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村口營建及特色塑造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文章針對當前村莊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在解析村口的概念及總結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村口的基本認知、建設理念和特色塑造手法。在基本認知方面,提出村口具有標識、導向和展示三種功能,地形地貌、植物配置、建(構)筑物、廣場鋪裝是村口的主要構成要素,可分為植物造景類、建筑物類和構筑物類三種類型。在建設理念方面,提出自然勝于人工、簡勝于繁、土勝于洋、曲勝于直、綠化勝于硬質等五條理念。在特色塑造手法方面,提出要從整體謀劃、塑造場景、營造氛圍三個方面進行村口空間的整體場景的營造,可從傳承鄉土文化、還原特定場景、寫意文學作品、借用“鄉愁”實物等方面表達村口的空間意境。
  關鍵詞:美麗鄉村;特色塑造;村口營建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5.016?中圖分類號:TU984.2
  文章編號:1009-1483(2019)05-0109-06?文獻標識碼:A
  Village Entrance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stic Molding
  DUAN Wei, QIN Zhenxing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village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oncept of village entrance and summarizing the relevant researc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cognition, construction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 shaping methods of village entrance. In terms of basic cognition,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village entrance has three functions: marking, guiding and displaying. Topography and landform, plant allocation, building (structure) and square pavement are the main elements of the village entrance,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plant landscaping, building and building. In terms of construction concept, five concepts are put forward: nature is better than man-made, simplicity is better than complexity, mainland is better than external, winding path is better than straight road, green is better than rigid pavement. In terms of characteristic shaping technique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whole scene of village entrance space should be constructed from three aspects: overall planning, scene shaping and atmosphere building, which can express the spatial artistic conception of village entrance from aspects of inheriting local culture, restoring specific scenes, freehand literary works and borrowing "nostalgia" objects.
