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動物學野外實習基地的優勢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野外實習是動物學教學中非常關鍵的環節,而實習基地動物資源的結構及多樣性直接影響實習的內容和效果。根據近10年來連云港動物學野外實習積累的資料,闡述了該地區的地理環境、動物種類及分布情況,并提出了更新標本采集觀念;最后,深入探討了連云港豐富的動物資源在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擴充教學標本、加強相關科研工作等方面的優勢。
關鍵詞 動物資源;多樣性;野外實習;連云港
中圖分類號 S-0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9)10-0267-02
Abstract Field practice is very essential in the teaching courses of zoology, and the practice content and effect are directly affected by the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of animal resources in the fieldpractice base. According to the accumulated information of field survey in Lianyungang in recent 10 years, this article expounded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imal species and distribution in Lianyungang, and proposed a new concept about specimen collection. Furthemore, we explored the advantages of rich animal resources for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expanding the teaching specimen and strengthening related research work.
Key words Animal resources;Diversity;Field practice;Lianyungang
野外實習是動物學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承擔著指導學生觀察野生動物的生境、動物與環境以及動物與動物之間的關系、動物采集、分類與動物標本制作等教學任務;同時,野外實習也是學生參加實踐、培養學生基本科研能力、野外工作能力、團隊合作與創新精神、熱愛自然、愛護自然的重要途徑[1]。因此,搞好動物學野外實習具有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開展野外實習教學工作困難重重,面臨實習地點生物多樣性減少、實習時間被壓縮、實習經費不足等難題。以往安排多個實習地點來確保實習內容完善的方法已行不通,許多高校通過簡化實習過程,減少實習內容來解決這些問題,但這些嚴重影響了動物學的教學質量。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野外實習的教學要求,并保證教學質量,是目前必須面對且亟待解決的問題。野外實習基地應具備地貌類型多樣、區域生態系統特征明顯、物種豐富度高等特征,這樣一個實習地點才能保證實習內容的完善。筆者結合近10年來對連云港地區動物資源的考察和學生的實習感受及評價,對連云港作為動物學野外實習基地的優勢進行了初步探討。
1 連云港地理環境概況
連云港市位于江蘇省東北部,地處118°24′~119°48′E,34°00′~35°07′N,東瀕黃海,處于暖溫帶南部,常年平均氣溫14 ℃,由于受到海洋的調節,氣候類型為濕潤的季風氣候;略具海洋性氣候特征。東西長129 km,南北寬約132 km,土地總面積7 444 km2,水域面積1 759.4 km2,境內分布有平原、高山、丘陵、灘涂、海洋、河湖。連云港境內山脈主要屬于沂蒙山的余脈,約300 km,有大小山峰214座,主要有云臺山、錦屏山、馬陵山、羽山、夾山、大伊山等;沿島礁共21個,其中島嶼9個,面積為6.06 km2,包括東西連島、鴿島、開山島、秦山島、車牛山島、達山島、平島等。連云港市地貌類型的多樣性及南北過渡的氣候條件,使得連云港市發展成為一個兼具南北特性的植物種群體系[2]。此外,地形地貌復雜獨特,山地丘陵植被類型多樣,灘涂遼闊,海域面積寬廣,增加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有利于各種動物的生存與繁殖。
2 動物資源結構與多樣性
2.1 山地動物種類
連云港境內的云臺山屬于魯蘇地質,與山東的泰山、嶗山一脈相承,由多個不連續的斷塊山組成,其植被資源豐富,動物群落類型多樣、種類繁多,是山地動物學實習的絕佳場所。據文獻[3]報道,該地區有鳥類20目58科302種、爬行類17種、兩棲類7種。學生在山地考察的過程中觀察到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以及節肢動物(蛛形綱、唇足綱、倍足綱、昆蟲綱)中的代表種(表1),并通過查找文獻[4-10]確定動物名錄。
2.2 海洋動物種類
海洋由沿岸帶、淺海帶和遠洋帶三大帶組成,在各種自然條件的地帶內,分布著數量上占優勢的代表性動物群落。連云港海濱無脊椎動物主要位于沿岸帶,隸屬6門61種,其中腔腸動物門3種,扁形動物門1種,環節動物門2種,軟體動物32種,節肢動物19種,棘皮動物門4種[11]。淺海帶是浮游動物、海洋魚類的主要棲息地及一些遠洋魚類的產卵區,海州灣漁場是中國8大漁場之一。深海帶的動物種類及數量相對較少,僅少數具有特殊適應結構的動物類群能在這樣苛刻的條件中生存,常見的優勢動物有海綿動物、棘皮動物、頭足綱動物及一些深海魚類[12]。學生可通過實地觀察及參考相關文獻[9-10,13-16],了解各種常見海洋動物(表2)的形態特征和生活環境,進而加深對動物學理論知識的理解。
3 更新標本采集觀念 保護動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是標本采集過程中要注重的問題。在標本采集的過程中,應將直接采集方式與非損傷采集方式相結合[17]。對于一些小型的昆蟲類、海濱無脊椎動物,可利用直接采集的方式[18];對于一些大型、特殊動物(云臺山中的鳥類及和哺乳動物、連島海底世界里展示的海洋珍稀物種、海產品市場中的各種經濟魚類),則需要采用新型的非損傷采集方式,即利用攝像技術記錄其外部形態、生活習性及生活環境等。最后,整理制作成實體標本和影像標本,既豐富了動物實驗教學的形式,也為標本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據。2種標本采集方式的結合,不僅可增加標本的多樣性,而且新型的采集方式可起到保護連云港物種多樣性的作用,使得自然資源可以得到合理、持續利用。
