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楓橋夜泊》的教學難點及破解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結合《楓橋夜泊》的介紹,闡釋了《楓橋夜泊》教學難點突破的有效方法,從借助導語引出古詩、強化閱讀加深理解、再現意向體會意境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究和分析,旨在提升《楓橋夜泊》教學難點突破的運作效率,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不眠的夜;不盡的愁;楓橋夜泊;意向分析;創設情境
作者簡介:高正和,江蘇省儀征市實驗小學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江蘇 儀征 211400)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10-0102-02
《楓橋夜泊》整首詩緊緊貼合“愁”字進行創作,圍繞風景和環境進行渲染,依據江楓、鐘聲等意象展開描寫,表達了詩人的愁思之情。但小學生自身理解能力薄弱、感悟意識不強,所以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掌握古詩的內涵、感受詩中景物的特點,通過景物幫助學生理解古詩內容,體會憂愁之情。這些在《楓橋夜泊》的教學中都具有一定難度,如何有效地引領學生感受詩中“不眠的夜”和“不盡的愁”的含義呢?值得教師深思和考慮。
《楓橋夜泊》是張繼在唐朝安史之亂后期創作的古詩,是詩人深處他鄉,結合自身的感受和領悟,依據江邊的景色而創作的一首古詩。詩人對江邊的景色進行觀察和欣賞,將自己眼睛觀察到的景象和自己耳朵聽見的聲音加以描繪,在古詩中寫出了月落、江楓、孤舟等景色。詩人的描寫生動形象、有聲有色,將時代戰亂和不能處在家鄉的痛苦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學生要在教師的引領下正確理解和感悟詩人所表達的愁,“愁”也是全文講授的重難點。整首詩邏輯清晰、景物描寫合理,教師可從風景和聲音兩方面進行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古詩內容,加深學生對古詩意向和情境的掌握,以此不斷提升學生對《楓橋夜泊》中心思想和情感的學習,從而提高語文古詩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突破《楓橋夜泊》的教學難點。
一、借助導語引出古詩
教師只有有效地引領學生進入詩人古詩創作的情境之中,學生才能對詩人創作的內容、思想和情感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拉近與詩人之間的距離,體悟詩人的情感,感受古詩中的內涵和思想。所以,在語文古詩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綜合整體的情況,對古詩進行有效的推理和講解,對重點和要點進行引領和講述,幫助所有學生提升對古詩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恰當地引入導語,將導語和古詩內容結合起來,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逐步領悟語文古詩的魅力。
《楓橋夜泊》的主要內容是詩人在楓橋邊上的所見所聞,為學生展示了一幅精妙絕倫的美景。詩人的一些語言,如:秋月、秋霜以及一些其他景物,在他的筆下也讓人有了不一樣的感觸。教師應如何讓學生感受詩中“不眠的夜”“不盡的愁”中滲透的情感呢?教師要結合導語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學習古詩。教師可提問:詩人筆下的夜晚是什么樣的?哪些詞語能夠展現詩人的孤寂之情,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感受一下詩人的描寫。此外,在這樣的背景下,其他人秋天會身處在何處?而詩人處在哪里?學生和教師可以進行針對性地互動和交流,一起體會文章的內涵和精華,感受詩人的愁緒。
二、強化閱讀加深理解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在古詩教學中有效地品味和閱讀,不斷理解和感悟語文知識,以此增強自身對古詩閱讀的理解和掌握?!稐鳂蛞共础返慕虒W難點就是依據古詩中的景物描寫感悟詩人的愁緒,因此學生要正確地掌握古詩的含義,領悟詩人的感情,體會表達這些景物的方法。在實際古詩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運用不同的形式引領學生進行閱讀,將閱讀滲透到整個古詩學習中,在閱讀中針對古詩的情感、意境進行深度學習。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對古詩的字句進行正確閱讀,將古詩閱讀到通順,進而引導學生帶著感情和節奏進行閱讀,最終在古詩閱讀中讀出情感。教師在古詩閱讀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單獨閱讀、共同閱讀、一邊閱讀一邊思考等,學生在腦海中構建閱讀畫面,對古詩意向進行有效理解,感受詩人的創作意向。教師引導學生在一遍遍閱讀中感受詩人創作的風景,體會詩人的情感投入,使學生掌握語文古詩學習的任務,學生在不斷閱讀中加深對古詩意向的理解,感悟古詩表達的情感。[1]
