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學術沙龍在法學研究生教學中的教育價值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研究生教育關注的是研究生思維與精神的培養。法學研究生教育追求的是法學思維與精神的培養,而學術沙龍這一教育教學模式正契合了法學研究生教育的意旨,它營造開放的學術氛圍環境,提供多元融合的學術交流平臺,打造別具一格的學術創新舞臺。在學術沙龍中法學研究生得到人文、科學精神的洗禮。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學術沙龍;教育價值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19)03-0055-04
引言
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是人與人之間身、心、靈交流的活動[1]。研究生教育不僅是對知識的傳承,還是對整個人的塑造。 “教育的主體是對人而言的,教育被稱為人的自有權。”[2]人作為獨享教育的主體,既習得知識又創造知識。所創造知識的受益客體是人的思維和精神。研究生教育作為一種精英教育,更加聚焦對人的關切,其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培養高端人才,承擔著為學術研究做理論上的鋪墊,為實踐事務作技術上的醞釀和為素質文化作方向上的指領三重使命。對于法學研究生教育而言,其人文關懷的本質更勝一籌,從其培養目標可見一斑。第一,法學研究生教育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增強理論知識的創新研究;第二,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水平,加強專業化隊伍建設;第三,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圍。
學術沙龍作為一種法學研究生教育教學的重要模式,對塑造“完整人”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一,學術沙龍關切人存在意義上的本真狀態,在自由平等的開放式學術氛圍中,使主體的正義精神得以彰顯; 第二,學術沙龍關照人社會意義上的主體形態,在自由溝通與對話的學術交流平臺中,透視出人性的關懷,使參與主體心靈世界的真善美以及人文精神得以呈現;第三,學術沙龍關注人生活意義上的獨立體態,在注重問題思考意識和批判性思維的學術創新舞臺中推陳出新,使主體的科學精神得以流露。
一、平等開放的學術氛圍追求自由思維與正義精神
眾所周知,自由和平等是人類社會的兩大基本價值追求。研究生教育需要追求學術自由,學術自由是學生、教師進行學術研究的前提條件。學術自由需要平等開放的學術氛圍作為支撐。外部環境氛圍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自由平等開放的學術氛圍環境對于法學研究生教育至關重要。真理、正義的追求都寓于此種學術氛圍之中,在這樣的氛圍和場域中,學生、師生之間互相交流。學習并非一種孤立的個人行為,適當的環境不僅是學習的一個必要條件,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智力的發展方向[3]。
然而,在部分法學研究生的教育中,自由、平等、開放的學術氛圍環境受到影響,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其一,師生之間的對話不平等。當前的教學模式,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單向度的知識傳授關系,部分學生對老師的尊崇與教育帶有服從色彩。這就使得部分教師不能心懷若谷,不能虛心接受學生的不同觀點或者意見。其二,盲目迷信學術權威。“權威是自愿服從者的信仰證明為正當的權力。” [4]部分學生服從于某些學者的觀點,在自己的話語體系中充斥著“某某教授說,某某學者是這樣認為的。”這樣不利于思想的自由。其三,目前研究生的教學在于知識的傳授,部分學生往往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結論,卻缺乏對知識學習過程及結論的思考。
學術沙龍是一個追求自由之思維、彰顯正義之精神的空間,憑借平等自由之力維護學術正義,創造優良的學術氛圍。首先,倡導“學術面前,人人平等”的沙龍氛圍。在沙龍活動中所有參與成員在地位上一律平等,無論是教授,還是青年教師和學生,沒有年齡、職位、學歷等個體條件差異。其次,鼓勵平等對話與磋商。在學術沙龍里,“參與者均享有平等的發言機會。老師可以指出學生發言的不足, 學生也可以批判老師的觀點?!?[5]同時,參與者在平等開放的氛圍中交流觀點和情感,進行平等對話和協商。此外,每個參與者都享有自由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彼此之間能夠自由討論,發言者若想表達自己的觀點,舉手示意即可。最后,學術沙龍強調尊重雙方的觀點,只要雙方建立在說理基礎之上,言之有理即可,而不必強求對方接受或認可己方觀點。自由討論,平等對話,啟迪思維,追求真理的學術原則得以真正體現。
二、多元融合的學術交流尋求民主思維與人文精神