4 連云港動物學野外實習基地的優勢
4.1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
在連云港動物學實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實地觀察、采集各種動物,深入學習代表動物的形態結構特征和生活習性,將課本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標本采集需要學生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足夠的耐心、信心和充沛的體力,這有利于磨練學生的意志,培養學生優良的品質。不同生境下動物的采集方法各異,有利于學生掌握各種動物標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的方法,為今后從事野外工作奠定基礎。標本采集后要對其進行詳細記錄,如采集時間、采集地點、采集人員、寄主植物等;在動物鑒定的過程中,教會學生如何使用動物檢索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動物學野外實習不僅是采集標本、認識動物,學生還可以了解動物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及陸地生態系統與海洋生態系統的區別等,使學生對后續課程生態學有了初步的認識,增強了學生愛護動物、保護環境的意識。
4.2 豐富的動物標本為教學與科學研究提供重要資源
高校標本館和動物學教學所用到的標本一般以商業購買為主,標本的數量往往過少且種類也過于單一。野外實習過程中采集到的標本可作為教學類標本的重要補充。充足、豐富的動物標本能使學生對某一類群動物有深入的認識與理解,更有助于學生掌握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另外,使用自己親手采集、制備的標本,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認識自然、探究自然的興趣。標本種類和數量的積累也為從事相關科研工作的教師提供了豐富的實驗材料,為進一步的科學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
5 結語
連云港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與豐富的動物資源,為高校生物類專業學生野外實習提供了良好的場所。多年來,連云港一直是江蘇師范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淮陰師范學院、鹽城師范學院、鄭州師范學院、安陽師范學院、商丘師范學院、河南大學等十幾所高校的動物學野外實習基地。希望相關高校加強合作,共建連云港動物學野外實習基地,使該地動物資源多樣性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解決動物學野外實習中教學資源匱乏、實習時間短、經費緊張等問題,進一步提高野外實習效率,保障野外實習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吳甘霖,王松.動植物學野外實習指導[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8:1-9.
[2] 陳鵬.動物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187.
[3] 田耕蕪.江蘇云臺山自然保護區兩棲爬行動物調查簡報[J].四川動物,1999,18(3):129.
[4] 黃文幾,陳延熹,溫業新.中國嚙齒類[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
[5] 鄭光美.鳥類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481-490.
[6] 張榮祖.中國動物地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7] 盛和林,王岐山.脊椎動物學野外實習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1-15.
[8] 鄭樂怡,歸鴻.昆蟲分類學(下)[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9] 安建梅,蘆榮勝.動物學野外實習指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10] 易國棟,趙匠,高緯.動物學野外實習指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11] 勾影波,張燕萍,盧祥云,等.連云港海濱無脊椎動物種類初報[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08,22(8):85-88.
[12] 劉凌云,鄭光美.普通動物學[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27-528.
[13] 張素萍.中國海洋貝類圖鑒[M].北京:海洋出版杜,2008.
[14] 齊鐘彥,馬嘯同,樓子康,等.中國動物圖譜 軟體動物:第2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15] 姜在階,劉凌云.煙臺海濱無脊椎動物實習手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2.
[16]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青島海濱習見無脊椎動物[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17] 李軍林,舒青,蒙世杰,等.非損傷性取樣在朱鹮種群遺傳研究中的應用[J].遺傳,2001,23(3):217-219.
[18] 唐鑫生.幾種無脊椎動物的采集方法[J].實驗教學與儀器,1999(5):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40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