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要“內強素質”“外樹形象”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語文是一門課程。是一門教學生識字、寫字、聽話、說話、閱讀、寫作的課程;是一門教學生掌握語文學習規律,培養良好讀寫習慣,提高語言思維能力的課程;是一門教學生吸收古今中外語言文化精華,提高自身文化素養的課程。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單純強調工具性,必然浮于語言的表面,陷入應試訓練的題海。單純強調人文性,則必然削弱語言的應用功能,豐富的人文內涵就會變成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
語文這門課程的內涵非常豐富,但語文學習卻一點也不神秘。我自己認為學習語文的秘訣有三:一曰積累,二曰消化,三曰運用。
積累是第一步。猶如吃飯,一日三餐,天天都要吃。只要有營養,先吃下去再說。當然,那飯最好是要合胃口,有吸引力,有趣味。天天蘿卜白菜不行,天天大魚大肉也不行。《勸學》中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薄榜w馬十駕,功在不舍?!比辗e月累,何愁自己知識不豐富!語文學習如果沒有量的積累,就很難有質的飛躍。
消化是第二步。吃下去的食物,必須經過消化才能轉化成身體所需要的能量。語文學習也是這樣,只有經過自己的反復咀嚼、揣摩,吸取精華,去其糟粕,所學知識才能融入自己的細胞,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不經過消化的步驟,就是囫圇吞棗,知識再多也只是容器而已,難以轉化成素質和能力。
運用是第三步??鬃訌娬{“學而時習之”,陶行知強調“教學做合一”,都突出了知識運用的重要性。語文學習只有在積累、消化的基礎上注重運用,才能夠真正學懂學會,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莫不如此。知識裝在腦子里是死的知識,能夠拿出來運用的才是活的知識,才是能力,才是素質。
韓愈說教師的任務是“傳道、授業、解惑”?,F在來看,這種認識未免有些狹隘。但作為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自身的語文能力和人文修養標準,應該是比較高的。我市特級教師薛相疇老師說過:語文教師“內強素質”要比“外樹形象”重要得多,有了好的素質,形象也就很自然地“樹”起來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說的是演員。教師雖然不是演員,但要練就過硬的素質,也非下苦功不可。
功底深厚是素質,博學多才是素質,機智幽默是素質,真知灼見是素質,謙虛、坦誠、大度、守信、熱情、勤奮等等也是素質,并且是更具人格魅力的素質。
我一直贊賞師范學校門口常見的兩句話: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近十年從山東成長起來的知名青年教師,如程翔、翟小寧、阮翠蓮、史建筑等,都是先有過硬的素質,而后才有耀眼的形象的。
如果說“傳道、授業、解惑”有“以教師講析為主”之嫌,那么我們就應該根據新的要求,為自己正確定位。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中說:“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上課伊始,有的老師說“上節課我們講了什么什么”,有的老師說“上節課我們學了什么什么”。一字之差,觀念迥異。
過去和現在,許多語文教師勤于講解分析,課堂上條分縷析、滔滔不絕。其實,這是最容易做的,不必以此為榮。如果把教師的講堂變為學生的學堂,很多老師會感到無可措手。因為我們把教學的重心定在了自己身上,而忽略了學生才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語文老師最大的悲哀是一切都以我為主,自己包辦。優美的文章常常被語文老師肢解得七零八落,見仁見智的閱讀常常被語文老師統一到“標準答案”上來,連文學大師都不相信的作文技法之類常常成了指導高考作文的法寶……
其實,學生的語文能力不是老師講出來的,也不是考試考出來的,而是在老師的正確組織、指導下,學生學出來的?!渡綎|教育》社的畢唐書老師說的好:“只要審視一下我們自身——無論專家、學者,還是語文教師,恐怕都得承認,我們自身有一點文學修養,也就是多讀了幾本書,讀懂算完……恐怕誰也不會去分段,總結段意、主題思想、寫作特點,更不會設計什么自測題,去找什么標準答案。”
差不多天天都有語文課。一節課下來,是否應該捫心自問:我是如何組織、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學生讀書了嗎?讀了哪些內容?學習的效果如何?
語文教師還應該是學生語文學習的示范者。就像體育教練能夠做基本的示范動作。體育教練做示范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要領,提高學生的運動質量。至于比賽拿金牌,還得靠學生。這一點與語文是相通的。語文教師的示范,與體育教練的示范可能還有不盡相同的地方。
第一,語文教師的示范不是純技術性的。他在指導學生掌握語言這種工具的同時,還必然地包含有人文因素的熏陶漸染。前一方面容易檢測,后一方面就很難拿一把尺子去衡量。
第二,語文教師的示范不是固定的模式。他對學生的示范性指導,重在啟迪、點撥,“舉一隅”使其“三隅反”。語文不象數理化,有那么多公式、定理。
第三,語文教師的示范不是唯一的標準。他有責任告訴學生,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完全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為語文教學也是一門藝術,而“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知道有不少的學生害怕語文,厭學語文,逃避語文。其實不是他們不想學好語文,而是他們對語文已經失去了興趣。
語文老師也都是從學生時期過來的,想想我們自己當時是如何學習語文的——當然有經驗也有教訓,你就會明白現在怎樣教學才能更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就兒童來說,興趣就是游戲,就是小人書,就是動畫片,就是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科幻世界 ……那么,少年的讀書興趣在那里?青年的讀書興趣又在那里?
1999年我與幾位老師編了一本《高中現代文精讀》,選文力求精美,導讀力求精妙,練習注重啟迪。很多學生給我寫信,說讀這本書很輕松,很有趣,又很感動。稱贊這本書是他們語文學習的一縷陽光。
其實我知道,世界上有趣、有魅力的書多得很,可惜我們的學生掙扎于題海,沒聽說或沒有時間去讀罷了。這又該去怪誰呢?
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讀書求知的興趣。語文老師所要做的一項基本工作就是想辦法不斷地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不斷地尋找自己的讀書興趣點,逐步地提高他們的讀書品位,并使這種興趣保持終生。
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自我完善、不斷成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語文教師要自始至終地給與關愛、幫助和鼓勵。
某日,我接到一個電話,是我十年前教過的一個學生打來的。他說:老師,我現在是一名記者,已經實現了中學時代的夢想。但我一直保存著高中時期的一本作文本。因為那上面有您的一句批語——“洋洋灑灑,有大家風度”。
說實話,這句批語我沒有印象,但那時對學生的關心與鼓勵卻是事實。記得“蘆芽文學社”成立初期,我和語文組的老師們就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著每一個成員的發展。大家一起讀書,共同寫作,語文實踐活動有聲有色。學生的每一點進步,都能得到老師及時的肯定和鼓勵。正是有了這種肯定和鼓勵,才培養了一大批文學愛好者,同時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
特級教師嚴寅賢調動工作時,學生每人疊一只千紙鶴為其送行,又有幾十封言辭懇切的書信送到他的手中,其情依依。特級教師阮翠蓮到外地上觀摩課,課后幾十個學生圍著她問這問那,簽名留念,其意綿綿。究其原因,學識自然重要,但對學生的關愛、鼓勵更是不可或缺。
由此,我更加堅信:語文教師愛學生就等于愛自己,成就了學生也就等于成就了自己。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20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