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本溪縣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以本溪縣近幾年森林資源調查數據為基礎,對其森林資源數量、齡級結構等動態變化進行分析。結果表明,15年間,全縣林地面積穩步增長,森林蓄積呈上升趨勢;幼、中林面積、蓄積量所占比重大而成熟林所占比重小,各齡級面積蓄積不均勻,齡級結構不盡合理;非公有制林業在全縣林業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最后提出相應對策,以促進本溪縣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森林資源動態變化;可持續經營;本溪縣
中圖分類號 S75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9)10-0109-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data of forest resources in Benxi County in recent years,dynamic changes in forest resources quantiy,age class structure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last fifteen years,the forest land area and forest volume has been increased.The proportion of young,middle forest area and total volume was large,while that of mature forest was small.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its ageclass structure was not so good and forest productivity needed to be improved.This paper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 resources in Benxi County.
Key words Dynamic changes of forest resources;Sustainable management;Benxi County
森林資源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一個生態子系統,是保證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一種重要物質財富[1]。森林給人類提供豐富的物產及良好的生態環境,供人類取用、游憩,人類也只有通過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才能使森林資源持續性地滿足其精神、物質等層面的需求,這便是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2-4]。雖然各地政府大力倡導植樹造林,森林資源總量出現持平或略有上升的趨勢,但森林資源結構和分布呈現頹勢[5],因此,保護森林、發展林業不單是經濟問題,更關系到保護地球、維持生態平衡和人類的發展。
1 研究區概況
本溪縣位于遼寧省東部山區,地處123°34′53″~124°45′42″E、40°48′50″~41°33′50″N。地理特征為“八山一水一分田”,其中,山地面積占80.5%,耕地面積占9.01%,水面和其他用地占10.39%。境內河流縱橫,有大小河流近100條。夏季水量充沛,冬季水量減少,約有5個月的結冰期。地表徑流年際及年內季節分布不均,7—9月為豐水期,其余各月為枯水期[6]。
本溪縣地處中緯度,屬中溫帶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區,季風和大陸性氣候特征顯著。年平均降水量783.3 mm,降雨主要集中在7、8這2個月。4—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4.9%。由于雨、熱同季,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為農業生產提供了適宜的自然條件。由于降水充沛且自然植被條件良好,加上區域內大面積水庫的調解作用,空氣濕度較大,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7%,部分林區可達75%以上[7]。
本溪縣地貌多山多水河谷縱橫,地質自然構成完整,全縣各類土壤總面積為348 600.2 hm2,分為兩類:一是林業、草場、河灘類土壤,面積為307 634.86 hm2;二是種植業類土壤,面積為37 631.7 hm2[8]。境內有人參、遼細辛、遼五味、鹿茸、靈芝、林蛙,各種食用菌和山野菜等近100種[9]。
2 森林資源動態變化
2.1 森林資源數量變化
自2000年以來,由于國家林業宏觀政策、本溪縣社會經濟發展、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以及林木生長、消耗和自然災害等因素的影響,本溪縣森林資源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
由圖1可知,15年間,全縣林地面積穩步增長,由2000年的26.87萬hm2增長到2015年的27.11萬hm2,共增長0.24萬hm2,年均增長率為0.1%。由此可知,這期間全縣生態建設成效凸顯,由于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工程的開展,森林資源持續穩步增長。
由圖2可知,森林蓄積在15年間呈上升趨勢,由2000年的1 685.09萬m3增長至2015年的2 123.15萬m3,共增長438萬m3,增長了26%。森林蓄積增長的因素包括造林速度的加快,使林分面積快速增長,同時嚴格執行森林采伐限額管理制度,有效控制了森林采伐,大力實施封山育林與封山禁牧政策,減輕人為破壞也是蓄積增長的主要原因。