  [Keywords] beautiful countryside; characteristic shaping; village entrance construction
  1研究背景
  1.1問題的提出
  在傳統的村莊營造中,村口一直是被重視的對象,它承載著村民對于家園命運的夢想和希望,往往通過精心設計來表達。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興起,村口的建設也備受關注。然而,由于認知的偏差和相關建設理論的缺失,村口的建設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村口形式過于復雜,無法體現村莊的歷史淵源、文化背景和鄉土特色,既不經濟,又缺少鄉土氣息。二是機械地使用景石、雕塑、牌坊等建造方式,而且制作粗糙、簡單模仿,不能體現村莊特色,出現很多“撞衫”現象。三是過于追求形式,體量過大、比例失衡,與村莊原有空間尺度格格不入[1]。
  1.2村口的概念
  村口,顧名思義就是村莊的出入口。在一些傳統村落,常??梢钥吹叫问礁鳟?、別具特色的村口,如一棵挺拔的大樹、一座橋梁或水榭、一棟古香古色的廟宇樓閣等等,記錄著村民的集體記憶,訴說村莊的歷史和文化。當然對于大部分普通村莊而言,或許并無如此特色鮮明的標識,但往往有一段特定的路徑,給人以“家”的暗示,帶來“家”的溫暖。因此,村口既是一段物質空間,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
  從物質層面解釋,村口是村莊的門戶,是對外聯系的交通節點,給人以心理的過渡和暗示,大部分村口都是在村莊長期發展過程中約定俗成的。從情感層面解釋,村口具有濃厚的情感寄托色彩,不管是匆匆路過還是短暫停留,都對其有強烈的空間認同感或歸屬感,具有濃烈的場所意義[2]。   1.3相關研究綜述及思考
  近年來,專門針對村口的學術研究較少,多作為村莊規劃建設的一部分進行研究,或從景觀營造手法入手展開論述。趙之楓等提出了針對新農村建設的村口景觀營造設計方法[3];史俊偉對云南旅游型村莊進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了傳統村鎮入口景觀的要素、類型和特征[4]。徐清認為村口景觀的設計應秉承當地歷史文脈,展示村落文化,傳遞人文氣息[5]。王澤發從規劃設計的角度出發,通過研究目前鄉村旅游區村口的相關設計,從設計層面提出在設計村口時所需遵循的原則及所需考慮的多重因素,對我國的鄉村旅游區景觀設計有一定的指導意義[6];趙智等從景觀角度入手,以皖南古村落為例,分析村口景觀的作用及其組成要素,提出村口景觀的保護對策和利用方法。
  筆者認為,村口不僅是村莊對外聯系的交通節點,更是“鄉愁”情感寄托的重要載體,要以村民生活體驗和情感認同為基礎,從服務村莊、服務村民的角度賦予其更多的功能,體現標識性、文化性和功能性。村口空間的營造要保持富有傳統意境的鄉村田園景觀格局,促進和自然環境的有機融合,避免“公園化”和“城市化”。好的村口并不是“設計”出來的,無需大興土木、刻意營造,而是將村民心中那個約定俗成的場所賦予相關功能,促進村民鄰里的交往,提升村莊的活力,讓村民對其具有強烈的空間認同感和歸屬感。
  基于上述認知和村莊規劃建設實踐,筆者認為村口的特色塑造不僅是景觀設計手法的創新,還要轉變建設理念,擺脫“唯景觀論”,既要塑造物質的“形”,又要打造精神的“魂”。本文對村口的功能、要素、類型等進行系統地梳理,結合實例提出村口空間營建的新理念和相關特色塑造手法,希望能讓村口成為承載和展示地方文化和地域風情的重要載體。
  2基本認知
  2.1村口的選址
  村口的選址是在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下確定的,一般需滿足三個方面的要求。首先,村口必須選擇在村莊對外交通便捷的地段,場地較為開闊,地勢相對平坦,方便村民與外界聯系;其次,村口應具有明顯的空間特色景觀特征,能夠起到較好的提示作用;再次,村口宜選在具有良好集聚效應的地方,利于組織村民參與文體休閑活動,提高村民互動性,以期達到較好的歸屬感。
  2.2村口的功能
  2.2.1標識功能
  村口是進入村莊的空間標識,是村落景觀的首要展示窗口,是外人對村莊的第一印象。一些獨具特色的村口,如高大的樹木或聳立的牌坊等標志性景物,既在提示村莊的位置,也成為該村莊的名片[7]。
  2.2.2導向功能
  村口是村莊對外聯系最為便捷的地方,具有組織和引導交通的作用。一般通過村口空間將村落內部道路與對外道路進行分割,采用開放式的空間廣場,便于內外交通的疏散與引導[8]。
