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最美“半”稱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半”稱心是一種完美的人生境界?!鞍搿奔础斑m度”,適度為美。語文教學亦應追求“半”稱心的境界!語文課程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應有機滲透;課前教學預設有度,應讓學于生;課堂教學不求全求滿,應內容聚焦、過程清簡;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包括“生生評價”,不失度、過度。如此,語文教學才能展現她最美的景致!
【關鍵詞】“半”稱心 有機滲透 讓學于生 課堂清簡 評價有度
春節期間,一篇原載于《中國青年報》的《收獲》雜志社副編審葉開的訪談,在微博上引起了一場熱議。這應該是多年前的一篇文章,批判了“語文之痛”,指出:“語文教學,泛政治化的因素太多,教師教得過于保守……”作為一個行走在語文教學一線幾十年的教師,筆者認為語文教材、語文教法等都可以批評探討,但不能全盤否定語文教育!事實上,葉開所批判的語文教材“泛道德化”,教師“教法保守”,歸根結底是語文教學“度”的把握問題。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這是杭州靈隱寺的一副對聯,語言樸素直白,卻蘊含深刻的哲理,妙處就在“半稱心”這個“半”字上?!鞍搿?,是一種難得的豁達與智慧?!鞍搿奔础斑m度”,適度為美。語文教學亦應追求“半”稱心的境界!
一、傳道求“半”,不穿靴戴帽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惫湃苏f的傳道就是對學生的立德樹人教育。《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充分考慮了國際教育發展及國家各方面發展要求,如立德樹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傳統文化、科技經濟創新及社會進步等。
2017年9月起始年級統一開始使用的部編語文教材,總體特色第一點:體現核心價值觀,強調“整體規劃,有機滲透”,并不等于所謂“政治掛帥”,而是要處處考慮盡可能服務于立德樹人的目標。
因此,我們使用部編版教材,包括現用的蘇教版教材,都應當減少說教,而應有機滲透。
1.有機滲透、潤物無聲
如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實現立德樹人,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對學生的人生觀、道德觀進行正確引導是實施教學的重要內容。于漪老師對此曾說過:“過去我們反對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提倡人文性。當然不能把語文課教成思想修養課、道德品質課或其他課等,語文課就是語文課,須把握它的本質屬性,在語文知識教學、語文能力訓練中貫徹人文精神,以培養學生,收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之功效。”
葉開在批評教材的“泛政治化”時,列舉了滬教版一年級下冊《三過家門而不入》一課,語文老師告訴學生:這就叫“舍小家,顧大家”,“大家”里有很多“家”,就是“國家”的意思。而當時葉開才7歲的女兒,始終沒理解“大家”的具體意思,蘇教版與之內容相似的課文是二年級上冊的《大禹治水》。低年級學生在讀“三過家門而不入”這部分故事時,會有這個年段學生的感受和想法,對于他們特有的想法教師應給予肯定,的確不必貼標簽式地讓學生一定要理解到“舍小家,顧大家”的高度。學生能體會到大禹治水決心堅定,可以克服所有困難,可以不顧一切……從而對這位英雄油然而生一種敬佩之情,那么英雄身上的正能量已經傳遞到了學生的心中。
2.提倡多元、珍視個性
不論學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樣的,都有他自身的“邏輯世界”,教師首先就要做到“珍視”,然后加以評價和引導。哪怕學生的理解有一些偏差,教師們也不要忘了讓他們說說為什么有這樣的想法。我們常說的“要蹲下來和孩子講話”,就是要站在兒童的立場,以兒童的眼光去看待他們提出的問題。如果針對某一個問題,非要學生順著老師的思路去理解,那就是“請君入甕”了。風靡美國的“費氏創造力教學原則”第一條就是“支持并鼓勵學生不平凡的回答”。這一原則給我們的啟示是:當學生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時不可急于評判,而應支持和鼓勵。當學生個體獨特感悟與課文的價值取向大相徑庭,甚至是背道而馳時,教師需要通過平等對話予以引導。例如,有學生把《濫竽充數》里的南郭先生解讀為聰明過人,絕對是違背這個寓言故事的寓意的。這時就需要教師的及時指點。
二、預設求“半”,不弄虛作假
此處所言“虛”是和“實”相對的,即課堂上要讓學習真正發生。預設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特性。但是,如果過度預設,甚至把學生的回答都預設好,有的公開課還在課前鋪墊好答案,就造成了虛假課堂!課堂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應該是一種真實的發生,而不是戲劇式的表演。
1.預設有度,讓學于生
我們反對以教師教為本位的過度預設,我們需要的是以學生學為重心的適度預設。這種預設要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呈現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的真實學習過程。
讓學習真正發生,教師必須做到“退隱”——讓學于生,把預設的主動權即問題的形成過程交給學生。以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最佳路徑》為例:
師: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其中有許多讓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讀書要會問,請你默讀課文,針對這些意想不到的地方提問,并在旁邊打上問號。
學生提問,教師梳理:
(1)老太太的葡萄總是最先賣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2)其他園主在路邊吆喝為什么反而無人問津?
