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輩心理輔導在我國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應用現狀、問題及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朋輩心理輔導是高等院校心理咨詢服務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益補充,可提高校心理工作的效率,營造良好心理氛圍。國內研究已證實朋輩心理輔導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有效性。目前廣泛存在的工作模式有班級心理委員模式、實習心理咨詢員模式及心理健康類社團模式。朋輩心理輔導在實際應用中,存在選拔標準不規范、人員不穩定、影響力度不大等方面的問題,本文在對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朋輩心理輔導;高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
朋輩心理輔導由心理學家馬歇爾夫提出,是指“非專業心理工作者經過選拔、培訓和家督,向尋求幫助的年齡相當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詢功能的人際幫助的過程”。其理論依據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和社會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良好心理氛圍的重要性,認為無條件支持與尊重的心理氛圍能使求助者深化自我認識、發現自我潛能并且回歸本我,充分發揮自身潛力,改變適應不良行為,矯正心理問題。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多數行為是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及結果而學得的,并且強調重視榜樣的作用,人獲得何種行為以及行為的表現如何,有賴于榜樣的作用。因此,朋輩心理輔導可營造良好心理氛圍,也可提供同齡人的榜樣示范。
有研究調查顯示,大學生如果遇到心理上的困擾,79%會選擇向知心朋友和同學求助,9%會選擇向家人求助,7%會選擇向老師求助[1]。這說明在高等院校朋輩心理輔導是必要的。近年來,朋輩心理輔導已被引入我國高等院校,并逐漸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的主要補充和延伸。
一、國內關于朋輩心理輔導有效性的應用研究
自朋輩心理輔導被引入我國高校以來,研究者們圍繞朋輩心理輔導在實際工作中的效果展開了研究?;ㄈ铮?018)在研究中發現,根據不同受助需求,運用相應輔導方案,朋輩心理輔導可以顯著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2]。陳娟,張興瑜等(2014)驗證了朋輩團體心理輔導能降低社交焦慮和抑郁水平,提高自尊水平,具有改善大學生社交焦慮的重要作用[3]。朱美燕(2010)認為朋輩心理輔導員在校園危機干預中充當重要角色,是危機干預知識的宣傳員、危機預警的信息傳遞員、危機化解的咨詢員和危機后干預的支持員[4]。唐忠林(2018)指出,朋輩心理輔導在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方面具有積極作用與影響[5]。
這些研究表明,朋輩心理輔導在大學生情緒管理、人格發展、人際交往、危機預防等方面都具有積極作用,將朋輩心理輔導廣泛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際工作中是有一定實證基礎的。
二、高等院校朋輩心理輔導的現有工作模式
1.班級心理委員模式
班級心理委員是學生干部中的一員,是在班級中專門負責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班委會成員。心理委員在開展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既要面向全體同學,也要關注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工作內容主要包括給予關懷、敏銳觀察、危機排查、提供幫助與指導、開展活動,營造良好的班級心理氛圍,在高校班級建設與學風建設工作中也起到一定作用。張明,魏義梅(2013)將班級心理委員準確定位為四個角色:班級同學的知心伙伴、班級同學的心理觀察員、學生與老師的心理信息傳遞員以及班級心理活動的組織者[1]。班級心理委員模式有利于及時發現問題、有效預防危機、提高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但在實際工作中仍存在影響力不夠,不被同學信任等局限。
2.實習心理咨詢員模式
實習心理咨詢員,是指在一些設有心理學專業的高校,鼓勵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在本校心理咨詢中心實習或做勤工助學兼職崗位,為本校同學提供專業心理咨詢服務,如北京師范大學開展的“雪絨花”大學生心理服務項目。實習心理咨詢員承擔的工作有咨詢熱線、知心信箱、朋輩團體輔導等。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一方面,學生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幫助本校學生解決困擾。另一方面,他們將本校心理咨詢中心作為實習基地,是專業教學工作中實踐教學的有益補充??梢哉f,實習心理咨詢員在現有朋輩心理輔導工作模式中,是最體現專業性的一種模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與專業教學共贏的一種方式。這種模式的缺點是不具有普遍推廣性,有些高校沒有心理學相關專業,則無法采用這種工作模式。