  2.2.3展示功能
  村口具備文化展示功能,它見證了村莊的興衰與變遷,展示村莊的歷史與文化。一些古村落在其自身漫長的發展和變更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內涵,傳遞村莊歷史文化和人文氣息,村口成為了最具代表性的展示空間[9]。
  2.3村口的構成要素
  2.3.1地形地貌
  地形是景觀營造的基礎要素,是打造村口空間形態的重要設計要素之一,也是組成各要素的重要載體。地形既包括村口周邊山、水、林、田的“大地形”和該地段內的各種起伏、連接、交錯而形成的地域形態,也包括小區域因臺階、坡道、水塘、平地等引起水平變化形成的“小地形”。因此,應利用原地形特點,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打造與之相匹配的三維空間,展示村口景觀的地域特色。
  2.3.2植物配置
  村口是村莊重要的綠化景觀節點,融休憩、健身活動和文化宣傳等多種功能于一體,建設應結合村民的生產、生活和民俗鄉情,強調鄉土、生態、自然。綠化配置應考慮到村民活動特點和村莊環境整治的要求。綠化簡潔實用,以喬木為主,灌木為輔,避免大草坪、模紋色塊等城市綠化形式,創造親切的鄰里氛圍。應靈活搭配喬木、灌木和花卉,形成優美的公共活動節點[10]。
  2.3.3建(構)筑物
  村口的建(構)筑物是村口景觀的重要構成,應傳承地方傳統建筑文化,提取鄉土景觀符號,通過建(構)筑物的空間形態及布局的變化,呈現具有地域標志性的村口景觀特色。
  2.3.4廣場鋪裝
  村口鋪裝分為廣場鋪裝和道路鋪裝,不同的鋪裝體現了不同空間的使用特征。廣場鋪設一般以硬質鋪裝為主,在鋪裝方面要與周圍環境和功能性質相匹配,采用簡潔大方、新穎、安全、統一的設計理念,圖案設計要具有一定的導向性,材質可結合當地的鄉土材料如灰瓦、青石板、青磚等,傳承鄉土文化。采用具有指向性的鋪裝圖案,搭配鮮明色彩的手法,便于人們能夠快速辨別指導方向,鋪裝材質還應根據地區的資源特點,優先考慮選用合適的天然材料,如卵石、石板、沙石等鋪設路面,既體現鄉土性和生態性,又節省造價[11]。
  2.4村口的分類
  2.4.1植物造景類
  選用植物營造村口能充分體現村莊的自然特征,如一棵村口大樹,既是村口常見的形象標志,又是直觀的入村提示,也是整個村落的生態標識,反映村莊的歷史和風貌。一片小樹林,既是村民避暑、交流場所,也是村莊入口標志。為烘托村莊入口效果,常采用植物群組與景觀小品相結合的方式[12]。
  2.4.2建筑物類
  建筑物處于村口位置時,可將其作為村口環境的主體進行打造。提高建筑物與周邊景觀的導向性,比如通過配置一定規模的廣場、設置必要的裝飾等方式,突出入口形象,展現地方風情。如一座古戲臺、一棟公共建筑、一組民居宅院,通過特色化的營造,都可作為村口空間。
  2.4.3構筑物類
  利用村口的地形地貌高差變化、外觀特征,通過植物群組與景觀小品組合,形成層次豐富的村口景觀。如利用竹、木、石、磚等鄉土材料建造的拱門,既具有強烈的方向引導,又是鄉土文化的展示空間。鄉土花卉搭配木質構架,形成村莊的天然指示牌。   3建設理念
  3.1自然勝于人工
  受到城市發展的巨大影響,鄉村建設盲目照搬城市,鄉村建設也呈現出強烈的城市化傾向,出現了道路城市化、建設公園化、建筑西洋化等趨勢,使得鄉村自然原生性景觀和地方性人文景觀逐漸減弱。村口設計要充分考慮本土現有肌理要素,結合鄉村具有的原生環境,最大限度地融合及貫穿,打造屬于鄉村獨特的空間環境。
  因此,村口營造無需大興土木、刻意營造,而是以村民生活體驗和情感認同為基礎,秉承“村民心里的村口在哪里,村口就在那里”的思路,利用現狀的“一草一木、一池一丘”,順應自然、隨形就勢,充分攫取自然之美景,抓住地域山水之特色,通過適當的周邊環境處理,營造村民心中的村口。
  3.2簡勝于繁
  村口建設應根據當地經濟狀況,節儉建設,不可奢華。村口的尺度和規模應恰到好處,符合村莊的類型和規模。在多樣化的自然生態基礎上,利用村口的地形地貌和外觀特征,以及現有的植物、小品、建筑、道路、廣場等,保證構筑物與地形地貌的協調,并起到提示村口的作用。
  3.3土勝于洋
  從構筑鄉村地域風貌為出發點,因地制宜地選用本土材料。本土材料包括天然材料及人工材料兩大類,天然材料包括土、石、木、竹等;人工材料主要指利用天然材料初步加工而成的磚、瓦等,天然材料所特有的紋理和質感能夠體現地域文化和歷史特征。在一些道路鋪裝中,使用帶有鄉野村及粗糙形式的天然材料,采取非完全硬質鋪裝的步石、嵌草等傳統形式,能夠彰顯鄉村的原始氣質,增添村莊的野趣味。
  3.4曲勝于直