(3)作為世界建筑大師的格羅培斯怎么會設計不出滿意的路徑方案?
(4)格羅培斯要求“撒下草種、提前開放”為的是什么?
(5)為什么是“最佳路徑”(針對課題提問)?
教師在和學生一起梳理出了五個主要問題之后,再引導他們進行合并,首先把(1)(2)兩個問題放在一起:為什么老太太的葡萄園無人看管卻生意紅火,其他園主在路邊吆喝卻無人問津?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閱讀、角色體驗,明白兩種賣葡萄方法的本質區別,并進一步要求學生運用同樣的方法探討剩下的問題。教師最后總結點明作者以“最佳路徑”為題的含義:格羅培斯巧借智慧的設計思路是最佳的;順應人們需要,解決問題的方式是最佳的;他的勤奮、精益求精,也是取得成功的最佳路徑。從而,在“生疑—探疑—解疑”的過程中,學生真正經歷了自主學習、深度學習的過程。 而這樣的“預設、讓學”,就需要教師深研課文,查閱更多的相關資料,在備課時把自己放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推測課堂上的種種可能,期待課堂精彩生成!
2.不教而教,學以再學
讓學習真正發生,教師必須少教、善教甚至不教,必須讓學生站在課堂中央。薛法根老師提出:蘇式課堂的核心思想就是“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再學”。其核心要義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能夠獨立地學,主動地學。
以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林沖棒打洪教頭》為例,課堂預設可以分為五個環節:
?。?)出示兩組詞語:“謙和有禮 武藝高強”“粗魯無禮 花拳繡腿”,啟發學生發現作者是用對比手法來寫這兩個人物的。進而告訴學生這篇文章通篇都是用對比的方法來寫的,今天這堂課就用對比的方法來學習這篇文章。
?。?)重點聚焦“比武”部分,感悟“對比”。
?。?)通讀全文,品讀其他“對比”:人物對話對比;柴進對兩個武師態度的對比;人物出場的對比。其中,“人物出場的對比”課文中沒有寫,教師補充《水滸傳》原著中濃墨重彩的出場描寫。
?。?)拓展《水滸傳》中“景陽岡打虎”片段,使學生再次感悟“對比”妙用。
?。?)建議學生嘗試著用對比的方法來閱讀《水滸傳》整本書,在各種對比中,獲得新的發現。
以上五個環節的預設,旨在使課堂教學的教與學發生變化,教師的教助推學生由淺入深與文本深度對話,打通課內課外的壁壘,為學生的自主閱讀服務。教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能力和自學意識,并引發學生持續的學習行為,使之成為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
三、課堂求“半”,不貪全求多
語文課堂教學要刪繁就簡,已經成為語文教育界的共識。刪繁就簡,就需要教師準確把握課文的“核心教學價值”。如何確定課文的“核心教學價值”?可以借鑒華師大鄭桂華老師梳理的四個維度,即是否具有“語文”的特點;是否為這個文本所獨有;是否具有統領性功能;是否有利于在新的語境中遷移運用。
1.教學內容要聚焦
當下有些語文課堂依然存在教學內容隨意、點狀、求全等現象。教師需進一步聚焦“核心內容”,在語文知識、語文技能、學習方法等學習實踐上著重力。
《黃果樹瀑布》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一篇游記散文,課文運用移步換景的寫法,先聲奪人,進而把所聞、所見、所感穿插在一起,展現黃果樹瀑布的宏偉壯美!無論寫聲音、寫形態、寫感受,都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而且比喻詞豐富多變,成為本文在語言表達上的亮點。立足文本的這些特色,筆者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了遴選和重構,以“所聞、所見、所感”為線,分三個板塊學習作者“以聲寫形、以喻繪形、以感襯形”的獨特寫法,品味用詞的精當、比喻的傳神。在學生看不到的語言秘妙處點撥,例如,第2自然段“飄、拂、涌、蓋”4個動詞隱含著“移步換景”,作者的觀察點由遠到近。最后讓學生欣賞視頻,用比喻句式寫幾句話來贊一贊黃果樹瀑布,可以選擇一個側重點:所見、所聞或所感,注意比喻詞的豐富多變,以此延展實踐運用。
2.教學過程要清簡
“清簡”應是語文教學追求的理想境界,“清簡”的背后是深刻、睿智、大氣與超越。從“教課文”向“教語文”轉身,更要從“教語文”向“學語文”轉身。這需要語文教師從語言、寫法、結構和文體四個方面去深研教材,構建教學板塊。
《滴水穿石的啟示》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說理文,緊扣觀點,前后照應,中間從正反兩面舉例說明。事例選材典型、表達概括簡潔。其中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三個事例結構相似,都是緊扣觀點敘述:先講“立志”,再講“不懈努力”,最后講“成就”,這些都是本文具備的“核心教學價值”。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教學活動:
板塊一:說啟示、抓觀點。啟示學生閱讀說理文,首先要抓住課文所要講的事理,即觀點。
