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歌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運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中,教會學生認識漢字是起點,是所有的語文教學形式的基礎。而兒歌作為一種最貼切小學生心理和思維邏輯的文學形式,把其運用到教學語文的教學中,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文章通過探討兒歌自身的特點、兒歌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和兒歌如何運用到語文教學中三部分,論述兒歌在小學識字階段的意義。
【關鍵詞】兒歌;識字;理念
【中圖分類號】G62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2-0237-02
前言
學生能夠認識大量的漢字,才能夠對文章、詩歌等進一步學習。由于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認知和思維邏輯局限在具體的,生動的事物上,對于抽象想象和空間想象基本處于空白期,所以教師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教學是非常必要的。兒歌,因為其朗朗上口,歌詞貼近小學生認知的世界,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容易被記憶。把兒歌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大量的漢字,陶冶學生對于漢字所表達的感情認知,大大地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一、兒歌的自身特點
第一點,內容單純且通俗易懂。由于兒歌是面向幼兒群體的,因此兒歌的內容大都通俗易懂,或只是對事件的單純描述,或對普通道理的簡單表述。
第二點,結構單一且篇幅較小。兒歌篇幅通常較為短小,結構較為單一,四句兒歌、六句兒歌以及八句兒歌是較為常見的兒歌類型,每個句子的字數也相對較少,大都為三言、四言或五言等,其中三字句、五字句以及七字句為常見的基本句式。
第三點,節奏感與音樂感較強。很多兒歌是利用游戲方式來進行傳播的,因此兒歌作品大都便于唱誦,且能與游戲密切配合,給人以顯著的節奏感與音樂感,能夠使幼兒體驗到愉悅感與美感,從而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二、兒歌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兒歌所帶有的具象情感表達。就像《愛我你就抱抱我》這首兒歌,歌詞寫得都是兒童所能理解的自身與父母之間愛的表達的東西,又因為其旋律動聽,歌詞郎朗上口,傳唱度非常高。這一兒歌現象,可以幫助孩子完善對于愛的理解,還可以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的漢字,對于漢字表達情感這一方面,有非常大的作用。兒歌能夠表達兒童可以理解的情感,是兒歌存在的一大特點;而兒歌作為一個有針對性對象的文學體裁,受到兒童的喜愛,間接地對于學生學習漢字起到了輔助作用。兒歌歌詞的郎朗上口。在詩歌創造中,利用漢字發音進行押韻,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兒歌可以矯正學生書寫漢字的結構性問題,加深學生對于漢字的理解。學生通過歌頌兒歌,可以鍛煉自己的發音。另外,兒歌可以幫助學生認識更多的事物,可以幫助學生簡單地運用漢字進行認知性的表達。
三、兒歌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對于兒歌在教學中的運用,首先,教師應該對兒歌進行分類總結。因為小學生的認知是循序漸進的,按照小學生的認知模式,有順序地教授兒歌,才能夠起到幫助教學的作用。先引導學生學習常用漢字,然后再學習次常用漢字,才是教會學生通過兒歌學習漢字的正確的順序。在學習漢字之前,對于漢字的筆畫也要畫作重點。正確地書寫漢字可以幫助學生認識漢字結構,加深對于漢字的理解。這是運用兒歌學習漢字的整體步驟。比如教學生認識自己的手掌,教師可以通過一首兒歌來進行教學: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舉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放腿上。這樣的一首兒歌,教師在教學生歌頌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跟著自己一塊做歌詞中所寫的動作,不僅使學生認識自己的手掌,還可以對動詞“藏”、“舉”、“放”有一個肢體動作性的認識。但是如何學習這首兒歌當中的漢字呢?歌詞里面重復的“小手”兩個字,應該是重點的學習對象,也是這首兒歌創作出來的目的說在。學生充分掌握了“小手”這兩個字之后,在通過解釋,讓同學們認識“我”這個主觀性的漢字,接著是動詞“藏”、“舉”、“放”。
傳統的漢字教學模式是通過“音”、“義”、“形”來進行的。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靈活學習,而且這樣的教學模式往往伴隨著枯燥乏味,不能夠讓學生快樂的學習。而通過兒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快樂的學習漢字。兒歌是一種節奏歡快且具有審美性的語言形式,非常符合學生的心理標準。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具象思維邏輯朝著形象思維邏輯發展的時期,兒歌的應用,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延長學習注意力集中的狀態,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另外,兒歌也具有謎語的特點,教師可以引用一個朗朗上口的謎語兒歌,讓學生去猜謎語。這樣的互動模式,學生猜出謎語,作為漢字的“第一發現者”,加深對于漢字的印象。而教師還可以由學生猜出來的漢字,去引導學生認識更多的漢字。比如:火車火車開開,聲音嗚嗚真可愛?;疖嚿黹L像條龍,帶著我們去遠行。這首兒歌就是從火車的外形和發出的聲音來幫助學生認識火車的。很多兒歌都是一首熱歌對應一個漢字或者一個具體的事物,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利用兒歌來幫助學生分辨“地,池,他,馳”等字形相似或者同音不同字的漢字。從這些方面來講,兒歌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通過一種或多種途徑,來認識更多的漢字。
情境想象是小學階段的學生所缺乏的,而通過兒歌的形式創設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想象能力。小學生對于周圍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對于認知陌生的事物非常感興趣。因為小學生愛動,注意力不能長久集中,通過兒歌,給學生創建一個具體的語言描述環境,可以延長學生的對于探究事物的注意力,從而學習到更多的漢字。在課堂上教授兒歌,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發揮學生的想象,還可以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比如講“暈”字,可以利用兒歌:太陽當空照呀,我的車兒地上跑,撐起一把小傘喲,就呀么曬不著。這首兒歌是通過“暈”的字形結構創造的,教師在教授這首兒歌是,就能夠讓學生記住“暈”字怎么寫,記住了怎么書寫漢字,再引出讀音。另外教師還需引導學生理解字的意思,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學生,問問學生如果站在太陽下,有什么樣的感覺,從而使學生理解“暈”字的意思。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針對低年級的學生學習漢字,利用兒歌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兒歌具有韻律,讀起來和唱起來朗朗上口,而且兒歌是一種生動、活潑、趣味性很強的一種藝術形式,這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對于兒歌所表達的情感,有利于是陶冶學生的情操??傮w而言,利用兒歌教學,可以保證學生學習漢字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甘伯清.兒歌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運用[J].基礎教育研究,2017(6):63-63.
[2]佚名.淺析如何利用兒歌來促進小學語文識字教學[J].名師在線,2018,68(31):74-75.
[3]馬威.淺議兒歌促進小學語文有效識字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7(28):116-11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12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