  村口場地路徑形狀宜選擇曲線。道路在將各景區分割成獨立空間的同時,又起到連接各景點的重要作用。在村口有限的空間內,曲徑更便于增加景觀深度和營造豐富的空間層次感,以實現“路曲景深”的空間意境。路徑隨形就勢適應場地,景物曲折起伏,隱約朦朧,使風景如畫般不斷展現在游客面前。此外,還必須避免多向交叉路口,明確主干道路和次要道路,主干道主要解決通行問題,支路則起到連接各景點的作用,讓村口看似零散的景觀節點聯系起來,形成完整連貫的觀賞路線[13]。
  3.5綠化勝于硬質
  植物是景觀營造的主要素材,世界上沒有其他生物能像植物這樣富有生機而又變化萬千,豐富多彩的植物為園林景觀的營造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在村口空間營造時,應更多地選擇鄉土植物,一方面鄉土植物對當地的適應性強,栽培上及后期養護方便,另一方面鄉土植物具有更強的地域特征,能夠提高村莊的辨識度與吸引力。植物相比硬質化鋪裝更具有鮮活的色彩及生命力,也有更多的組織與表現方式。既可以選擇姿態優美、體形高大的喬木孤植作為村口標志,展示植物個體的姿態之美,也可以通過叢植和群植等多種方式形成層次豐富的生態景觀型村口形象[14]。
  4特色塑造手法
  4.1整體場景的營造
  4.1.1整體謀劃
  村口是外部環境與村莊內部景觀的銜接點,因此,村口的設計既要考慮與外部環境的協調,同時也要兼顧與村莊內部環境的融合。在交通組織上,應注意村莊外部交通和內部道路的關系,合理組織各自的交通流線,一般宜在村口設置停車場地空間,方便內外交通的轉化和銜接。在外部環境方面,要考慮村莊與區域環境的關系,村口空間與外圍山、水、田、林等自然環境要素的統一。在村莊內部空間方面,村口設計應與村莊風貌相融合,在整體考慮村莊空間序列的基礎上,強調村莊的景觀軸線,形成人工景觀與自然景觀相互交融的格局。如溫州嶼山村的村口設計,在考慮村莊形態與嶼山的共生關系基礎上,設計一個由籬笆、石墻、景觀亭、農房構筑的入口空間,既強化了村口與村莊、山體的空間關系,構筑“山—村”整體空間景觀序列,又塑造了一個鄉土、悠遠、寧靜的空間氛圍(見圖1)。
  4.1.2塑造場景
  村口場景一般是由標志性的實物及建筑、綠化、場地等組合而成的空間場景。標志性的實物宜具有相對突出的視覺效果,形成鮮明的村莊門戶形象;空間場景可采用空間抑揚、收放、虛實對比等設計手法,形成空間形態與尺度的變化,增強趣味性。宜依山就勢,營造步移景異的觀景效果,不宜缺乏層次和變化的平鋪直敘。例如蘇州市東林渡村結合民居建筑,將村口設計為蘇式園林院墻和月亮門形式,實現村口標識和村莊建筑的完美融合,通過院墻的“圍”和月亮門的“透”進行空間劃分和融合,通過廣場、水池、曲徑、鄉土鋪裝,打造地域感和識別性強的村口空間(見圖2)。
  4.1.3營造氛圍
  村口作為村莊內外空間的聯系,應從人的感受出發,考慮氛圍的營造,讓村莊充滿溫情。在村口空間打造適宜的尺度、悠閑的氛圍,讓無論是辛勤勞作的村民還是外來的訪客都能獲得安全、舒服的精神放松,讓每日的匆匆路過或者短暫停留,都具有強烈的空間認同感和歸屬感[15]。例如昆山市金華村臨近城市快速路,作為到村莊的過渡區域,其村口通過地形緩坡、毛石材料、鄉土物件、鄉土植被等元素,營造提供舒適、悠閑的意境以轉變外來快速行駛的氛圍,使游客放慢腳步,重整心情(見圖3)。
  4.2空間意境的表達
  4.2.1傳承鄉土文化
  在村口設計中要研究村莊歷史沿革、社會經濟變化,分析村莊選址與格局、建筑遺存、歷史環境要素、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挖掘梳理村莊傳統資源,保護歷史文脈的延續,繼承和弘揚優秀文化。在保留原有村莊格局與風貌的基礎上,利用現代技術手法,打造具有新時代背景下的古今融合的特色鄉村村落[16]。例如連云港小蘆山村是一座水利移民村,村內保存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水利設施,具有較強的年代感和歷史記憶。在村口打造中,設計對水利設施等文化元素加以提煉,提取現狀水利設施的石砌結構和拱門形式,打造村口標識。同時,在村莊入口處設置水利移民鐵板雕塑群,烘托水利文化氛圍,并體現村民敢想敢干的移民精神(見圖4)。   4.2.2還原特定場景
  傳統的農村勞作、農民生活的場景也是展示村莊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可針對某個歷史時期的特定場景進行挖掘、還原,汲取設計靈感,展示“鄉愁”味道。南京市樺墅村是一個傳統農耕村莊,其村口利用一臺廢棄的拖拉機,背靠大樹,前面種植花卉,布置成鄉村勞作的場景,形成特色村口景觀。沛縣安莊村是一個漁民村,根據漁村的特點,利用一條廢棄的木船,搭配蓑衣、漁網等漁文化元素,結合鄉土植被花卉、矮凳石墩等要素,還原打漁的工作場景,傳達鄉村文化,彰顯村莊特色(見圖5)。