交流對話在研究生教育中有著豐富的意蘊。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片云推動另一片云,一個靈魂撞擊另一個靈魂[6]。學生在對話中進行思想交鋒,觀點碰撞,思想得以洗禮,情感得以陶冶,心靈得以升華。所以,“對話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實現。對話以人及環境為內容,在對話中,可以發現所思之物的邏輯及存在的意義?!?[7]可見,學術交流是學生交換思想、探討問題的前沿陣地,是激發研究生智慧的理想空間,是形成知識聚變的最佳場所。同時,“在具有交往精神的討論中, 沒有所謂的最后原則, 也沒有自始至終不變的立場。不論是自己的或別人信奉的討論原則, 都是在討論中形成的。” [7]這使教育教學走向開放式、多元化,讓學生學習由靜態、封閉的學習框架轉向動態、開放的多維度體系。對話交流凸顯的是學生間的主體性與主體間性,著重強調的是人社會意義上的主體形態。學生基于獨特的見解,積極主動參與到活動之中,成為解決問題的主體,而不再是被動接收知識的客體。正如哈貝爾斯所指,真理并非存在于孤立的個人心中,而是存在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行動中;主體之間以理解為旨向、以語言為媒介進行商談所形成的共識,是現代社會一切社會規范的合法性基礎[8]。
但是,目前部分法學研究生教育較少見到交流對話的身影,具體表現如下。其一,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由教師主導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少學生知識的交流與表達。其二,學生缺乏對問題的思考與表達。一方面,學生與教師的交流通過“點到”而開始,“答到”而結束,整個交流就在瞬間的過程;另一方面,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多是出于教師的“教學互動”任務,學生之間因為完成任務而結合,這種交流往往沒有達到實效。其三,在研究生教學過程中,課堂上會出現“冷場”的現象,造成該現象有多重因素,交流機制的缺失不容忽視。目前,研究生的教育大多設置了學科門檻,學生交流局限于相同學科背景之下。法學為生活的學問,對生活的認識與理解需從不同角度去審視,跨學科的交流能夠提供不同角度和方法認識生活,認識法律。 學術沙龍中的討論交流具備民主化思維和人文精神。一方面,學生和教師對沙龍的主題具有選擇權和決定權,其選題來源于廣大學生的建議和意見,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價值訴求;同時吸納了教師對選題的合理化分析與獨到見解,積極地推動師生之間的廣泛參與,強化民主程度。另一方面,學術沙龍交流討論的內容貼近生活,面向社會現實,貼近社會關懷。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曉南縱橫”學術沙龍為例,其主題從成立之初的熱點法學話題轉向文學、社會、教育、經濟等其他學科的討論研究。研究生們在宏大的社會背景、多元價值觀的環境下,對天下大勢、生活見聞“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這些話題表面上似乎只是專業知識的某個節點,但實質上是“以小見大”,反映出對整個教育、社會、人性以及“整全人”的塑造和發展的思考。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們思維活躍,各抒己見,觀點交鋒,不僅拓展了學術視野,豐富了自己的知識,還能對最新的學術熱點、社會信息了如指掌,充分踐行了“學術來源于生活,生活還原于教育”的要旨。在討論與交流之中,學術與情感共生,營造了情景交融、情理共生的教育環境,師生們置身于此,不由自主地頓生熱愛生活、熱愛學術之感。又一方面,學術沙龍提供了多元化交流的空間。學術沙龍打破了學科壁壘,有著不同學科背景和專業的研究生匯集于此,以不同的學術思維范式在學術討論中各抒己見,直抒胸臆。對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給出不同的解決方案,這是法律多元化的表達,也是學術研究能力提升的便利之道。
三、別具一格的學術創新探求批判思維與科學精神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創新。創新精神、創新思辨意識和探索求知的創新能力是研究生必須具備的學術態度。創新精神的培養是一個自主選擇的過程,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這種能動性首先源于大腦的意識反應,意識反應的內容就是要有批判思維和科學精神。
批判思維是以問題意識為導向,以個體的理性為基礎的發現思維。批判思維強調質疑,質疑源于對問題的提出。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一切思維活動的開始起自于問題;從經驗層面看,學術的創新在于對問題的質疑。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法學學術論文的一個關鍵在于是否具有問題意識,這是評斷論文質量的一個關鍵標準。提出問題是批判性思維的關鍵一環。正因如此,學術創新需要大膽質疑,善于提問。問題可以是探索式的質疑,提出自己的疑惑與不解;也可以是否定式質疑,否定表明不盲從任何思想,不迷信任何權威,不匍匐在巨人腳下,而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登高望遠,對知識去偽存真。但是這種否定不是簡單的否定,也不是為了否定而否定,而應在理性反思的過程中,發出多角度、多元化的審問。這樣事物的本真意義才能被發覺,道理才能越辯越明,視野也才能越來越敞亮??茖W精神是一種存疑、持續探求的精神,同時科學精神也是一種態度:任何知識都只有相對合理性,只有限定條件的正確,因此要坦然面對知識的不確定性,不斷修正知識可能發生的錯誤,繼續探索知識的生機[9]。特別是法學學科,沒有一個完全正確與否的答案,經常遇到“二律背反”的情況。所謂“二律背反”就是對于某些問題只有兩種答案,但這兩種答案都不能叫人滿意。 因此,我們應大膽承認知識的相對正確性,任何人對任何知識的回答都只是“限定的對”,一定不能訴諸某人的權威,輕易相信其所言所說??梢姡茖W精神也要有理性批判的思維,如若完全將知識訴諸權威,則是反理性的體現。對知識的探求中,不能因某人聲名遠噪就盲目崇拜,要有自己內心的理性反思,如此才能彰顯知識的偉大。
