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三年級學生數學自學能力策略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三年級階段正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此時學生已經形成了基礎的數學能力,但仍舊缺乏數學的獨立思考、創新思考、邏輯意識,此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能力展開數學的知識拓展,但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數學能力參差不齊,教師要因材施教,幫助學生逐步的拓展自己的數學視野,此時教師應盡可能的挖掘學生的優勢,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初步意識,在互動的過程中,讓學生自主質疑聯想,化解數學的疑問,獲得自主學習的滿足感,為后續學生的數學繼續深入探究做好保障。
關鍵詞:三年級學生;數學;自學能力;策略
引言:自學能力指學生在脫離教師的輔助下,依舊可以結合已知的知識信息,將數學的知識內容融會貫通,積極的展開數學探究的能力,但目前來看,三年級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還不夠強烈,部分學生也只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缺乏長期自主學習的信心,教師應改變課堂上滔滔不絕的習慣,也預留出部分的時間讓學生展開獨立的思考,鼓勵三年級的學生積極的展開數學的探究思考,激發學生的互動熱情,讓學生在自學中感受到趣味和喜悅,找到適用于自己的學習形式,在自學的過程中溫故而知新,獲得自我的進步和發展。
1.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學生熟知的情景
數學自主能力的培養,應讓學生對數學問題產生自主探究的信心,消除學生的疑難雜問,讓學生具備充足的動力參與到生活問題互動中,教師可銜接數學的生活情境,創設出學生感到熟悉的場景,這時候學生已經逐步的走進了數學的情境視域中,可將數學的知識遷移到生活中,通過生活案例獲得多層次的思維感觸,有助于學生在生活中引發系列的數學猜想,此時教師應對學生有充分的了解,幫助學生消除對數學的畏難情緒,從不同的視角展開數學的互動。在講“小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學生面對小數還感到較為陌生,此時教師通過視頻的形式導入跨年的倒計時鐘聲,這時候可引導學生通過視覺的感知去了解小數這個概念,然后讓學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層面會應用到小數?學生頓時都很感興趣,個人發表自己的看法,接著讓學生感受小數的實際應用,把抽象的知識,融入到生活中去,學生通俗易懂。
2.課堂是發揮學生自學作用得主陣地
數學的知識點比較零碎,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每學完一節或一章內容時,引導學生進行系統歸納、小結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樣不僅使學生全面、深刻、系統地掌握知識,形成認知結構,而且還能提高能力、發展智力。只有將知識程序化、結構化、網絡化,才能轉化為能力。學生對知識進行結構化整理的過程,本身就是很好的自學能力的訓練過程。更重要的是,通過對知識的整理、歸納,還能激發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反思,及時調整學習策略,自覺把握思維方向,促使自學能力向更深層次發展。 學生自學學不會的一定要講,還要講深講透,讓學生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例如,我在講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節課時,我就讓學生先自己看書,然后說一說“什么叫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要求是可以按照自己理解的意思說,可以用手比劃著說,也可以照書上說,很多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緊接著我又問想一想怎么測量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學生通過觀察長方形和正方形,得出多種方法,最后一個知識點就是怎樣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學生能自覺的和乘法緊密聯系起來,可見數學知識的連貫性,學生運用的恰到好處,這節課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把知識點通過自學全都掌握了。
3.做學生自學的領路人,把自學的方法傳給學生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其情感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教師充分把握刺激學生心理情感源泉,通過恰當的途徑和方法,激起學生健康、積極的情感體驗。以優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學生,促使學生自覺接受教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每一節我都把這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告訴學生,讓他們知道這節課幾個知識點,要學會什么,例如我在講對稱這節課時,我就提出讓學生明確什么是軸對稱圖形,軸對稱圖形的特點是什么,并舉出生活中軸對稱圖形的實例,學生圍繞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自學,這樣學習起來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再就是在自學過程中要學會閱讀教材,閱讀教材的目的就是對這節課的內容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對主要的知識點精讀、細讀,讀的過程中,先把會的放一邊,把不會的記下來,自學完后,再重點分析、研究,實在弄不懂的到上課時認真聽教師和同學講解。這樣幫助學生抓住重點和難點,把大塊的學習內容壓縮成小塊,既能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又能培養學生自覺獨立的學習習慣。
4.利用業余學習時間,培養自覺學習的習慣
帶領學生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數學課外活動,例如,度量操場和花園的周長,做漂亮的對稱圖形;蕩秋千,了解蕩秋千的次數和繩長的關系,以此來開闊學生的視野,讓他們思想上無壓力,讓學生的思維引申到課外,這也是培養學生思維和自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5.復習課上讓學生自己看書溫習,養成整理的好習慣
每一個單元的復習課,我都讓學生課前自己看書溫習,先自己對本單元做簡單的整理,具體的步驟是:一上課先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單元整理,和同桌用三分鐘的時間交流,然后用兩分鐘進行查缺補漏,用五分鐘師生共同總結,對于那些重點的知識點,讓學生列舉事例,加深學生的印象,剩下時間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對于學生在練習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糾錯,找出原因,加深印象,再遇到類似的題目不能重復這樣的錯誤。在復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一單元時,我提出什么是面積?面積單位有哪些?它們的單位是怎么規定的?公式是怎么推導出來的?要想求它們的面積需要知道什么條件?等一系列的問題,學生通過看書溫習、思考,就把這部分知識系統地整理清楚了。
結束語:
總之,學生的自學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教師通過各種數學活動積極的引導和培養,只有學生自己學會了,會學了,才能愿意積極主動地去探究新知,為今后的學習開創一條更新更廣的路。
參考文獻:
[1]金萍萍. 提升學生自學能力的策略探究基于數學的空間與圖形學習分析[J]. 中學時代, 2013(20):8-11.
[2]柯凱璇. 傳授解題方法提高自學能力談指導盲生數學解題的幾點做法[J]. 數學學習與研究, 2014(11):86-86.
[3]瞿光齡. 觀察實物對比圖形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方法探討[J]. 新課程小學, 2017(2).
[4]杜曉麗. 小學數學教學中低年級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經驗淺談[J]. 新課程小學, 2015(9).
(重慶市黔江區黎水鎮中心學校 重慶黔江 40903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89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