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如何利用身邊自然資源培養幼兒美術創造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幼兒繪畫活動是一種需要幼兒手、眼、腦并用,并需把自己的想象和從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轉化成自己的心理想象,再通過繪畫媒介把它表現出來的操作活動,它對幼兒來講是一種游戲、娛樂,也是表達自己思想情緒的一種方式。本文就在幼兒美術教育中自然資源的種類、功能和實踐等談談膚淺的理解。
關鍵詞:自然資源;幼兒;美術教育
學前兒童是在周圍的環境中學習的,應該以大自然、大社會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對于幼兒來說,美術活動是他們較感興趣的活動之一。就地取材,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富有特色的幼兒美術教學活動,激發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提供動手動腦的機會,全面提升幼兒繪畫創造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兒園的美術教學質量。
一、幼兒美術教育中自然資源的獨特功能
每一位幼兒的頭腦中都有許多美麗的圖畫,每一位幼兒都有描繪美麗圖畫的潛能。豐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和變化生動的生活世界是蘊藏美的天地。在幼兒美術教育中與自然資源的融合,為幼兒美術教育創設了良好的教育環境,并必將發揮其積極的作用。
1. 開發環境資源,豐富美術創作素材
環境資源是豐富幼兒感性經驗,激發表現美、創造美的源泉。大自然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可以說每一種自然物都有著它極好的價值。如:日新月異、迅猛發展的城市形態;一年四季形色不一的虞山尚湖美景;各種各樣的瓜果蔬菜、植物種子;千姿百態的樹葉、五顏六色的野花等。同時自然材料具有操作簡便、衛生、安全、可塑性強,經濟實惠等特點,便于收集和整理,如各種玉米粒、豆子、小麥、花生、稻草桿等等。這些形態質地各異的自然物,成了我們極好的美術創作材料和內容。熱愛大自然是幼兒的天性,讓幼兒走進大自然中,體驗到收集的樂趣,開闊了視野,好奇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同時也培養了幼兒關注環境,愛護自然的情感。這些大自然賜予幼兒的禮物,極大地豐富了幼兒的美術活動,為幼兒繪畫、塑造、制作等美術創造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和創作素材。
2. 挖掘文化資源,豐富美術創作內涵
文化資源具有特殊的審美情趣和美麗,它強烈、率直、質樸、純真的特性與在藝術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傾向有相通之處。引導幼兒欣賞文化藝術不僅可以讓幼兒感染藝術力,還可以激發幼兒從小熱愛民間藝術、熱愛家鄉的情感。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每個地區、民族都有著屬于自己的文化特色、民俗風情。我們的家鄉常熟,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不僅有黃公望、錢謙益等書畫印界名人,也有如何市剪紙、白茚水印畫等民間美術,更有言公達等現代著名書法家的名作。組織幼兒進行觀賞參觀,由淺入深和形象化的解說,讓他們感受藝術的獨特之美和吳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豐富幼兒美術創作的內涵。
二、幼兒美術教育中應用自然資源的實踐
自然資源作為教育環境的一種“隱性課程”,在幼兒美術教育發展中的應用實踐,已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重視,并都在不同的角度探索,尋找實踐結合點。
1. 貼近自然,提升幼兒審美情趣
美術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對幼兒而言,來自現實生活并且經過創造者親身體驗的知覺材料,遠比間接的知覺刺激有效的多。常熟山青水秀,景色綺麗。十里虞山峰巒起伏,半麓入城,尚湖、昆承湖面山而臥,相映增輝;琴川河穿城而過,雅園幽巷點綴其間,構成了山、水、城、園融為一體的獨特的吳中風情,素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譽。利用優越的環境條件,讓孩子走出活動室,走出園門,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和自然環境中的美。幼兒通過快樂而興奮的感知活動,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在快樂中學習,豐富感知。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達到學與玩的統一。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山野風光、自然美景,這些都是幼兒美術欣賞的好題材。讓幼兒在大自然中,用眼睛去觀察,用大腦去想象,通過自身的體驗,積累起大量的感性經驗,然后再引導幼兒自愿的去表現,這樣畫出來的畫會更有特點,更好看。當春回大地,百花齊放時,我們將孩子們帶出幼兒園,走向大自然,那碧綠的麥苗,金黃的油菜花,紫、白相間的蠶豆花及田埂、小溪邊不知名的野花,構成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圖》。讓幼兒自己去親近那些小草、小花,聞一聞春天的氣息,吹一吹清爽的春風,聽一聽燕子的呢喃,看一看蝴蝶的紛飛,讓自然的美凈化孩子的心靈,不同的幼兒會有不同的發現;有的會被草叢中的小昆蟲吸引,有的會蹲下來仔細地觀察池塘里的小魚,有的會追著飄飄灑灑的柳絮快樂的奔跑,有的則會與蝴蝶一起跳起歡樂的舞蹈,孩子們如同走進了畫里,在自然的懷抱中收到了美的熏陶,使他們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通過感受大自然,幼兒會帶著愉快的心情,豐富的情感,大膽地投入到豐富多彩的世界中去,這樣最大限度地給予幼兒體驗和感知美的機會。
2. 營造環境,喚起幼兒創作欲望
創設能讓幼兒充分感受和體驗自然的環境,既為孩子提供了自我表現與展示的舞臺,更為激發幼兒盡情想象與創造提供了空間。孩子具有親近自然的天性,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積極創造條件盡可能把美術課放到室外上,讓孩子們在野外、在廣闊的大自然中感知、欣賞、體驗和表達。使他們在愉悅的自由放松的氛圍中,觀察和感受自然萬物中的各種形象,描繪心中的美好世界。那彎彎的垂柳、清清的河水、美麗的花朵、跳舞的蝴蝶、各種各樣的房子等,無不吸引孩子去欣賞、去想象,大自然就是孩子最好的創作場所,它大大地增強了幼兒審美的感受和創作的喜愛。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主動尋找與嘗試自然界各種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種創作方法,用不同的繪畫工具、材料作畫,呈現異彩紛呈的效果,提高幼兒參加美術活動的情趣。如在美術《樹枝添畫》活動中,請幼兒用撿來的樹枝蘸上顏料進行印畫,根據印出的形狀進行想象并用水彩筆進行添畫,可能有的添畫出了艷麗的梅花,有的添畫出了碧綠的竹葉,還有的添畫出了火箭升空圖等等!豐富多彩的圖形變化和七色燦爛的色彩旋渦,激發幼兒無限的創造童趣。同時,依托社會文化資源,創造幼兒美術文化靈感空間。利用各種美術資源,設計藝術走廊,開展名畫欣賞活動,經常性地組織幼兒參觀各類美術展覽;充分利用家鄉傳統節慶活動較多的機會,讓孩子們參與活動,觀看各種傳統文化節目。如:舞龍、挑花籃等,通過穿著各種戲裝、不同身段造型的表演,讓他們通過各種藝術作品和傳統表演感受美,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美,盡情地想象美,激發更大的想象空間和創作熱情。
三、結語
創造的教育是以生活為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才可求到的教育。實際上,幼兒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想法、每一幅作品都閃爍著創造的火花,只要我們盡情地發揮大自然、大社會所賦予我們的神奇的天然材料資源,用心去觀察,有選擇地去運用,就一定會挖掘出幼兒的創造潛能,為培養新時代創新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第2、第4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
[2]孔起英著.幼兒園美術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
[3]余靚文.創設環境支持幼兒的美術創作[J].幼兒教育,2009(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40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