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資、進出口貿易與我國省際能源效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基于2005—2016年我國30個省及直轄市的面板數據,采用GMM,Ward面板聚類的方法,實證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資、進出口貿易對我國能源效率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總體上外商直接投資的增加有助于提升我國能源效率,進出口貿易也能顯著提升能源效率。研發投入的增加、人均GDP的上升都能夠提高能源效率;但同時,以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衡量的產業結構對能源效率則存在顯著負向影響,城市化的發展同樣也會降低能源效率。聚類后發現,在高能源消費區,增加出口更能顯著提升能源效率;在次高能源消費區,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以及減少出口能夠顯著提升能源效率;在中低能源消費區,增加外資和減少進口能夠顯著提升能源效率;在低能源消費區,減少出口能夠顯著提升該區域能源效率。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進出口貿易;能源效率
中圖分類號:F 74059-06
Abstract: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16,the paper used GMM and Ward panel clustering methods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impac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on China’s energy efficiency.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generally,the increase 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will help improve China’s energy efficiency,and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can also significantly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Rising investment in R&D and rising per capita GDP can all increase energy efficiency.However,at the same time,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measured by the ratio of the added value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energy efficiency.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will also reduce energy efficiency.After clustering,it is found that increasing exports in high-energy-consuming areas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energy efficiency.In the second-highest energy-consuming areas,attracti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reducing exports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energy efficiency;in low and medium-energy energy consumption areas,increase foreign investment and reducing imports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energy efficiency;in low-energy consumption areas,reducing exports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energy efficiency in the region.
Key word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import and export trade;energy efficiency
0 引 言近10年來,化石燃料不斷枯竭,世界性的能源依賴卻不斷加重,能源消費與能源效率成為了近年來關注的熱點問題。2016年G20各成員國提出《G20能效引領計劃》,確定在尊重本國政策和優先目標的前提下,提高能效投資力度、
改善政策環境、加強提高能效方面的合作。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污染源之一。我國政府對能效問題非常重視,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重視,提高能源效率,大力開發替代性能源。同時,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國際間的投資合作不斷加強。2017年2月UNCTAD發布的《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資流量為1.52萬億美元,2017年將增長10%左右。外商直接投資的增加,一方面通過技術溢出效應帶動了東道國技術進步,另一方面增加了東道國的能源消費。同時隨著2017年以來全球經濟回暖,國際市場需求持續回升,我國外貿增長有了較好的外部條件。國務院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外貿政策。 基于此,平衡外資流入、進出口貿易與我國能源效率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文中利用中國2005—2016年的省級面板數據研究外資流入、進出口貿易對能源效率的影響,為使結論更準確,文中使用Ward法將30個省份劃分為4個能源消費區,比較各區域間的影響差異,為各區域平衡引資與能源效率給出建議。
