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堂利用傳統文化的實踐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近年來,隨著外來文化的融入,全社會關于傳統文化回歸的呼聲愈加急切。如何用傳統文化充實語文課堂,成為語文教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將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和規律,就小學語文課堂對傳統文化的利用、滲透和實踐做進一步探討。
【關鍵詞】 小學語文;傳統文化;學生
傳統文化是民族和國家發展的根基,語文教學是語言、文化和文學教學的重要途徑,長期以來,傳統文化教育都是語文教學的題中之義。在新課改推動下,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學和滲透更是被提到了新的高度。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傳統文化充實語文課堂,如何通過語文課堂教學進行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教育呢?
一、發掘文化素材,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語文教材是教學的基礎,也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更是傳播傳統文化的工具,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都是經過專家學者審核過的,語文教材中收錄了許多文質兼美的文章,許多文章中都蘊含大量的文化素材。在教學中,教師要以課堂為主要陣地,以教材為根本,有效發掘教材中的文化素材,全面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如在學習《嫦娥奔月》這篇課文時,我們知道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神話故事,即美麗的嫦娥為了百姓不受壞人迫害,吞下仙藥升天成仙的故事。這個故事背后可以發掘和利用的文化素材有中國古代神話和中國傳統節日。為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課文講述中國古代神話的特點: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人物大都是正面而積極的,無論是煉石補天的女媧,還是立志要移走門前兩座大山的愚公,都是具有戰斗精神的人。嫦娥雖然是一介女流,但是她面對壞人的逼迫也沒有屈服,嫦娥善良的品質也感動了人們,所以,人們用月餅、用中秋節來紀念她。如今,中秋節已經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我們要熱愛傳統節日,了解中秋吃月餅等習俗的由來和意義,體會古人對于悲歡離合的傷感,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這樣以教材為根本宣傳傳統文化常識,開展傳統文化教學,突出傳統文化精髓,可以將悠久優秀的傳統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使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樹立正確的文化觀,進而健康地成長。
二、更新教學方式,營造有效文化氛圍
新課改明確指出,知識教學不再是教學的唯一任務,在教學中,比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文化教學和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但是,對于缺少生活閱歷和文化實踐機會的小學生來說,文化好像是一個比較遙遠的事物,他們對文化的理解也非常淺顯。要想讓學生對文化感興趣,有文化學習和探究的欲望,教師必須要創新教學方式,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熏陶。
如在學習《峨眉山月歌》時,這首詩是一首語言和意境都非常優美的詩歌。但是我們知道,小學生對事物的感知很大程度上要建立在直觀感受、感官刺激的基礎上。許多小學生雖然會背多首古詩,但是他們很難深刻體會詩歌所營造的意境。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播放《峨眉山月歌》的朗誦視頻,利用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視頻讓學生感受詩歌意境。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毛遂自薦,背誦幾首帶有“月”的古詩,如李白的《靜夜思》、張九齡的《望月懷遠》、白居易的《暮江吟》、張繼的《楓橋夜泊》等等。接著,教師可以抓住“月”來解析古詩詞中月亮的意象。如,古人經常用月抒發相思和離別之情,也經常用月亮寄托濟世報國之志,抒發對社會、人生的思考??梢哉f,在古詩詞中,月亮是一個最常見的情感載體。我們在學習古詩詞時,要關注“月”這個重要的意象,并通過月亮感受中國古詩詞文化的博大精深。
這樣借助多媒體和古詩詞進行文化教學,可以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文化魅力,讓學生體會、感受古詩詞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還可以增加課堂教學的文化濃度,讓學生愛上古詩詞和語文課堂教學。
三、注重聯系生活,把握傳統文化內涵
傳統文化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存在密切的聯系,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都可以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存在和影響。如,在傳統節日,許多學校都會舉辦一系列的慶?;顒?。在教學中,教師要樹立生活化教學理念,將語文教學置于生活背景下,強化課堂文化教學與生活的聯系,借助生活中的文化事物、文化現象來教學,并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文化實踐,促使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如《負荊請罪》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婦孺皆知的中華文化典故,即藺相如和廉頗一文一武消除誤會,齊心協力為國為民的故事。這個故事背后隱藏著眾多的文化信息,包括戰國時期的歷史、政治和成語文化等。但是,學生由于閱歷不足,不可能全面了解文中的文化信息的價值。鑒于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合理取舍,選擇成語文化來進行文化教學:在中國漢語體系中,成語是一個特殊的存在,許多成語都有其出處,許多故事經過發展演變也成了成語典故。如,亡羊補牢、買櫝還珠、負荊請罪、守株待兔等等。然后讓學生說一下他們熟悉的成語故事,如孟母三遷、掩耳盜鈴、刻舟求劍、打草驚蛇、畫餅充饑等。結合學生熟悉的成語,教師可以進行文化教學,講述成語背后的故事及其文化內涵。如“孟母三遷”講述的是孟母為了兒子走上正道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其實,我們的父母也如孟母一樣,為我們做出了許多,我們要感恩父母,理解父母的苦心,好好學習。
這樣將傳統文化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同時結合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讓學生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使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意識,為傳統文化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結晶。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擔起文化育人的重擔,有效發掘傳統文化資源和素材,充分利用傳統文化資源拓展語文教學空間,以增加語文課堂的文化濃度和學生的文化積淀,拉近學生與傳統文化的距離。只有這樣,傳統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才能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參考文獻】
[1]臧守范.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基礎教育論壇,2018(34):33-34.
[2]姚彩鳳.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途徑與方法探究[J].考試周刊,2019(28):41+80.
[3]嚴建華.探析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當代教研論叢,2019(01):52+6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42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