政策制定過程中的重要特征。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不僅要求把握當前的國情形式,還要求重視公眾參與價值,重視公眾利益訴求,積極推進公眾參與進程。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堅持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改革開放以來,傳統落后的政治文化與當前平等、民主的政治文化產生碰撞,利益群體日趨多元化,過去獨裁式決策方式的弊端日益凸顯,公眾的合理利益難以得到維護,公民采用非正式參與途徑的情形時有發生,嚴重影響著各地的政治文明建設與社會和諧發展。在這樣的情勢下,探討公眾參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所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對于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質量,保證公共政策民主性以及地方政府治理均有著重大且緊迫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新時代我國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面臨的困難
  由于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逐漸增強,利益群體逐漸多元化等現實因素,促使公眾參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變得十分迫切且必要。值得肯定的是,我國政府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采取了一系列的積極舉措,使得我國在公眾參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同時,我們也不可否認的是,我國公眾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度總體還處于較低水平,位于初級階段,仍然有待進一步加強。
 ?。ㄒ唬┲黧w地位缺失
  作為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的受公共政策的影響。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除了地方政府等一些官方主體外,公眾也應當擁有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落實公共政策,維護地區和諧穩定。但事實表明,當前的地方政府并未充分的意識到這一點,依然忽略了公民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主體地位。這或許是我國過去長期的政治文化所致,使得地方政府在作決策時常常忽略公眾參與的價值,習慣了自上而下的決策方式,將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公眾參與當做一種形式,致使民主性常常無法得到充分體現。
 ?。ǘ┲贫扰c法律建設不健全
  一般而言,制度化和法制化是公民權益最有效的保障。雖然我國有關制度法律規定公眾可以通過聽證制度、決策咨詢制度等參與到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但這些制度不夠詳盡、操作性不強。同時,在相關的制度和法律中也沒有明確公眾參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的身份和權利,而最終導致這些制度和法律只流于形式,沒有起到實際性的保障作用。除此之外,沒有相應的對侵害公民參與權行為進行嚴厲懲治的制度和法律,使決策者利用這一空白有意無意的忽視公眾的參與行為,最終大大削減了公眾參與熱情,導致形式重于實效的現象出現。
 ?。ㄈ┱咝畔⑷狈ν该鞫?
  公眾要想參與到地方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中來,必須要先對地方政府的相關政策信息予以了解和掌握。然而現實情況下,盡管我國近年來的政務公開力度被進一步加強,但政府依然在信息的公開上有自己專屬的決定權,使得一些地方政府為趨利于自身而對重要的政策信息加以隱瞞??梢?,地方政府政策信息的公開力度還遠遠不夠,公眾獲取相關政策的實用信息還相對較難,從而直接影響到公眾參與的深度以及廣度。在公眾難以獲取相關政策實用信息的條件下,就必然會造成公眾無法充分理解相關政策的價值所在,也無法對相應政策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看法,難以對相關政策予以認同,致使政策在實施過程中頻頻受阻,政策執行效率低下,甚至導致政策以失敗告終的結果。
  (四)渠道不暢
  通暢的參與渠道是公眾參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保障。當前,我國公眾參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的渠道分為制度化渠道和非制度化渠道。制度化渠道有三種:一是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和政治協商會議,公民通過選舉人民代表和推薦政協委員的方式參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二是地方政府下屬的參事室、政策研究室、行政學院、社會科學院等官方、半官方政府智囊機構,通過政策建議等方式參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三是地方政府開設的來信來訪、領導接待日和不定期座談會等渠道。非制度化渠道主要包括:借助社會輿論、民間咨詢機構和特殊社會關系網等渠道。前者是公眾參與的主要渠道,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參與渠道,但這對于普通的公民來說,能夠直接參與的機會十分有限;后者雖然能夠直接參與的機會較大,但公眾在參與的過程中往往所需要的成本較高,且后者在我國發展還不夠成熟。由此可見,我國公眾參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數量有限且不通暢,公眾難以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及愿望。
 ?。ㄎ澹┮庾R和能力欠缺
  我國公眾參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度總體還處于較低水平。究其原因,其實是內外因共同作用所導致。其中,外因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對于公眾在政策制定中的主體地位認識不足、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法律來保障公眾參與等方面;內因主要是指公眾自身存在的局限,如公眾的參與意識較為淡薄,參與能力受到教育水平等方面的限制。要想整體提升我國公眾參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總體水平,我們必須在意識到外因的同時了解內因。我國公民由于受到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觀念影響,常常意識不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一味的服從和執行政府部門下達的各項政策,忽視了自身的參與權利,參與政策制定的意識較弱。一些公民盡管是經過動員后參與到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過程中,但卻是流于形式,并未真正、積極的參與其中。雖然有一些公民打破了傳統思想的束縛,能夠充分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對參與政策制定擁有極大的熱情,卻無奈受到了參與技能不足、專業知識匱乏的限制。參與政策的制定通常需要有一定的溝通理解能力。此外,在如今科技迅猛發展的情況下,公共政策信息的制定、執行都越來越依靠于科技,對公眾參與公共政策制定所需要的科技技能要求越來越高,這些必定會增加公民在參與地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過程中的難度。   三、實現公眾參與地方公共政策制定的路徑分析
  通過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公共參與的含義和特點的研究,以及對公眾參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概念界定、必要性和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具體分析,現提出有效完善公眾參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對策,進一步增強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公正性與合法性,不斷提升公眾的民主政治生活質量。
 ?。ㄒ唬┨岣咚枷胫匾暢潭?