2.2 林分各林種蓄積變化 由表1可知,15年間,疏林地蓄積量呈下降趨勢,共減少了2.15萬m3,這是因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后,疏林地得到了有效培育,并逐漸向林分轉化。防護林蓄積量在15年間均占有較大比例,由于防護林對于森林涵養水源、防風固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知本溪縣在提高森林生態效益方面具有顯著成效。
2.3 林分各林齡面積蓄積變化
由表2可知,15年間幼齡林和中幼林在各林分面積中所占比重一直較大,2000年幼齡林、中幼林面積所占比重分別為50.7%、32.2%;2005年幼齡林、中幼林面積所占比重分別為47.4%、40%;2010年幼齡林、中幼林面積所占比重分別為37.2%、32.27%;2015年幼齡林、中幼林面積所占比重分別為46.6%、27.9%;15年間中齡林蓄積量占各林分蓄積量的比重一直較大。由于幼齡林和中齡林均處于林木的生長期,不能完全發揮森林資源本身所具有的生態效益,而近熟林和成熟林是即將或者已經進入成熟的林種,是發揮生態效益的最佳林齡組[10],本溪縣幼、中林面積、蓄積量所占比重大而成熟林所占比重小,說明各齡級面積蓄積不均勻,甚至嚴重失調,齡級結構不盡合理。 2.4 公益林權屬變化
本溪縣在林地權屬結構方面以集體林地為主。由表3可知,15年間,公益林集體林權均占75%,商品林集體林權所占比例也均在60%以上。以2013為例,全縣林業用地面積中集體林地面積22.62萬hm2,占82.11%;國有林地面積4.93萬hm2,占30.50%。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以個體權屬為主的非公有制林業快速發展,非公有制林業比重較大,表明非公有制林業在全縣林業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對推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區域生態環境改善、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3 結論與建議
通過封山禁牧、低產低效林改造、加強病蟲害防治、加強森林資源管護等,本溪縣重要區位的森林得到有效保護,森林資源呈持續穩步增長態勢。全縣森林各齡組結構不盡合理,與森林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在生態公益林與商品林兩大體系結構上基本合理,但二級林種結構不盡合理,表現在防護林和特用林之間的比例不夠協調,防護林比例偏高,特用林比例偏低,特別是風景林數量明顯不夠。另外,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迅速發展,各項建設用地迅速增加,另外,對林地的管理重視不夠,認識不足,使森林資源保護與利用出現矛盾,毀林開荒、亂占林地、“小開荒”侵占林地呈上升趨勢。
為了使本溪縣森林資源得到進一步保護,增加森林資源、提高森林質量,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嚴格保護現有的森林資源,特別是對生態區位重要和生態脆弱區域林地,以及高效生產木材和生物質能源林地進行重點保護;二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森林資源的多功能需求,優化森林資源保護利用結構,合理配置森林資源;三是加大投入力度、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撐,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技術等手段,形成有利于保護林地和發展森林資源的管理機制,科學利用林地,提高森林經營水平;四是改造低產、低質林,充分發揮林地生產力使森林資源利用從粗放低效向集約高效轉變。
參考文獻
[1] 黎良財,梁余發,鄧利.侗族聚居區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評價:以三江侗族自治縣為例[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12):2470-2472.
[2] 任萬里.關于我國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12):238.
[3] 李朝洪,郝愛民.中國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描述指標體系框架的構建[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0,28(5):122-124.
[4] 李朝洪,許俊杰,于波濤.中國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方法[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2,30(2):73-76.
[5] 韋淑英,張蘭,李剛,等.森林資源動態模擬系統的研制[J].中國林副特產,2002(3):60-61.
[6] 劉明芝,張海軍.本溪縣洪澇災害年發生規律及特點分析[J].農業災害研究,2011,1(1):61-62,66.
[7] 劉明芝,張海軍.遼寧省本溪縣近52年來氣候變化特征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2):987-989.
[8] 王麗穎.遼寧本溪地區土壤地力現狀及對策[J].農民科技培訓,2010(10):33-34.
[9] 范振猛.本溪縣東部地區林下參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J].現代園藝,2015(10):41.
[10] 韓龍琴,崔艷龍,魯守誠,等.幼中齡林及近熟林集約經營可行性探討[J].今日科苑,2011(24):173.
47卷10期 王韋舒等 遼寧省本溪縣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研究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40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