板塊二:對比品讀,學習語言。(1)對比讀李時珍的事例和課文《李時珍夜宿古寺》,學習說理文事例語言的簡明扼要。(2)對比讀三個名人的事例,學習說理文事例緊扣觀點、逐層深入的結構特點,同時了解說理文事例選取的典型性。
板塊三:遷移運用,創編事例。本單元前三篇文章都是寫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名人的記敘文,請學生從中選擇一篇仿寫,把它濃縮成百字左右的小故事。這樣,也整合了單元教學資源,實現學閱讀與學表達的有機融合。
板塊四:朗讀體會反面例子——雨水,體會正反舉例使說理更有說服力。
板塊五:暢談感受、總結學法。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暢談感受,同時掌握今后閱讀說理文的學法“三部曲”:抓觀點—品事例—談感受。
四、評價求“半”,不失度過度
筆者一直很喜歡人教版中的一篇課文——《“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其中,一種是父愛的力量:嚴厲的提醒,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一種是母愛的力量:溫柔的鼓勵,讓孩子增強信心。這兩種力量交織在一起,正確地把作者引向了成功。語文教學全過程中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包括鼓勵“生生評價”,亦應保持這種平衡,失度的贊美和過度的否定,都會使評價變得糟糕!
1.教師評價適度有效
某種意義上講,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猶如指揮棒,因為學生一般很看重、在意老師對自己的評價。教師正面、積極的表揚,能起到教學評價的激勵性功能,使學生受到鼓舞、充滿自信,朝著教師希望的方向去努力。但是,表揚不可泛濫:如果教師一味表揚鼓勵,沒了尺度,特別是在課堂上,似乎“不敢”輕易指出學生的錯誤,那就造成了表揚的不實,無疑會讓評價的激勵功能大打折扣;表揚亦不可言過其實,應慎用極端的評價語,例如,“你的朗讀是我聽過的最動聽的!”“你的回答很到位!”
反之,教師在評價時指出不足也要注意語言的委婉。例如,課堂上學生理解問題較片面時,教師不要直接否定,而應引導:“你在積極地思考,但如果能聯系全文考慮再周全些就更準確了?!比绱?,其實也在指導包括這位學生在內的所有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再如,有學生在作文中對父母直言:“我只是真實地表達我的想法,音量高了些,你們就認為這是頂撞,為什么你們就可以大聲地斥責我?不平等!”教師在評價時,應避免出現:“你用這樣的態度對待父母是不對的!”而應改為:“你能敞開心扉和父母說真實的想法,很好!但你是不是應該考慮和長輩說話的語氣和態度。試試平心靜氣地和父母溝通,也許效果會更好!”這樣把批評的語言換為委婉的說理,更容易讓學生接受,也更能引起學生的反思。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若能一直以尊重、鼓勵的態度對待學生,學生就能積極地發現并改正自己的不足。
2.生生評價客觀有度
生生評價是一種以學生為主的形成性評價,生生評價與教師評價是互補關系。生生評價切合當下的“生本教育理念”,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積極主動地發展:學會傾聽,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可以補充新的信息,從而達到共同進步。教師也可以從生生評價中得到信息,調整自己的教學。
但需要注意的是,生生評價不能流于形式,教師要引導學生客觀全面地去評價,提高評價能力。例如,生生評價運用最多的是朗讀評價。起先,學生只會說:“他讀得很好!”或“他讀得不流利!”等,在一段時間的指導后,學生學會了辯證地去評價:“他的朗讀聲音響亮,但還需注意輕重緩急的變化!”“某某雖然讀得還不夠投入,但比以前進步多了!”這樣的過程,真正讓學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礎上獲得了更好的發展。
在習作教學中,筆者也積極運用生生評價的方式,提升學生互評的能力和欣賞、修改作文的能力。在習作互評時,筆者同樣指導學生要辯證地寫出評語和修改建議,要求在眉批和總批中都應既表揚優點又明確不足。當然,教師要首先在之前的作文批閱中做到客觀有度,做好示范。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闭Z文教學只要在落實課程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時,謹記“適度”為美,追求“半”稱心的境界,就能展現她最美的景致!
【參考文獻】
[1]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
[2]陳升.為語文教育創建人文精神的空間[J].語文天地(高教理論),2013(11).
[3]李秀貞.對小學語文課開展“語用”教學的思考[J].基礎教育研究,2014(10).
[4]許紅琴.聚焦 延展 轉變——例談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03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