1 文獻綜述有關能源效率影響因素的研究近年來引發人們的關注。劉暢等(2008)從中觀層面對能源效率的影響因素做了分析,結果發現科技經費的投入、企業產權結構的優化和能源相對價格的提升均有利于降低高能耗行業的能源消耗強度,提升能源效率[1]。尹宗成等(2008)研究發現,FDI、人力資本與R&D投資均能有效提高能源效率[2]。孫廣生等(2011)提出能源使用效率存在一個先降后升的“U”型轉變,并以我國工業行業為研究對象,發現研發投入的增加、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以及企業規模的擴大都能有效的提升工業行業能源使用效率[3]。李思慧(2011)以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為研究對象,實證發現產業集聚、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資本深化對企業能源效率存在積極的促進作用,而對外開放并沒有產生顯著影響[4]。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化,FDI資本在我國的持續增加,能源效率所導致的環境問題受到重視,學者們研究的視角逐漸轉向了FDI流入對我國能源效率的影響,且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一是FDI的技術溢出效應。劉葉等(2010)將技術溢出效應劃分為行業內和行業間兩個方面來研究,結果發現外商直接投資帶來的行業內和行業間的技術溢出均對我國工業部門能源效率有積極的提升作用[5]。沈小波等(2012)的研究結論顯示FDI流入僅存在很弱的溢出效應,并不能有效提升能源效率,他們認為主要是跨國公司沒有轉移先進技術以及中國企業不重視自主研發所導致[6],二是不同FDI來源國的影響[7]。張敏等(2012)將FDI來源地進行了劃分,研究發現日本、新加坡、韓國、英國、德國和法國的FDI有利于降低我國能源強度,而來自美國和加拿大額外商直接投資則會提高我國能源消費強度[8]。三是FDI影響存在的地區差異性。王兵等(2011)運用DEA方向性距離函數測算中國省際全要素能源效率,發現FDI對全要素能源效率有顯著正向作用,且對西部的影響最大[9]。此外,前人運用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進行估計,結果表明FDI減少了東道國能源強度,并對中、西部表現得更明顯[10]。范如國等(2015)運用空間計量模型回歸發現FDI技術溢出對能源效率的影響在全國范圍內呈顯著的空間相關性,且在東、中、西部地區呈現明顯的區域差異性[11]。隨著國際合作不斷加深,我國與世界的進出口貿易更加頻繁,國內有不少學者開始研究進出口貿易對能源效率的影響。綦建紅等(2011)利用面板固定系數模型回歸分析得到,總體上增加出口會降低能源效率,增加進口能提升能源效率[12]。劉慧等(2014)測度了150個經濟體1997—2011年的出口技術復雜趕超系數,發現出口技術復雜度趕超對能源效率的作用呈現出顯著的非線性,意味著出口復雜度趕超只有適度才能有效提升一國能源效率,過高或過低的趕超都對能源效率的提高不利[13]。張兵兵等(2015)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工具變量固定效應模型、差分廣義矩估計和系統廣義矩估計對各變量進行回歸,結果顯示出口增加會降低工業行業的能源效率[14]。Binru Cao等(2017)通過最小二乘法、固定效應模型等對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發現國際貿易對綠色技術進步的積極影響并不顯著[15]。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主要認為對外開放、研發投受教育水平會影響能源效率,且FDI對于能源效率的影響主要集中在FDI存在的技術溢出,同時不同來源國的外資流入會對東道國產生不同影響,東道國國內的不同地區對FDI的接受程度也呈現明顯差異。同時,國內外學者對于進出口貿易對本國能源效率的影響結論仍不相同。因此,縱觀上述研究可以發現,大部分國內研究僅僅對我國各省進行簡單的地域劃分,并不能準確反映各省FDI,進出口貿易對能源效率的影響。并且,上述學者的研究對于FDI以及進出口貿易對于能源效率的影響仍存在分歧,結論仍需驗證。基于此,文中選取30個省(直轄市)為研究對象,使用Ward聚類法將其按照能源消費強度劃分為4個區域,運用GMM方法進行估計,并結合各省實際情況分析各區域回歸結果,最終得出結論,提出建議。 2 模型設定及變量說明
2.1 模型設定能源效率的影響因素可以分為能源技術效率和能源經濟效率,其中,影響能源技術效率的因素主要有國內研發投入、國際技術溢出等;影響能源經濟效率的主要有國際貿易、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等。文中主要研究FDI,進出口貿易、國內研發投入、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以及城市化對我國能源效率的影響。
2.2 變量說明
2.2.1 被解釋變量
EEit為i省區的能源效率。文中采用地區生產總值與能源消費總量之比來衡量。
2.2.2 核心解釋變量
FDIit為i省區的外商直接投資。文中采用地區外商企業投資總額與生產總值之比來衡量。預期符號為正。
IMPit為i省區的進口貿易開放度,用地區進口總額與生產總值之比來衡量,預期符號為正。
EXPit為i省區的出口貿易開放度,用地區出口總額與生產總值之比來衡量,預期符號為正。
2.2.3 控制變量
RDit為i省區的研發投入,文中用i地區的研究經費內部支出(R&D)與GDP之比來衡量,這一變量解釋了各地區研發投入的強度,預期符號為正。
PGDPit為i省區經濟發展水平,文中用i省區生產總值與年末總人口之比來衡量。用于解釋地區經濟發展程度以及居民消費水平對能源效率產生的影響,預期符號為正。
ISit為i省區能源使用結構,文中用i地區的第二產業增加值與生產總值之比來衡量,預期符號為負。
UZit為i省區的城鎮化率,文中用年末城鎮人口與年末總人口之比來表示,預期符號為負。各變量的預期符號方向見表1.