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音樂帶領學生閱讀,在音樂的引領下讓學生領悟古詩的內容,教師可以提問:詩人將小船停留在楓橋邊上,感受夜晚襯托下楓橋的風景,將自身所見、所聞、所聽加入情感、代入詩中?!澳敲船F在請閉上你們的雙眼,認真感受詩人創作的古詩有何意向。你體會到了什么……通過這些風景的學習能夠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呢?”學生閉著眼睛,傾聽音樂背景下教師的朗讀。教師有感情地朗讀后,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和溝通,學生對自己內心聯想的場景進行描述,將自己所見、所聞概括出來。學生進而對古詩進行賞析,在不斷閱讀中體會意向,在腦海中構想古詩描繪的美麗風景,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會在腦海中產生一幅關于秋季夜泊的圖像,對風景的描述話語也在逐漸形成。再次針對古詩進行閱讀,學生會在閱讀中慢慢體會詩人在秋夜中的思鄉之愁,學生能夠和詩人之間產生共鳴,這為學生對意向和愁緒的理解提供有利條件。[2]
三、再現意向體會意境
古詩能夠體現一幅優美的圖畫,而圖畫能夠加深學生對意向和古詩的理解,所以在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內容創作情境,為學生展示真實的畫面,將形象的古詩畫面體現在情境中,使得學生開展想象,體會詩中值得欣賞的內容,體會詩中深刻的內涵以及詩人的深厚情感。[3]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靠近詩人的創作,掌握古詩的內容,體會詩人描述的圖畫情境?!稐鳂蛞共础访枋隽艘环鷦有蜗蟮那镆共粗蹐D,詩人在詩中書寫的景色是由遠處朝著近處描寫,將眼睛所觀察和注意的景色書寫其中、耳朵所感受到的聲音描繪其中,這些無一不透露著詩人所感受到的寂寞和凄涼。所有景色和聲音結合起來,使得詩人內心的思鄉之情被激發,詩人感受到漂泊他鄉的難處。在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要適當地運用簡筆畫為學生繪制詩人創作的美景,將殘月、漁火、客船等景物畫出來,使學生在圖畫中感受詩人的凄涼之情。
教師繪畫期間要時刻關注和分析內容,將自己的作畫內容講述給學生,可以勾勒一些郁郁蔥蔥的落葉作為襯托。緊接著教師說:“詩人創作的古詩中蘊含著一幅畫,那么畫中也能夠體現詩人的詩,現在哪位學生能夠運用自己的畫將自己感受到的、聽到的、見到的場景,添加自己的想象,在黑板上一邊創作一邊講述呢?”很多學生會自告奮勇地進行圖畫制作和講述。該教學步驟的實施進一步地將學生帶到古詩的情境之中,詩中的景象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和感悟古詩內容。所有畫面貫穿起來,形成一個有聲有色的畫面內容,教師通過情境感染學生、熏陶學生,提升了學生審美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在美麗的景色中學習,感悟整首詩帶給讀者的意向美。[4]
《楓橋夜泊》是詩人在秋季身處他鄉時創作的古詩,詩人以自己看見的真實景色和自身當時的情感為素材加以創作,人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感受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建古詩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走進詩人所在的場景,體會詩人的情感。教師要善于借助黑板進行圖畫創作,將詩人書寫的景色繪畫出來,讓學生在圖畫和古詩的結合中感受詩人的情感,領悟古詩的真實內容,加深對古詩的理解,提升自身的創作意識和能力,從而提升古詩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葉運強.整合精讀遷移——《宿建德江》《楓橋夜泊》主題教學隨感[J].江西教育,2017,(2).
[2] 邵付國.王崧舟執教《楓橋夜泊》的教學技術思考[J].教育科學論壇,2018,(1).
[3] 邵付國.王崧舟《楓橋夜泊》教學技術探析[J].教育科學論壇,2016(17):38-39.
[4] 蔡文婷.新課程背景下的寫字教學初探——以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楓橋夜泊》生字教學為例[J].江蘇教育,2017,(5):66-68.
責任編輯 胡甜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01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