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高年級“微型日記”的寫作教學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雖然進行了兩年多的習作訓練,但其作文水平參差不齊,很多學生的寫作水平低下,亟需提高?!拔⑿腿沼洝笔且环N短小精悍、隨想隨記的日記形式。它適當降低了寫作的難度,放緩了習作要求的坡度,非常適合高年級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可以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效果非常顯著。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 微型日記 寫作教學 策略
現在的小學作文教學普遍存在“學生怕寫,教師愁批”的現象。很多教師在批改作文時都有這樣的體會:在習作教學時花費了那么多的精力講篇章布局,講遣詞造句,卻總是收效甚微,學生的作文水平還是老樣子。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雖然進行了兩年多的習作訓練,但其作文水平參差不齊,很多學生的寫作水平低下,亟需提高。那么,作文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能否找到一種能切實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方法呢?筆者想到了“微型日記”。
一、“微型日記”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訓練場”
“微型日記”是一種短小精悍、隨想隨記的日記形式。它篇幅短小,語言質樸,以學生的生活經歷為寫作素材,以抒發真情實感為寫作基調,教師可以適當降低習作的難度,放緩習作要求的坡度。因此,“微型日記”是培養學生觀察力,激發其寫作興趣的“助跑器”,也是培養學生思維創新力,提升其寫作能力的“訓練場”,還是語文新課改背景下小學寫作教學的有益嘗試與探究。筆者經過教學實踐,發現這種放緩坡度、循序漸進的寫作教學方式,可以逐漸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效果非常顯著。
那么,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寫“微型日記”呢?
二、抓住“微型”特性,讓學生獲得寫作成功的體驗
在日記前面冠以“微型”二字,其核心就是要適當降低寫作的難度,放緩寫作的坡度。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寫日記時,要緊緊抓住“微”字下功夫、做文章。
1.降低選材的難度
筆者要求學生在記日記時,只要抓住一天中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個瞬間、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點感悟……去寫即可。學生可以自由地發揮想象,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感受,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這樣,學生會覺得寫日記時有話可說了、有事可記了,感覺寫日記“很好玩”“很有趣”。學生日積月累,不斷充實自己的“素材庫”,在寫作文時就不用“搜腸刮肚”地找素材,可以使他們逐漸樹立起寫作文的信心。
2.降低篇幅的限制
筆者要求學生寫日記時“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不要“為賦新詞強說愁”,更不要為了湊字數瞎編亂造,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這樣做,降低了對日記篇幅的要求,學生無須擔心是否達到老師規定的字數,可以緩解學生對寫日記的抵觸心理。
3.降低表達的要求
要想徹底消除學生寫日記的畏難情緒,就要讓學生自由、暢快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放開束縛學生“手腳”的條條框框,只要他們的日記內容符合生活邏輯,能表達出真實情感即可。寫日記本來就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沒有必要像寫作文那樣正規,過于苛責就失去了寫日記的意義。
教師放寬對學生寫日記的內容、篇幅和表達方式的限制與要求,學生在表達時就會覺得輕松,文筆自然變得流暢,很容易獲得寫作成功的體驗。
三、引導觀察與積累,讓學生從生活中“找米下鍋”
現在的小學生,每天接觸的除了課堂上有限的書本知識,就是窩在家里寫作業、打游戲、看電視,很少有學生經常走進大自然或廣泛地接觸社會去細致地觀察與思考,造成了學生的認知空間狹窄、知識結構單一,在寫作時往往會遇到“無米下鍋”的問題。
為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去體驗生活,到生活中去“找米下鍋”。
1.從校園生活中“找米”
校園是學生學習與生活的主要場所,他們在這里學習文化知識、培養各種能力,與小伙伴一起成長,教室里、操場上、樹蔭下,到處都是學生們天真的笑臉和活潑的身影,校園里每天都有無數的事件發生。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個有心人,認真觀察同學們的各種表現,留心班級和校園中各種活動和突發事件,隨時記下自己的見聞,為寫作積累素材。
2.從家庭生活中“找米”
家庭是學生生活的大本營?,F在很多小學生在家里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很少關注家庭生活、參與家務勞動,可以說他們對一日三餐是如何來的,家務勞動怎么做都是一無所知。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關注家庭成員的言行舉止,并及時記錄自己的感受。
這樣做,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父母的辛苦與付出,增進親子關系,而且鍛煉了學生的生活技能,使學生長大后不會成為生活“低能兒”,同時,也為寫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3.從社會生活中“找米”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社會生活五彩繽紛。教師要引導學生廣泛地接觸社會,仔細地觀察思考,及時寫下自己的感悟;還可以結合習作教學,布置一些社會實踐性作業,指導學生制訂活動計劃,按照計劃付諸實踐,并及時把活動過程記錄下來。
在學生接觸社會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他們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這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寫作時“三觀端正”,而且可以使學生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不會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中迷失自己。
當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庇纱丝梢姡荷钍菍懽鞯摹霸搭^”,寫作是打開“源頭”的“活水”。只有引導學生貼近生活,去發現、去思考、去積累,才能讓他們在作文時有話可說,讓源源不斷的“活水”從筆尖“流淌”出來。
四、引導閱讀與積累,讓學生從書本中“找米下鍋”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語言文字是寫作的基礎,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學生是無法寫出好作文的。因此,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廣泛開展課外閱讀,豐富寫作素材,讓他們從書本中“找米下鍋”。 在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和不間斷地督促,使其形成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
1.讀整本的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學生在課外閱讀時要“讀整本的書?!币虼?,筆者要求學生選定要讀的書,就一定要讀完,不要虎頭蛇尾,半途而廢。
2.有計劃地讀
班級里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閱讀能力有很大的差異。因此,筆者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能力制定個人讀書計劃,如安排自己一個星期或者一個月要讀多少書。這樣做,不僅可以讓學生按計劃完成自己的讀書目標,而且可以使學生養成勤奮、自律的良好品格。
3.靈活找時間讀
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習慣各異,教師不能死板地要求學生每天都在固定的時間讀書。因此,筆者讓學生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讀書的時間,但要持之以恒,不能想讀幾頁就讀幾頁,不想讀就不讀。
4.要“不動筆墨不讀書”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苯處熞龑W生養成勤于動筆、善于積累的好習慣,以豐富他們的語言儲備。
筆者要求學生在閱讀時不僅要在書上圈圈畫畫,還要準備一個筆記本,隨時摘抄佳詞妙句;每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要“練練身手”,對文中的精彩片段進行仿寫或者改寫,并寫下讀書心得。這樣一來,學生的寫作素材庫就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充實。
五、注重評價與激勵,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記日記的習慣
學生所寫的每篇“微型日記”,都是他們內心深處的真情流露,是他們的心血結晶。他們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贊揚與肯定。因此,教師要珍惜學生的寫作成果,認真地閱讀、批改學生交上來的日記,仔細尋找學生字里行間的閃光點并給予表揚和鼓勵;即使日記中有某些不足之處,也要溫和、委婉地指出來,要用心呵護學生稚嫩的自尊心。另外,教師還要經常利用閱讀課、自習課舉辦“微型日記展”,讓每個學生都拿出一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向全班同學展示,讓他們互相分享、欣賞與評價,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寫作水平。
學生的“微型日記”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積極評價之后,產生的成就感能夠激發他們寫作的愿望,使他們寫日記的熱情能夠持久地保持下去,從而使其養成良好的記日記的習慣。學生的寫作能力與創新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升與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03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