2.3 數據來源和描述性統計文中選取我國2005—2016年的30個省份(直轄市)作為研究對象。具體的,外商企業投資額、生產總值、進出口總額、年末總人口的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并將外資與進出口額按照當年匯率換算成人民幣;研發支出的數據來自《中國科技統計年鑒》;能源消費量的數據來自《中國能源統計年鑒》。針對某些年份數據缺失的問題,文中按照變化趨勢作了平滑處理。
圖1、圖2分別繪制了FDI、進出口貿易與能源效率的對應散點圖和擬合線。從圖中可以看出擬合線都向右上方傾斜,說明FDI、進出口貿易與能源效率之間都存在較為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即外資流入、進出口貿易的增加都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提升。
3 實證結果分析文中選取2005—2016年我國30個省及直轄市的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對相關變量均取對數處理。由于變量的內生性會導致回歸結果產生偏差,文中選擇廣義矩估計(GMM)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廣義矩估計(GMM)是統計中常用的一種參數估計方法,該方法的寬松假設使得它在計量經濟學中得到廣泛應用。GMM估計方法能夠通過運用模型內部的變量來構建工具變量,從而控制變量內生性問題。
3.1 全樣本估計結果文中運用Stata 12軟件對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得到的結果見表2.回歸結果有較好的穩健性,且與預期基本一致。
3.1.1 外商直接投資與能源效率從表2中模型1、4可以看出,FDI變量的估計結果顯著為正,說明外商投資的增加能有效促進我國能源效率的提高,這與大多數學者的結論一致。FDI主要是一方面通過競爭效應、示范效應間接提高了東道國的能源效率,另一方面通過國際技術擴散形成的技術溢出效應,直接提高東道國的能源效率。范如國等(2015)通過建立空間模型發現FDI技術溢出對能源效率的影響在全國范圍內也呈現出顯著的空間相關性[11]。
3.1.2 進出口貿易與能源效率從表2中模型2可以看出,進口貿易對能源效率有顯著影響,說明從全國來看進口貿易的增加能夠顯著提升能源效率。這是由于進口貿易能夠一方面讓我國企業能夠吸收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技術,另一方面通過市場競爭機制激勵我國企業提高研發技術,從而提高中國能源的使用效率。從表2中模型3中可以看出,出口貿易對能源效率也有顯著影響,說明從全國來看出口貿易的增加能提升能源效率。主要因為在綠色貿易壁壘的背景下,出口貿易能夠刺激國內企業加大節能技術的使用,從而提高能源效率。
3.1.3 各控制變量與能源效率由表2模型1~4可以看出,增加研發投入能顯著促進能源效率的提高,研發投入通過激勵企業自主創新、使用先進節能技術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與預期一致;人均GDP的上升能夠提高能源效率,原因是人均GDP往往代表了經濟發展水平,而通常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能源消費結構越合理,人們更傾向于使用清潔能源或新能源,從而提升了能源效率,與預期一致;以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衡量的產業結構對能源效率則存在負向影響,因為第二產業是能源的主要消費行業,其比重的增加勢必會導致能耗強度的提升和能源效率的降低,結果與預期一致;城市化會降低能源效率,與預期一致,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國城市化進程太快,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但未能改變以往的粗放式能源使用習慣,從而降低了能源效率;另一方面城市化可能由第二產業的發展帶動,而第二產業的發展增加了能源消耗強度,降低了能源效率。
3.2 聚類分析Ren和Shi提出了費舍爾次序集群理論,基于Frobenius準則建立Wald函數,構建多變量面板數據聚類模型[16]。面板數據包含樣本、時間、指標3個維度的信息。文中運用Ward法解決面板數據的聚類問題,這里借鑒張艾莉(2016)[17]的聚類結果,將30個省區樣本分為高能源消費區(內蒙古、遼寧、湖北、江蘇、山東、浙江、廣東、河北、河南、山西);次高能源消費區(北京、上海、重慶、黑龍江、陜西、四川、新疆);中低能源消費區(安徽、湖南、福建、江西、廣西、天津、吉林、甘肅、貴州、云南);低能源消費區(海南、青海、寧夏)。分別對4個區域進行回歸,結果見表3. 3.2.1 高能源消費區
FDI對能源效率的影響并不顯著,意味著在這些地區FDI的流入并沒有促進能源效率的提高,這可能是由于這一類地區中包含一些以鋼鐵、化工行業為支柱的老工業基地,例如河南、遼寧等省;或者一些機械、化工、紡織行業,例如浙江、江蘇、廣東,它們對能源的依賴過高且設備、技術相對陳舊,使得外商直接投資對這些地區能源效率的提升作用不大。進口貿易也不能夠顯著促進高能源消費區的能源效率,但出口貿易的增加可以顯著促進其能源效率的提升,這可能是由于這些地區進口的大部分產品是生產原材料,不足發揮進口產品的技術溢出作用,而出口的產品可能由于國際標準較高而激勵企業提升技術水平,從而提升了能源效率。
