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識字教學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漢字是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開端,同時也是學習中的重要工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幫助學生打下扎實漢字基礎至為重要,但長久以來受傳統教育思想影響,小學語文漢字教學采用的都是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未能實現識字教學的有效性,鑒于此,本文從我自身的實踐教學經驗出發,提出以下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策略。
一、趣味教學,感受識字樂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學習的過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他們做事完全憑借喜好,只會對自身感興趣的事物潛心探索,因此在漢字教學教學中,教師能夠采取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的漢字學習興趣十分必要,對此我提出以下兩個方面的建議。
?。ㄒ唬⒂螒蛞胱R字教學
游戲符合小學生的天性特征,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能夠將漢字教學與游戲元素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從而讓學生寓教于樂地學習漢字知識,這無疑是深受學生喜愛的,能更好地引領學生學習漢字知識。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展開“猜字謎”的游戲,以“蒜”字為例,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二小,二小,頭上長草,猜一個字?”這樣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而言是新穎有趣的,激發學生漢字學習興趣的同時,促使學生的識字、辨字能力得到提升。
?。ǘ⑿畔⒓夹g引入識字教學
傳統的漢字教學方式僵硬死板,一味地讓學生死記硬背,學生在其中感受不到樂趣,識字學習效率自然也難以提升。而信息技術融文字、聲音、圖像于一體,為教學注入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為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教學體驗,這無疑是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學習“日、月、山、水”這幾個字時,教師就可以通過視頻動畫的方式,將文字的演變過程展示出來,這種教學方式不僅直觀立體、形象生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對漢字構字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二、領悟字意,教學充滿情味
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但長久以來受應試教育影響,小學語文漢字教學往往是重理性輕感性,這顯然是一種以知識為本位的教學方式,不符合當下以人的發展為本位的課程觀,對此我認為,漢字教學一定要尊重語文學習的規律,注重體現漢字教學的人文性,讓學生受到情感上的感染和熏陶,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從本質上感受到中國漢字的魅力,這樣才能帶動學生的漢字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如在學習“臥薪嘗膽”這個生僻的成語漢字時,教師應該將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歷史故事告知學生,讓學生了解這四個字的本源,體會中國漢字詞語背后特有的文化、情感和寓意?;蛘咴趯W習“好”這個漢字時, 有子有女變為“好”,這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好夙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能夠將漢字背后的文化深意滲透給學生,讓學生從情感的深處認識到中國漢字詞語的產生都是具有歷史沉淀的,都是充滿民族美好夙愿的,這樣充滿情味的漢字教學中,學生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中華漢字獨特的魅力,并在這種情感的引領下更好地認識漢字,學習漢字,找到中華民族文化的“根”,這符合以人的發展為本位的課程觀,可促使學生在語文識字課程中得到學習成長。
三、及時復習,加深掌握
中華漢字浩如煙海,在整個小學階段,學生會學習到很多漢字。根據艾賓浩斯提出的遺忘規律,人體大腦對新事物的遺忘是循序漸進的,這也是為何學生學得快,忘得也快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漢字學習結束后,教師帶領學生時常進行復習十分必要。但復習也是要講究策略的,若是盲目地帶領學生復習,僅僅是讓學生抄寫,這樣不僅徒勞無功,得到的教學效果還會適得其反。對此我的建議是,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將以往學習過的形似、相近漢字匯總起來復習,如就可以將“青、請、晴、蜻、清”分為一組,從而帶領學生進行比較記憶學習,還可以告知學生“請”是說話用語,因此是“言字旁”,而“晴”表示的是天氣,因此用的是“日字旁”,而蜻蜓是一種昆蟲,因此蜻蜓的“蜻”字用的是“蟲字旁”,而“清”是對水的形容描述,因此用的是“三點水”,這種歸類復習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辨別學習過的形近字、形似字,避免學生出現記憶混淆混亂的問題,從而為學生的漢字學習提供保障。
四、習慣培養,養成規范寫字姿勢
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除了向學生講解漢字知識外,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識字寫字習慣也是十分必要的,這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打下漢字學習根基。首先,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養成規范的寫字姿勢,如要用食指和拇指捏住筆尖,寫字的時候筆尖要向前傾斜,筆桿要向后躺著,這樣寫出的字才能端正規范。此外在寫字的時候,頭要正,身要直,做到胸離桌子一拳遠,眼睛離書本一尺遠,指尖離書本一寸遠,這樣才能寫好字,為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監督學生,及時糾正學生不規范的書寫姿勢,這樣才能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其次,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養成規范書寫的習慣,如寫字過程中,錯誤的下筆順序是寫不出好字的,因此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必須先觀察漢字構成,了解漢字偏旁部首的具體安放位置,了解漢字的下筆順序,在寫字的過程中,要恰當地起筆、收筆,明確何處需要重寫,何處需要輕寫,這樣才能寫出架構合理、行款工整的漢字。而為此教師必須以身作則,確保在日常的教學板書書寫時工整規范,這樣才能引領學生模仿,成為學生的榜樣,從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促使學生養成正確的寫字姿態。
五、傳授識字方法,推動自主學習
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不是為了教,學不是為了學?!痹谛W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始終要明確,傳授學生漢字知識是次要的,傳授學生漢字學習方法才是主要的,要授之以漁,而不是以“魚”,學生的漢字學習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對此我認為有以下幾種識字學習方法是教師應該傳授給學生的。
首先中國漢字屬于表意文字,其中有60%以上是形聲字,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形聲字的學習方法告訴學生,讓學生注意分析偏旁的表意功能,這種識字方法的傳授,有助于學生加深形聲字的掌握。
其次,中華漢字中還有一般分為獨體字時,如“木”“水”等,對于這些獨體字,學習的過程中要注重筆畫分析,如“木”字,告訴學生“木”字是由一橫,一豎、一撇、一捺組成,從而加深學生對漢字的認識。
此外中國漢字含有一部分合體字,在學習合體字時,則應該用“部件”分析法,如“杏”這個字,就上下結構字,由“木”和“口”兩個部分組成,從而通過合體字部件的拆分,將復雜的文字化簡,幫助學生加深文字的認識和掌握。在整個小學語文漢字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漢字造字規律出發,將識字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可促使學生自主漢字學習能力得到提升,這對學生的漢字學習也有一定裨益。
六、運用為實,提升學生用字能力
在最新推行的《小學語文是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漢字教學要運用為實,力求識用結合”,因此這也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奉行的重要教學標準,帶領學生在漢字學習的過程中,將所學的漢字不斷進行內化,促使學生漢字運用能力得到更好提升。如在學習《守株待兔》這節課程時,學生會學習到“竄”“撞”“撿”“丟”這幾個表示動作的漢字,在帶領學生認字學習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將漢字與具體的動作結合在一起,從而自己嘗試用這幾個漢字造句,寫一段動作描述,這就是運用為實、識用結合的一種教學方式?;蛘咴趯W習“小書包”這節字寫字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書包打開,讓學生拿出書包中的物品,從而帶領學生學習“文具”“書本”“鉛筆”等漢字,這種教學方式將漢字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了一起,突出了漢字教學的實用性,也有助于學生用字能力得到提高。
七、結語
漢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工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強化漢字教學至為重要,但很顯然一直以來漢字教學都存在“高耗低效”的問題,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并未幫助學生記牢漢字,反而滋生了學生的抵觸情緒,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必須更新自身的教學思想意識,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策略。
?。ㄘ熑尉庉? 袁 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95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