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教師教任何功課,‘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十九世紀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一個壞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教師教人發現真理”。他們都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入知識之門,帶領學生走上科學之路。尤其是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注重對學生自學習慣和能力的培養,顯得更為突出和愈加重要。
關鍵詞:數學教學;自學能力;培養
人類有史以來積累的知識如大海浩瀚無邊,新知識又不斷出現,所以學校教育若以傳授知識為主,忽視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和能力的形成訓練,則是舍本求末。學生只有學會如何學習養成自學的習慣,形成自學的能力,才是一輩子受用不盡的真本領。下面談談我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方面的粗淺體會和做法。
一、教育啟發,使學生認識自學的重要性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胄纬勺詫W習慣,必須從思想上提高認識,使學生愿意自學、喜歡自學,把自學當成一種樂趣,把自覺學習當做一種習慣,為此,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了啟發教育。
1、領會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
經常給學生講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學生“自能讀書,不待教師講;自能作業,不待老師改”。如果一個學生從小學到高中,學習時間長達12年之久年年學數學,卻一直停留在“老師教,學生學”的階段,根本沒有自學能力,那么數學教學的目的就沒有達到。因為數學教材“無非是例題”,通過這些“例題”,使學生學會解題的方法、技巧,做到一題多解,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2、鼓勵學生自學,建立學生的自信心
在小學生的世界里,世界是嶄新且充滿好奇的,他們求知欲強好奇心強,每個人的身體里都蘊藏著自學的巨大潛能。因此,在小學數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過程中,老師應該發現并激發學生獨立學習的潛能。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一直占據課堂主體地位,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學習狀態,那么,要激發學生的自學潛能,首先老師應該轉變教學思路,鼓勵學生進行自學,建立學生的自學自信心。
比如老師可以舉一些名人事跡,像愛迪生這樣一個大發明家就是在家里一邊由母親指導,一邊進行自學,最后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個偉大的發明家。通過這些事例來激發學生的自學積極性,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告訴他們自學能力是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它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然后引導學生進行獨立學習,自我探究,敢于發現問題,指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在建立自信心的基礎上,更好的進行自主學習,從而為數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3、正視社會需要和就業競爭的實際
當今的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那種“一張文憑定終身,一種職業干一生“的時代已成為歷史。若沒有自學能力,不僅不能在改進后的考試中取勝,而且會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失敗。因為新世紀的文盲不是沒有知識的人,而是不會自學的人。為了適應社會需要,人們必須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而自學習慣和能力對于具備多方面的能力而言,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二、注重培養,使學生形成自學能力
思想認識的提高,固然有利于自學能力的形成,但光靠教育而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還是不能形成。為此,我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時,注意做到了三個結合。
1、情景教育和采取措施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擁有豐富有趣的情景創設,更能使學生注意力集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為小學生年紀較小,注意力難以集中,若是讓他們獨自進行自學,效率一定非常低下。因此,課堂的情景創設更能豐富課堂內容,對所學知識進行良好的導入,也能豐富學生的感官體驗,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自學環境。
所以,在上課的時候老師可以通過設制有趣的問題和懸念,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比如在學習"被5整除的數的特征",老師可以在上課的時候在黑板上寫下任意一組數,然后讓學生算出哪些數可以被5整除。在學生算完的時候,老師可以說"老師不用算就知道哪些數可以被5整除,你們想知道原因嗎?"這個時候學生的好奇心一定非常強烈,教師就可以指導指導學生打開課本,自己進行探索學習,發現規律,老師則進行一定的幫助。這樣一節課,通過一定的課前導入,指導學生自學,也收到了很好的課堂效果。
2、提出要求和進行培養結合為了養成自學習慣,教師當然要提出適當的要求,作為學生的努力方向。但是“性相近,習相遠“也若不注重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好習慣就不易養成。只有把提出要求和進行培養結合起來,學生才會有努力方向又能形成習慣。例如為了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需要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但同學們的發言卻往往可能不夠理想。這時教師就要注意培養,既要使學生保持發言的積極性,又要引導學生思維準確,表達規范。如果說提出要求是習慣養成的目標,那么進行培養則是實現目標的必要的方法、途徑。二者結合,才有利于自學習慣的養成。
3、養成習慣和形成能力結合好的習慣一且養成,將終生受用,而適當的技術指導,則更有利于能力的形成。比如在學習"圖形面積的的計算"這一課時,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對圖形的構造和計算公式進行預習和熟悉,然后自己在家動手制作圖形,先自己思考面積是什么。然后回到課堂上,與同學交流,進行自我探究,再由老師指導,根據課本內容理解面積公式的原理,從而更好的掌握圖形面積計算的公式。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本人對此僅僅是在摸索,因而認識不免膚淺,做法也不很成熟,又無突出業績。為了求得指導幫助,并達到相互交流的目的,便不描冒昧,僅作拋引玉,望能就正于專家和同仁。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80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