3.2.2 次高能源消費區
FDI對能源效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是由于在次高能源消費區中,北京、上海等地經濟較為發達且高新技術產業較密集,FDI的技術溢出更容易被吸收,居民也更少的使用煤炭等傳統能源轉而使用電力、天然氣等清潔能源;陜西、新疆等地的天然氣儲量豐富,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對其他能源的需求,因此這些地區的FDI可以顯著提高能源效率。然后,進口貿易不能顯著提升次高能源消費區的能源效率,且出口貿易對該區域的能源效率有顯著的負向影響,這可能是由于隨著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其出口貿易對該地區企業技術水平的提升作用到達瓶頸期,因此當這些地區增加出口時,更多的增加了其對能源的消耗,因此反而降低了能源效率。
3.2.3 中低能源消費區
FDI能夠顯著提升中低能源消費區的能源效率,可能因為這一類地區中,一些地區工業發展較為落后,能源消費相對較低,例如云南、貴州、甘肅等地;一些地區正在積極優化產業格局,發展第三產業,例如福建、安徽等地。因此這些地方引入外資到這些地方投資建廠會有利于新技術的吸收,從而提高能源效率。進口對中低能源消費區具有顯著負向影響,說明進口的增加不但不會促進該區域能源效率的提升,反而降低了能源效率。出口對低能源效率的影響并不顯著。
3.2.4 低能源消費區
FDI對低能源消費區能源效率的影響不顯著,主要因為海南、青海、寧夏3省地域特色比較鮮明,例如海南發展旅游業,其自身能源消費量不大,因此FDI對能源效率的影響就不顯著。而青海、寧夏地廣人稀、經濟相對落后,外商直接投資少,且投資很難改變當地的原有能源消費習慣,因此在這些地區引入外資并不會顯著提升該地能源效率。進口貿易對低能源消費區的能源效率沒有顯著影響,而出口貿易會顯著降低該地區的能源效率,主要是因為低能源消費區中,例如青海、寧夏,出口的大多是能源含量較高的產品,且這些地區的技術水平較低,粗放式的生產方式容易造成能源浪費,因此這些地區出口的增加反而降低了能源效率。觀察各控制變量,發現在3類區域增加研發投入都能顯著提升能源效率,說明這幾類地區對于研發投入的吸收和轉換能力較好,而中低能源消費區的研發投入對能源效率并沒有顯著影響,這可能是因為這一類別的省份大多位居內陸,一方面對于研發的投入不夠,另一方面技術型人才相對緊缺,無法實現研發投入的較好吸收。在4類區域,人均GDP對能源效率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和企業會增加環保意識,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對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從而提升了能源效率。對與高能源和低能源消費區,第二產業的比重增加都會降低能源效率,說明優化產業結構,降低第二產業的比重有利于提升能源效率。低能源消費區的城市化對能源效率沒有顯著影響,而其他3類區域的城市化會顯著降低能源效率,可能是由于這些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部分是由第二產業規模擴大帶動的,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第二產業能源消費,而粗放式的生產方式在短時間內未能發生改變,從而致使能源效率的降低。
4 結 語文中基于2005—2016年的我國省際面板數據,運用GMM估計方法實證分析外資流入、對外開放對能源效率的影響??傮w上看,外商直接投資以及出口貿易的增加有助于提升東道國能源效率,而進出口貿易對能源效率的提升作用不明顯。通過Ward聚類分析后發現4個能源消費區中,次高和中低能源消費區的FDI對能源效率的促進作用最明顯;進口對中低能源消費區的能源效率有負向影響;出口會顯著提升高能源消費區的能源效率,卻顯著降低了次高和低能源消費區的能源效率。在我國對外開放規模不斷擴大、能源消費日趨嚴峻的形勢下,文中結合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政策建議。第一,積極吸引外資,發揮外資的技術溢出作用和模范效應,吸收更高質量的外資來源,尤其是含有高新技術外資,來促進國內能源技術的進步以及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具體的,增加次高能源消費區和中低能源消費區各省份的外商直接投資。第二,促進國際間貿易往來,優化進出口貿易結構,推動外貿增長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變;大力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建立穩定的海外能源供給渠道。具體的,在次高能源消費區各省份增加進口貿易,在低能源消費區各省份減少進口貿易。第三,增強地區經濟建設,提高對FDI的吸收能力。從聚類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到人均GDP,產業結構以及城市化對能源效率的影響具有穩定性,但研發投入并不能被很好的吸收轉換。因此我國應繼續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產業結構,更具針對性的增加研發投入,提升研發投入的技術轉換率,并通過放緩城市化來提高全國及各省區能源效率。第四,我國還應從自身出發,培養技術人才,著力推進自主創新,積極開發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等新型清潔能源,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同時,我國還應倡導節能減排的生活習慣,減少居民能源消費中不必要的浪費,從多個方面提升能源效率。
