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計算教學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計算能力是每個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然而,對于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只是通過長時間的枯燥乏味訓練,學生越做越沒意思,越做出錯越多,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較小,收效甚微。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呢?我認為,計算教學中改變教師傳統的灌輸教學方式和學生機械訓練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關鍵詞:計算教學;落實;學生主體地位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多讓學生口算練習。
口算是基礎,在教學中要注意加強口算練習,提高學生口算能力。但口算練習又較為枯燥無味,學生不太喜歡,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必須采用多種形式的游戲、競賽活動,使學生主動學習,常見的有開火車、奪紅旗、爭第一的游戲,這樣寓教學內容于游戲之中,效果良好。在教學中,我常扮演學生角色,或領頭引發思考或插話激勵深思或裝糊涂引導爭論。比如有一次,在“我與學生比高低”活動中,故意把“5200—2000”的得數說成“5000”,還若無其事地接著往下說,“錯了,錯了”學生紛紛舉起了手,這時我就讓幾個同學說:“老師錯在哪里?為什么?那么正確答案是什么?”“因為把2000看成200”,我就利用這個機會及時糾正,并強調防止這種錯誤。這樣找出病因后,學生再也沒有出現此類錯誤了。另外,在教學中堅持每堂課的“復習鋪墊”一環節中增設口算練習,利用口算卡片反復訓練,學生口算能力明顯提高。
二、多給學生動手機會,培養學生樂于探究。
俗話說:講一萬遍,還不如動手做一遍。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吝嗇與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學生也就不會有自主探究的機會。而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是循序漸進,由具體到抽象的。要使學生會算,首先必須使學生明白怎樣算,也就是加強算理的理解。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自己的實際教學中,應該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與動手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因此,我在教學中就十分注重創設條件,為學生提供操作的機會,讓學生人人動手,人人主動地參與到操作活動中去,引導他們在活動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動,既領悟到學習方法,獲取知識,體驗自我參與的成就感,又培養了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能力,使學生樂于探究。例如:學生學習“有余數的除法”時,為了讓學生認識余數,了解余數是怎樣產生的,數學教師可設計一個操作活動:讓學生拿出9根小棒,按每份3根;4根;5根等3種分法,并記錄每種不同的分法所得的份數和分后余下的個數(填在表格中)由此發現分發小棒的過程中出現兩種情況:正好分完和分后還有剩余。學生操作完后,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再現學生分的情況,這樣學生對余數的產生就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為他們的新課學習作好了鋪墊。
三、擴大學生學習自主,參與計算材料提供。
讓學生參與計算材料的提供和組織,能擴大學生學習的自主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利于因材施教。在教學中可適當地放手讓學生提供一些計算題,并用它代替例題,讓全班學生來解答,對不合乎要求的題還可以做適當地改動,并及時地對學生進行表揚。如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時,可出示2、3、6、9、8五個數字,讓學生從中挑選三個組成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題目,再把學生寫的算式分成“不退位減法”和“退位減法”兩類后展開新課教學。這樣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更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計算活動中。
四、鼓勵算法多樣化,提倡算法的優化。
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同一個計算問題,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風格不同,常會出現不同的計算方法,這正是學生具有不同個性的體現。以“減法簡便計算”為例,在探討387-199的算法時,讓學生充分爭論、交流,最后得出了這些算法:有把387分成300和87,用300-199=1,1+87=88;有把199看成200,用287-200+1=88;有把287看成300,用300-199-13=88;這時,教師提問,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法,為什么?通過學生比較得出用287-200+1=88這種方法計算最簡便。在教學時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使用多種方法計算,還要通過討論比較,讓學生掌握最簡便的方法,這樣的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而且在解決這一計算問題的過程中,使每個學生獲得了成功的愉悅。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45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