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如何利用課本插畫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小學課文中語言文字自身就具有清晰的邏輯、豐富的語言表達和真實的人物生活狀態,又加上合適的插圖。這些教學資源教師如果能夠認真研讀,深入挖掘,巧妙利用,既能為語言學習提供良好的語境和有趣的學習資源,又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和情感的發展。
關鍵詞 課本插畫;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2-0116-0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語文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F行小語課文里面大多數都有一幅或幾幅精美的插圖。這些插圖有照片、有繪畫,形式不同,風格各異,既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更是幫助教師和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輔助材料,課本中插圖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魯迅先生曾說:“書籍的畫,原意是在裝飾書籍,增加讀者的興趣的,但那力量,能補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是一種宣傳畫?!辈鍒D不但具備文字所不具備的優點與功能,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借助插圖,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閱讀文本之前,教師僅僅引導學生簡單地看圖片,還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獲得文本的重點內容。教師應設置相關的問題或活動,引導學生依據問題或活動觀察圖片,獲取信息。課文插圖蘊藏了豐富的信息,為語言交流提供了真實的情境,又促使學生在抽絲剝繭般的細致節奏中獲取細節信息,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人教版第十冊語文第四單元《跳水》一文中,我安排學生先仔細看圖,并讓學生在看圖后提出自己的問題:“猴子怎么會爬上桅桿的頂端?”“孩子為何走上橫木的一端?他難道不怕從那么高的地方摔下來嗎?”;“甲板上舉槍的這個人想干什么?”“這個走上橫木的孩子他最終安全回到船上了嗎?他是如何得救的?”……當學生帶著這些疑問之后,他們就會帶著濃厚的興趣去閱讀課文內容,教師再順著這些問題去引導學生,學生便容易感知和理解課文。我在最后提出問題:“如果你是船長,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象他一樣做嗎?如果不是,你會怎樣處理?”當解決這個綜合問題后,學生既掌握了課文中心,同時,也讓他們得到訓練——如何在危急時刻急中生智地處理問題。在本教學環節中教師先呈現插圖、再逐個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插圖與理性分析從而做出判斷,這種“觀察插圖——思考問題——理性判斷”的過程體現了教師有意識地通過插圖幫助學生建立語言和情景之間的聯系,便于學生獲得重點信息,內化語言學習策略,從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維、想象和判斷能力,進而提高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二、利用插圖,促發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文本的邏輯線索。在幫助學生掌握了文本的重要信息的前提下,引領學生自主探究,并結合實際生活經驗和文本的新鮮知識儲備進行觀察、比較、分析、判斷和推理。這樣既訓練學生的思維的敏捷性,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5課《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主持修筑鐵路,不得不開鑿隧道其中居庸關的隧道就需采用兩端鑿進法,八達嶺的隧道采用的是中部鑿井法。教師在講授這些內容時就要按課文內容要求學仔細觀察這兩個隧道的簡要示意圖,教師點撥學生,讓他們自己動手畫,并邊畫邊考為什么采用這樣的施工方法。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他們在操作中掌握了課文的重點內容,同時提高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在教學環節中教師先讓學生畫出與文本情境相似的插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插圖,進行我是“小小工程師”的角色表演。當一個個“小小工程師”上臺解釋這樣開鑿的理由時,還組織臺下的學生質疑,整個答辯的過程體現了教師有意識地通過插圖幫助學生建立新學語言和新的情景之間的聯系,也便于學生內化語言、主動輸出語言,從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維、想象和信息處理能力。
三、依托插圖提升學生的應變能力,推進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是人類智力的核心,小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面的拓寬,思維也逐步地以具體的感性思維向抽象的理性思維過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是強有力的影響因素,利用課本中的插圖對學生加以引導,無論對學生思維模式、方法或思維的深刻性、廣闊性、靈活性和創造性都有一定的影響。例如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風箏》一課的最后幅插圖給我們提供了思維的空間?!拔覀兇诡^喪氣地坐在田埂上,一抬頭,看見遠遠的水面上半沉半浮著一個巨大的木輪,不停地轉著,將水揚起來,半圈兒水在閃著白光。那是我們村的水磨坊?!澳莾赫疫^了嗎?”“沒找過,說不定‘幸福鳥’就落在那兒呢。”大家說。為什么會猜測風箏落在了水磨坊上了呢?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想。這種開放型的結尾,意味深長,也給學生留下豐富的思考空間。在這個教學環節老師大多還同時設計一個文章續寫的任務,繼續推進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讀著學生們的續寫《尋找幸福鳥》,真的被孩子們的那種真情深深地打動。孩子們是那樣喜歡風箏,那丟失的“幸福鳥”緊緊牽動著孩子們的心,孩子們為尋找“幸福鳥”不辭辛苦,絞盡腦汁,日思夢想;孩子們為她而悲,為她而憂,為她而喜……最終失而復得的“幸福鳥”載著孩子們的憧憬、希望、夢想與快樂再次飛上了那高高的藍天。
插圖是靜止的,無聲的,但作為課文內容的體現,只要教師鏈接得當,課文插圖就“活”起來了。而同時,“活”起來的插圖又會幫助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文本內容。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一個好的教師,總是試著從各個方面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小學課文中語言文字自身就具有清晰的邏輯、豐富的語言表達和真實的人物生活狀態,又加上合適的插圖。這些教學資源教師如果能夠認真研讀,深入挖掘,巧妙利用,既能為語言學習提供良好的語境和有趣的學習資源,又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和情感的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605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