參考文獻:
[1] 劉 暢,孔憲麗,高鐵梅.中國工業行業能源消耗強度變動及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資源科學,2008(09):1290-1299.
[2]尹宗成,丁日佳,江激宇.FDI、人力資本、R&D與中國能源效率[J].財貿經濟,2008(09):95-98. [3]孫廣生,楊先明,黃 祎.中國工業行業的能源效率(1987—2005)——變化趨勢、節能潛力與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1(11):29-39.
[4]李思慧.產業集聚、人力資本與企業能源效率——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例[J].財貿經濟,2011(09):128-134.
[5]劉 葉,朱 彤.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工業能源使用效率的影響——基于行業內和行業間技術溢出效應的雙重視角[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16-21.
[6]沈小波,曹芳萍.外商直接投資、技術溢出與中國的能源強度——基于中國省域面板數據的經驗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2(04):36-37.
[7]陳媛媛,李坤望.FDI對省際工業能源效率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06):28-33.
[8]張 敏,張 娜,王 文.不同來源地FDI對我國能源消費強度的影響[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13-18.
[9]王 兵,張技輝,張 華.環境約束下中國省際全要素能源效率實證研究[J].經濟評論,2011(04):31-43.
[10] Elliott R J R,SUN Pu-yang,CHEN Si-yang.Energy intensity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A Chinese city-level study[J].Energy Economics,
2013,40(02):484-494.
[11]范如國,孟雨興.FDI技術溢出對能源效率影響的區域差異分析——基于吸收能力的視角[J].技術經濟,2015(04):30-36+72.
[12]綦建紅,陳小亮.進出口與能源利用效率:基于中國工業部門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南方經濟,2011(01):14-25.
[13]劉 慧,陳曉華,周祿松.出口技術復雜度趕超對能源效率的影響研究——基于跨國面板數據門檻效應模型的非線性檢驗[J].國際貿易問題,2014(08):25-35.
[14]張兵兵,朱 晶.出口對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響研究——基于中國37個工業行業視角的經驗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5(04):56-65.
[15]CAO Bin-ru,WANG Shu-hong.Opening up,international trade,and green technology progres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42(02):1002-1012.
[16]Ren J,Shi S L.Multivariable panel data ordinal clusterin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ompetitive strategy identification of appliance-wiring listed companie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Engineering(16th)Moscow Russia,2009:253-258.
[17]張艾莉,王若霏.我國區域能源消費、經濟增長及對外貿易動態關系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6,30(10):68-74.
?。ㄘ熑尉庉嫞簭?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14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