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局勢下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初中歷史在初中眾多學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需要認真了解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流程,及時發現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現狀并采取科學的完善對策,希望能夠有效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性;提升
最近幾年,素質教育工作得到了有效的落實,我國新課程改革工作也得到了人們的重點關注,不少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思想受到了較大的發展挑戰,受到這些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初中歷史教師習慣于使用“灌輸式”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對于各種新知識、新理念的認識和理解不夠充實和透徹。新時期下,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構建高效課堂成了每個業界人士廣泛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1 關于高效課堂的相關概念闡述
高校課堂是教育改革工作的發展必然,是一種新型的教育觀念,主要是指在相同的教學時間內提升教學效率,傳授更多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方式,能夠完成較高的教學水平和教學目標。高效課堂之所以被稱之為高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效率的最大化。效率最大化是高效課堂的第一重層面體現,主要指的是在單位時間內學生能夠收獲到比以往多很多的知識與能量。第二,效益最優化。高效課堂的構建還需要全面體現效益的最優化,主要體現在受教育的影響程度上。高效課堂的構建并非要體現在應試分數上,還應該體現在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上、學習能力上、學習習慣的養成等方面。高效課堂的構建必須兼顧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大化,這兩者缺一不可,任意缺一項都不能稱之為高效課堂。此外,高效課堂的構建還包括有三方面的要素。一是,教學時間;二是,教學任務量;三是,教學效果。這三個要素互相影響、互為存在,成了衡量課堂是否高效的主要要素與主要判斷因素之一。
2 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現狀
到目前為止,不少初中歷史教師都已經注意到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作用,并且嘗試在教學過程中采取相應的對策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但是由于各種原因的存在,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始終成效不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初中歷史教師對于高效課堂的認識和理解不夠充分細致。高效課堂聽起來似乎是一個并不復雜的概念,但是蘊含在其中的內涵卻是十分豐富和具有延伸性的。不少初中歷史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并未深諳高效課堂的理念,開展的各項教學活動都是按照自己的想象進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學行為比比皆是。在教師有失偏頗的教學理念之下,高效課堂的構建漸漸偏離了其預定的軌道,與自己最初制定的目標漸行漸遠。高效課堂的構建僅僅變成了一個看上去很美的“海市蜃樓”而已。
第二,應試教育觀念給我國教育工作帶來了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由于應試教育在我國存在的時間較長,因此其給教師、家長和學生造成的影響較大。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分數是衡量學生標準與否的唯一“試金石”。只要學生最終表現出來的應試成績高,學生就自然而然地被劃分在好學生的行列之中,而一旦應試成績不理想,學生就會被“萬眾唾棄”。在這種畸形教學思想的指導之下,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變得難上加難。與“填鴨式”教學相比,高效課堂并非能在短時間內提升學生應試成績。于是教師采取的種種創新教學活動就會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教師的教學阻力變得越來越大,最終不得不放棄自己原先為之堅持的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第三,學生對初中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有待進一步提升。只有不斷提升初中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才能讓其更好的融入到學習過程中。不少初中歷史教師之所以在實施高效課堂的過程中遲遲收不到實效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不夠高漲。學生對于教師開展的教學行為要么抱著抵觸的情緒,要么抱著可有可無的心態,根本不愿意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習過程中的“心猿意馬”現象比比皆是。教師推行的與高效課堂構建相關的各項教學方針與教學策略受到諸多阻礙,沒有互動和反饋的高效課堂構建最終成效勢必會大打折扣。
3 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3.1 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為了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初中歷史教師需要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結合相關調查研究可以看出,初中生非常關注課堂教學氛圍,不喜歡死板的教學模式。鑒于此,在高效課堂構建之初,傳統氛圍的改造首當其沖。初中歷史教師應該放下身段,不要再將自己牢牢固定在權威者的位置之上不容動搖。相反,成為良師益友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上真誠地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只有如此,開展的后續教學活動才能真正引起學生的興趣,反之則是費力不討好的徒勞而已。同時,教師還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多多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學生喜歡的方式可以成為教學的突破口,學生的意見建議可以成為自己不斷前進的目標和動力。例如,教師在進行完畢《燦爛的青銅文明》這一章節內容教學的時候就可以專門利用一小段時間聽聽學生的心聲。每個學生心中都有著青銅文明的代表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大膽地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表達的過程本身就沒有對錯可言,這個過程就是教師與學生相互溝通教學的過程,看上去似乎浪費了不少課堂時間,與“高效”有點背道而馳。但是實際上學生的收獲卻遠比傳統課堂要多很多。
3.2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要位置,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傳統教學模式之所以無法滿足當前教學工作的需求,主要是因為沒有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要位置,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主導作用,學生只是被動的學習。久而久之,學生變成了被動的“機器人”,按部就班地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主動性完全喪失。很顯然,在這樣的局面下,高效課堂的構建變成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而已。在新形勢下,教師應該轉變觀念,扭轉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關心學生,認真聽取學生的呼聲。在這個相互認識和相互理解的過程中,學生逐步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廣泛的參與到學習的各個環節之中,整個教學成效成果斐然。例如,教師在進行《貞觀之治》這一章節內容教學的時候就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去網絡上查找一些與貞觀之治相關的背景資料。在課堂上,學生將自己的收獲帶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在全員參與的過程中加深對于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整個過程一氣呵成,十分具有效果。很顯然,這就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典型范例,鼓勵學生全面參與,能讓學生收獲更多的成就感,這也是高效課堂構建的一大主要要素之一。
3.3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及時給學生進行客觀的評價
要想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就要全面落實好各項工作,其中學生的評價工作至關重要,不少初中歷史教師忽視了評價工作的重要性,導致高效課堂的構建大打折扣。鑒于此,初中歷史教師應該重視最終的評價,讓整個的教學活動得到全面深化。筆者認為評價活動應該包括有日常表現評價、作業評價、課外活動評價和最終筆試成績多方面的內容。這些評價內容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每個環節都發揮著自己的作用,都能為高效課堂的構建貢獻自己的一己之力。每一個環節初中歷史教師都應該高度重視,不可偏廢,只有堅持不懈地將各種評價活動結合在一起,最終才能讓學生得到最全面、最客觀、最立體的評價。
4 結語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視角下的初中歷史教學工作得到了人們的重視和關注,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全面了解高效課堂的流程,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方式與教學理念,讓學生在一個寬松和諧的氛圍中積極快樂的學習,最終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鳳香.創新教學方法,構建高效課堂———初中歷史教學改革對策研究[J].華夏教師,2018(29):37-38.
[2]王兵.如何構建初中歷史教學高效課堂[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18):72.
?。ㄟ|寧省新民市周坨子學校 1103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89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