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新課堂下的“自主學習”,用教育家呂叔湘的話來解釋,那就是“老師給學生一把鑰匙,他拿了這把鑰匙能夠自己開門、翻箱子,到處去找東西”。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互動過程,只有營造濃厚的自主學習氛圍,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激起學習需要,才能真正調動學生自身的學習潛能,進行自主學習,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而如今的課堂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學生,所以教師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要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舞臺,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從而提高他們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那么,在數學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
一、激發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的自主性較差,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應該創造生動有趣的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也要注重學習內容的趣味性,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良好的基礎。例如: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課件、生動的故事等創設各種情境,把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過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把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
二、合作學習、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啟發、點撥、設疑、解惑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啟發引導學生通過探索、操作、觀察等方式,發現規律,獲取知識,并將各項結果進行比較、討論、合作、總結。在教學中老師應大膽放手,給學生提供更多參與的機會,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做、敢爭論的精神,激發了他們自主探究的興趣和欲望。
三、持之以恒、養成自主學習習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中所儲蓄的資本不斷在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别B成良好的習慣,就要有持之以恒的態度。我們教師也要做好及時的落實、關注學生的需求,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一位老師說:“把思的時間還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學的過程讓給學生,把辨的空間留給學生,把評的權利交給學生”。
總之,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必須為學生創造思、講、學、辨、評的空間和機會,努力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在課堂上要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來啟發誘導,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親自探索、發現、解決問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21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