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農村自然資源有效開展幼兒個別化美術活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農村有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教師要充分利用農村的各種資源以促進幼兒的發展”。結合我園地處農村的地理優勢,并根據幼兒的需要,梳理適合幼兒個別化美術活動使用的農村自然資源,讓孩子在個別化美術活動中主動探究、認真思考、不斷發展、盡情表達、滿足他們藝術想象力、創造力、個性等不斷發展。
【關鍵詞】農村自然資源 幼兒個別化美術活動
【中圖分類號】G6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0-0208-02
一、利用農村自然資源開展幼兒個別化美術活動的意義
《綱要》提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解讀《綱要》使我們進一步清醒地認識到:幼兒教育不等于幼兒園教育,必須樹立大教育觀,更新教育資源觀,讓教育跨越幼兒園的圍墻,擴展我們的教育資源,這一點對于農村幼兒園更應該引起重視。我園是一所農村幼兒園,我園周圍有豐富而獨特的幼兒教育資源,從花草樹木到新鮮的瓜果蔬菜,從沙、石、泥土到四季的農作物等,都為幼兒認識自然,認識社會提供了最好的教育資源。
二、幼兒個別化美術活動中農村自然資源利用的類型與內容
1.植物資源
?。?)種子資源
有目的地投放種子資源。農村有很多唾手可得的種子,如各種豆類、瓜子、花生、玉米、果核、干果等。我們準備了很多透明的糖果盒,讓孩子把從家中帶來的種子分類擺放,并為各類種子貼上種子名稱的標簽,這樣便于孩子操作時使用。區角活動時,我們引導孩子進行種子粘貼畫,也可為種子涂上顏色進行再創造,讓制作出來的作品更富美感。
?。?)樹葉資源
多樣性地投放樹葉資源。我們根據材料的特性,使用同種材料運用不同的表現方式在個別化活動中創造出豐富的玩法。如樹葉既可以用作樹葉貼畫的材料,又可以用于開展樹葉拓印、樹葉粘貼、樹葉素描等有趣的活動,讓孩子們自由地運用多種表現方式進行創作。
2.建筑資源
?。?)沙資源
沙子是孩子百玩不厭的鄉土材料之一。孩子不光可以在沙池中開展各種好玩的游戲,還可以利用沙來制作沙畫(給沙染上色,然后粘貼于教師事先準備好的背景圖上,也可自由隨意創作)。
?。?)石頭資源
農村隨處可見石頭和泥,但并不是所有的石頭和泥均可成為孩子手中的玩具。我們收集各種形態的鵝卵石,讓孩子用水粉顏料在石頭上大膽繪畫。
3.生活資源
農村的土布,雖然粗糙,也不像絲綢、化纖等色彩艷麗、圖案豐富,但質地柔軟、溫和,可塑性強,農村大部分家庭都能收集到。我們將它投放在區域活動中,成為一個很有特色的區域。如:土布的橫邊粗糙不齊,我們就引導孩子在土布的下端抽掉一些緯線,留下一小段的經線,制成土布掛毯;還讓幼兒和家長一起,利用各種邊角布料進行拼接,做成各種造型,如布老虎等小動物;還做成各種玩具,如沙包等。
三、利用農村自然資源開展幼兒個別化美術活動的原則 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刺激?!笔褂脝我坏墓ぞ卟牧?,易使幼兒產生偏愛并使他們的創造活動趨向單調,而各種新奇、獨特的作畫工具和方法,不僅能吸引幼兒,更能使幼兒在積極探索的過程中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在實踐中,我們遵循以下幾點原則為幼兒準備豐富的多樣化的工具和材料供他們自由選擇。
1.安全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放在工作的首位?!敝挥斜WC了材料本身的安全,才能發揮其教育作用。
2.適宜性
區域活動中,材料是幼兒活動的對象,且與幼兒的年齡特點、經驗,能力息息相關。投放真正適合幼兒的材料,能激起幼兒學習的主動性,使他們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主動觀察,發現,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3.創意性
材料的投放千萬不能“一刀切”,應該通過觀察、評估每一個幼兒的發展狀況,為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提供不同的材料。在美工區,教師可根據幼兒的個別差異,投放紙張、橡皮泥、油畫棒、剪刀、糨糊、皺紋紙、棉簽、小印章等材料,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自由選擇折紙、剪紙、泥工、繪畫粘貼等不同操作方法。
四、利用農村自然資源開展幼兒個別化美術活動的指導策略
個別化活動中教師的指導策略直接關系到幼兒的探索過程,教師指導是否到位,準確,直接影響幼兒的能力發展。因此,在實踐過程中教師通過就地取材、經驗鏈接、情境轉移、留疑放大、問題誘發等指導策略,在個別化美術活動過程中有效地促進幼兒發展。
總之,我嘗試讓幼兒利用農村自然資源進行個別化美術活動,其目的就是想要讓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讓幼兒通過自主選擇材料,自由地和材料進行互動,發揮孩子的主動性以及促進孩子表現力的發展。孩子們徜徉在個別化美術活動中,創造力,審美能力以及個性都得到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徐琴,耿志濤.農村幼兒園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區角活動的策略[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0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98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