當前,有的學生學習流于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形成了依賴性、懶惰型思維定勢,學術成果疲于“東拼西湊,復制粘貼”,不能主動運用自己的智力去分析知識,自主地作出判斷。某些學生在課堂中對知識人云亦云。如此,批判思維何以養成?而批判性思維正是倡導觀點不同、意見不同,通過交流討論推動學生對知識的進一步思考,使理論進一步得到升華。做學術研究,尤其是法律學科,需要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探求法律的真義。邏輯只能讓知識的論證不會前后矛盾,語言的陳述不會錯亂,但是不能保證結論的合理與周全。畢竟法律不僅僅在于邏輯的連貫,還在于經驗的積累,獲得經驗也是法律真義的應有之義。
學術沙龍的創新旨意,使批判思維和科學精神的探求成為現實,使學術創新的目標成為可能。第一,打破思維定勢。研究生學術創新能力與克服思維定勢直接關聯。在學術沙龍里研究生個人的思維定勢逐漸被打破。一方面,學術沙龍參加人員來自“四面八方”,有著不同的學科背景和學科思維,其對同一主題的分析和提出的解決方法迥異,打破了單一化、固定化的思維定勢,各種思維方式在此碰撞,形成了思維磁力場,將學生吸引其中,促使其不斷交流。另一方面,透過差異性的思維交碰,學生主體意識得以激發。依賴、懶惰的思維定勢逐漸被打破,開放、共享的思維格局得以開始形成。經過時間的積累,新知識、新思維、新方法在學術沙龍之中得以傳播,學生也能掌握這些新的信息,從而源源不斷地產生創造性思維,學術創新能力也隨之提升。第二,激發問題意識。學術沙龍以某一主題為核心,拋磚引玉。主題就是問題的緣起,參與者根據自身專業基礎和生活經驗向解決問題發起沖擊,持續不斷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參與者的每一個觀點同時又是向自己和他人拋出的一個問題,在這里“觀點即問題,問題即觀點”。與此同時,參與者時刻保持敏銳的觀察分析能力,從他人的陳述中發現問題,為自己提出問題做準備。學習者由偏重體系邏輯轉變到現實問題的解決、由純粹的理論思辨轉變到實踐與經驗、由被動引經據典轉變到批判與懷疑、由傳播真理轉變為創造知識中來。
四、結語
學術沙龍內在蘊含了自由思維、民主思維和批判思維。自由思維促使研究生的學習更具有開放性、多元性,這種特性促進了學術的自由、知識的聚集;民主思維促進了研究生在多元融合的交流與對話中探索知識的欲望和興趣;批判思維促成研究生對知識大膽質疑的學術精神,鑄就創新型的學術人格??傊瑢W術沙龍以傳播知識為要旨,能將學術知識匯聚進而產生新知識,有助于構建一個從知識到知識的學術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內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用文化點綴內心的進取精神,教師用學術的光輝照亮學生前行的道路,讓研究生去尋求學術思維和精神上的歸屬,體驗師生之間學術創造的樂趣及探求真理的勇氣。學術沙龍不僅是研究生知識教育的陣地,更是他們精神和思維教育的家園。學生收獲的不僅是知識的傳承,更是精神和思維的熏陶。正義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彰顯正是學術沙龍這一研究生教育教學方式的優勢。學術沙龍通過平等參與、表達自由的方式激發法學研究生對正義精神的追求;學術沙龍憑借貼近生活、貼近現實的選題塑造法學研究生的人文精神;學術沙龍依靠問題意識,打破僵化的思維定勢,激發法學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法學研究生的科學精神。
[參考文獻]
[1]肖海濤.試論師生學術共同體的構建—以潘懋元先生的家庭學術沙龍為例[J].江蘇高教,2007
(5).
[2]張振東.教育哲學的基本概念[M].問學出版社,1982.
[3]李非.淺議研究生學術沙龍的意義[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8(3).
[4][美]C·賴特·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M].陳強,張永強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5]程紅.開啟法學教育的新模式:學術沙龍—以“曉南縱橫”學術沙龍為范本[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10(5).
[6]彭未明.交往德育論[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7][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 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
[8]任岳鵬,劉冠華.Seminar 教學范式之法治思維意蘊探析[C].中國法學教育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
[9]林東茂.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45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