  要想地方政府能夠充分意識到公眾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主體地位,一方面必須得轉變政府行政人員的封建觀念,摒棄過去政府決策主導的觀點,克服落后的官僚主義,強化政治民主觀念,將權利歸還于公眾,尊重公眾的各項合法權利,與公民建立平等對話機制;另一方面政府行政人員要充分意識到公眾參與決策的價值,明白其行政行為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服務于民,只有充分吸納公眾的建議,把公眾的利益放置于首位,更好地滿足公眾需求,才能制定出高質量的政策,才能更順利的執行政策,才能切實履行其職責。
  (二)健全相關制度與法律法規
  完善我國公眾參與相關的法律制度建設,對于提升我國公眾參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程度的總體水平有其重要的意義。一是應當針對公眾參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的身份和權利,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制度加以確定。二是應當制定相關法律制度對侵害公眾參與權的行為進行相應懲治。三是應當對聽證制度、民意調查制度、公民接待日制度、省長市長熱線電話制度、決策咨詢制度、評估制度等法律制度進一步加以完善,使之變得更為具體、更具實際操作性?,F以聽證制度的完善為例,可以對聽證制度的具體程序加以規定,對于有違既定程序所產生的政策應視為無效,并對相關負責人予以追究法律責任。同時,可以適當擴大聽證制度的實施范圍,對于事關公眾的公共政策的決策都應當提前告知公眾聽證會消息,也可以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對聽證過程進行直播,自覺接受公眾的監督,使之更為陽光透明。后期對聽證結果進行跟蹤反饋,保證聽證結果的切實履行。四是應當起草制定一些新的法律制度以彌補當前現有法律制度中所存在的缺失。
  (三)完善信息公開制度
  各地方政府應對現行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予以認真的貫徹落實,并加大政策信息公開力度,將法律允許范圍內公眾應當知曉的政策信息進行透明、公開,并將政策制定的目標、過程、時間、主體、監督方式、預期效果等信息加以說明。同時,還應力求公開的政策信息及程序真實且簡單易懂,能適應公眾的平均文化水平。另外,還可以考慮建立政府信息公開自由裁量責任追究制,以便控制信息公開過程中政府的隨意性。政策信息的公開,除了使用傳統方式,如廣播、電視、公告欄、報紙等,還應重視一些現代化技術的運用,加強各地方政府的網站建設,一方面建立網絡政策信息資料庫以及查詢檢索系統并保證信息的更新速度,方便公眾及時了解和使用相關政策信息;另一方面構建政府網站在線客服中心,為公眾答疑解惑。
 ?。ㄋ模┘訌娗澜ㄔO
  制度化渠道中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和政治協商會議是當前公眾參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渠道,但就公眾個體而言,能夠直接參與的機會實在有限。政府部門可以就這種情況,考慮將當前縣級人大代表的直接選舉擴展到市級人大代表選舉,使公眾擁有更多參與政治的機會。此外,積極發展民間組織、志愿組織、自治組織等“第三部門”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此類部門由于其自身代表了不同團體成員的利益,因此可以表達不同的利益訴求,可以為地方公共政策制定提供更多、更全的民意信息。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平臺的力量不容忽視,通過網絡進行民意調查、建立公民在線論壇與公眾進行交流互動都是十分值得提倡的舉措。但由于網絡的匿名性等特征,容易給網絡調查造成片面性的結果,降低民調的真實性,因此在信息收集的過程中,必須要認真識別或要求使用實名認證等方法提升信息的真實性與有效性。
 ?。ㄎ澹┰鰪姽妳⑴c意識和提高公眾參與能力
  1.增強意識。各地方政府應當大力弘揚民主觀和平等觀,轉變公眾封建傳統的舊觀念,樹立民主、積極參與的新觀念,增強公眾參與意識,并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協商的參與型政治文化氛圍,讓公眾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積極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意見。
  2.提高能力。一是普及政治文化知識,加大教育投資,實現義務教育均等化,縮小地區間受教育程度的差異,提高公眾受教育水平,為實現公眾參與提供基本的知識基礎,并使之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技能,提高公眾的溝通、理解、判斷能力,提升公眾對相關法律法規、參與程序與參與方式的認識。二是加強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日?;樱构娔軌驈母叩慕嵌葋砜创怖娴陌l展,并將自身的利益需求和社會的利益相結合。三是引導公眾參與當地的社會政治組織,或加入到公民社會和一些非政府組織之中,培養公民意識,提高公眾的參與能力。
 ?。ㄗ髡邌挝唬汗鹆致糜螌W院)
  責任編輯:宋爽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884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