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是激發小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小學階段學生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新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探索能力,面對問題時能大膽嘗試,自主探索。本文主要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分析了培養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對策,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同行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 自學能力 教學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7-0-01
新課程大綱明確要求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聽、說、讀、寫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學習語文知識,理解語言,運用語言。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轉變過去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教給小學生一些自學方法,鼓勵他們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學習,逐步培養學生養成自學的習慣。
一、激發學生自學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新鮮事物十分好奇,學生有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更加主動積極的學習,產生愉快、緊張而主動的學習制狀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為此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求教師采取多種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以疑激趣。學生在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學生巧妙設置疑問激發他們的自學興趣。例如在講解《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文章時,可讓學生在閱讀之前帶著問題閱讀,通過閱讀文章之后能指出這篇游記的,游覽順序是什么?在游覽過程中由外到內主要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色和所見所聞。通過巧妙的設置問題,可讓學生帶著問題深入文章,在閱讀過程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其次,以境引景。教師在和學生一起進入課文中所講的情境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學習興趣。在講解一些自然人文景觀類的文章時,可以充分利用圖片、幻燈片、視頻等手段,為學生創造一個更加貼近實際的情景,讓文章中所描寫的情景真實再現,視聽結合。讓學生在具體、真實、生動的畫面,形象的語言中更好的走進作者,走進文章,真正做到身臨其境。
二、樹立小學生自學自信心
小學階段的學生性格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十分好奇,但在課堂上自主控制能力較差,要想將課堂全面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就應逐步擺脫過去教師講解,學生在課堂上聽講的局面,要信任學生,開啟學生的心靈。一堂課上,教師要預留充足的學習時間讓學生自學。通過應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教學模式,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選擇一名小組長,定期更換小組長,在課堂上形成一個個小的“集團”,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自學,自己去體會文章,感悟文章,并在學習中提出自己的疑問,在小組中開展交流,讓每個學生都有均等的學習機會,人人動手,人人動腦。通過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能讓每一個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促進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共同進步。學生在學習上取得成功的學習經驗時,教師要予以肯定和表揚,讓他們把成功的喜悅感變成自學的動力,逐漸樹立起自學的信心。
三、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自學方法
課堂教學過程中,知識傳授的時間是有限的,只有教授學生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通過恰當的訓練形成學習技巧,讓學生在今后學習過程中,能利用適合自己的方法自主學習。課堂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并不是將課堂全部交還給學生,不對課堂進行有效的組織和引導,讓學生放任自流,這樣學生在課堂上猶如脫韁的野馬,達不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因此教師需要在一定的教學原則之下,通過科學的引導,創新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首先,培養學生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學生要想保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教師從中做出引導。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看到教師讓學生讀書,很多學生既不動筆也不動腦,只是用眼睛看字,整篇文章大致觀看,走馬觀花,書上和筆記本上空空如也,這種學習方式不管學習多少遍,也不能從中獲得多少知識。為此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之前,教師應為學生布置相對學習任務,在課堂預習階段,讓學生通過閱讀畫出自己不認識的生字詞并查字典。把整篇文章的關鍵語句和關聯之處,認真理解,認真思考,提出疑問。另外教師在教學之前,還應做好充足的備課工作,通過對整篇文章進行充分的研究,利用幾個概括性、誘導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開展自學。學生帶著問題去理解和分析文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達到自學的目的;其次,引導學生大膽講練。將課堂交還給學生,就是要擺脫過去老師掌握教學節奏,高高在上的局面,教師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針對學生學習不到的位置或存在的不合理問題,要及時指出,及時改正。另外,對于某些自讀類的文章,可完全將課堂交還給學生,教師坐在課堂之下,以小組為單位,讓每個學生派出一個代表,在課堂上講解對該篇文章的理解。講解結束之后,由各個小組對每一名學生作出評價,教師從中做出指點,整個教學過程由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完成,這對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很大幫助。此外,在檢驗學生自學學習成果和總結學生自學學習經驗時,教師的評價固然重要,但要充分認識到學生和學生之間相互評價和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環節。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能讓學生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吸收其他人身上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發現自己學習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改進自己在自學過程中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先不要對學生的作文進行改正,而是在學生相互評價和改正之后,再對每一個學生的寫作情況進行總體點撥,引導學生在交流中不斷加強總結,提升自我學習能力。
總之,小學語文自學能力培養是一個系統而漫長的過程,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反復培養,不斷總結。課堂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耐心細致的進行方法上的指導,在課外作業中要嚴格執行習慣性訓練,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保證學生形成正確的自學習慣。
參考文獻
[1]黃玉平.淺談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J].才智.2017(15).
[2]王瑞卿.引導自學能力,培養須到底——談小學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J].2019(04).
[3]張忠強.試論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9(04).
[4]朱桂玲.淺談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J].甘肅教育.2017(20).
[5]李千秋.淺談小學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J].教育藝術.2014(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8455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