  4.2.3寫意文學作品
  通過植物本身蘊含的象征意義創造出不同的文化意境,也可借助植物抒發情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例如“歲寒三友”中松的蒼勁古雅、梅的傲雪怒放、竹的高風亮節。利用植物賦予了人格化內容,創造不同的文化意境。某村口設計通過設置景觀墻、茅草亭,并種植一片竹林,將村口場景掩映在竹林之中,表達出隱逸、閑適的村民生活意境,展示中通外直、寧折不屈的精神風貌(見圖6)。
  4.2.4借用“鄉愁”實物
  挖掘村莊的特色文化,利用磨盤、水井、水缸等老物件、舊農具等充滿“鄉愁”的實物,通過藝術創作的形式將其在村口進行展示,體現當地的特色文化或鄉土風情,實現景觀和功能的雙重效益[17](見圖7)。
  5結語
  簡言之,村口是整個村落景觀的第一展示,一些傳統村落村口的獨有魅力來源于其在歷史進程中不斷沉淀和積累,最終形成了具有自身獨特的風格和特色。在當今美麗鄉村規劃建設中,應從一個微小的局部出發——“村口”出發,努力回溯傳統,促進鄉村的特色彰顯。
  參考文獻:
  [1]毛靚,李桂文,何建清.農村鄉土特色景觀保護策略研究初探[J].小城鎮建設,2008,26(6):49-52.doi:10.3969/j.issn.1002-8439. 2008.06.015.
  [2]李立.鄉村聚落:形態、類型與演變——以江南地區為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3]張建,趙之楓,郭玉梅,等.新農村建設村莊規劃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4]史俊偉.傳統村鎮入口景觀的心理訴求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09.
  [5]徐清.論鄉村旅游開發中的景觀危機[J].中國園林, 2007,23(6):83-87.
  [6]王澤發.鄉村旅游區村口設計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學報,2008,19(3):398-401.
  [7]趙智,鄒桂武.皖南典型古村落村口景觀初探[J].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2014(2):37-42.
  [8]胡小琴.浙江省鄉村村口景觀營造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6.
  [9]晏丹萍.冷水江新農村人居環境綠化模式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2.
  [10]林小楓.園林綠化中地形的營造[J].科技風,2013(15):150-150.
  [11]曾永生,李國新.新農村村莊景觀環境改造探討——以北京市朝陽區大魯店村為例[J].小城鎮建設,2007,25(7):54-59. doi: 10.3969/j.issn.1002-8439.2007.07.017.
  [12]岳文秀.特色型村落保護與利用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0.
  [13]葉仰蓬.基于景觀一體化的村莊整治與旅游度假區開發實證研究[J].小城鎮建設,2012,30(8):99-104.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2.08.027.
  [14]石玲玲.浙江省現代鄉村植物景觀營造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0.
  [15]郭佳,唐恒魯,閆勤玲.村莊聚落景觀風貌控制思路與方法初探[J].小城鎮建設,2009,27(11):86-91.doi:10.3969/j.issn.1002-8439.2009.11.021.
  [16]李斌.淺析余姚市四明山區村莊整治規劃——以余姚市梨洲街道燕窩村為列[J].中外建筑,2012(8):62-64.
  [17]蘇少鋒,劉維團.村莊規劃過程中有關鄉土景觀保護的思考[J].小城鎮建設,2006,24(10):43-44.doi:10.3969/j.issn.1002-8439. 2006.10.0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867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