3.心理健康類學生社團模式
除心理委員、實習心理咨詢員兩種模式外,常見的還有一種朋輩輔導模式,即以學生自身興趣為出發點自發組織的一些心理健康類學生社團、協會等,如大學生心理健康協會,心理社團聯合會等。他們面向全校學生開展大型心理健康活動,宣傳心理健康常識,組織拓展訓練等。這種模式最大的優勢在于成員完全出于自身興趣而投入工作,積極性較高,擅于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開展工作,比較容易受到學生群體的歡迎與關注。但同時也存在一些缺點與局限,由于學生社團很難有專業教師的指導,因此其工作質量與專業性難以保證。
三、高等院校朋輩心理輔導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影響力度不夠,開展工作不深入
無論對于哪種工作模式,都存在朋輩心理輔導員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度不夠大的問題。在一個班級中,班長、團支書在學生群體中更具有影響力和號召力;對于一個院系或一所高校,社會實踐類和愛好特長類的社團更受矚目。而心理委員或心理健康類社團,在學生群體中似乎影響力度和號召力有限,因此經常出現朋輩心理輔導員開展的活動或工作難以深入。相應地,受同學們積極性與參與度不高的影響,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工作熱情隨之消減,最終出現運行不暢效果不良的局面。
因此,這需要學校健全體制,使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為體系,增強朋輩心理輔導隊伍成員的歸屬感和價值感。只有全校形成一種重視心理健康的校園氛圍,才能使得朋輩心理輔導工作的影響力有所提升,切實開展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輔導工作。
2.選拔標準不統一,人員隊伍不穩定
目前許多高校選拔朋輩輔導隊伍主要依賴招募、自愿報名的形式進行組建,組建過程缺乏統一、可操作的選拔標準,選拔出的人員在從事輔導工作方面的能力與水平稂莠不齊,整體水平偏低。另外,無論是心理委員、朋輩咨詢員,還是心理健康類社團,基本上一年就要重新選拔換屆,隊伍人員不穩定。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輔導工作,需要一定經驗積累才能有所提高,因此朋輩輔導隊伍應盡量保證相對穩定,這有利于提高朋輩心理輔導的專業水平。 因此,針對選拔標準不一、人員不穩定這一問題,必須針對不同工作模式制定嚴格、統一標準,包含基本素養、專業潛質、身心健康等維度的指標,以供各院系、班級、學生組織在選拔人員時進行參照。在實際工作中,應適當采取激勵機制,關注朋輩心理輔導員的自身成長,充分調動其內在動機與興趣,讓其感到自身工作對己對人的價值與意義,確保這支隊伍的相對穩定。
3.專業指導不配套,服務水平欠佳
由于人手問題,許多高校未能對朋輩心理輔導員進行專業的督導工作,這導致大多數高校朋輩心理輔導的水平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班級心理委員的工作流于形式,實習心理咨詢員的咨詢服務效果不佳,心理健康類社團開展的活動不能體現心理幫扶和教育意義。
因此,無論哪種朋輩心理輔導模式,要制定統一的制度大綱或工作手冊作為指導性文件,讓從事朋輩心理輔導工作的學生隊伍有章可循,有目的、有規范地開展工作與活動。另外,形成定期的有規律的督導制度是很有必要的。督導可以由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的專職老師提供,也可以由心理學系的專業老師提供,就工作中遇到的難題進行探討,得到專業老師的指導與點撥,逐步提升專業服務能力,促其快速成長,打造一支業務能力強、工作效率高的朋輩心理輔導隊伍。
綜上所述,朋輩心理輔導在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一定有效性,目前主要存在三種工作模式:班級心理委員模式、實習心理咨詢員模式及心理健康類社團模式,每種模式各有裨益。在實際工作中,朋輩心理輔導存在影響力度不夠、選拔標準不統一、專業指導不配套等問題。對于此,高校應該建立健全心理工作的體制體系,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統一規范的選拔標準與指標,適當采取激勵機制,加強專業指導與督導,切實加強朋輩心理輔導隊伍建設,深入開展朋輩心理輔導工作,使其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抓手與補充。
參考文獻:
[1]張明,魏義梅. 心理委員培訓手冊[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5
[2]花蕊. 朋輩心理輔導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干預研究[J]. 中國學校衛生,2018,39(5):677-679
[3]陳娟,張興瑜等. 朋輩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干預效果評價[J]. 中國學校衛生,2014,35(12):1819-1825
[4]朱美燕. 淺談危機干預中心理委員的角色定位[J]. 教育探索,2010,(6):137-138
[5]唐忠林.朋輩輔導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應用研究[J]. 讀與寫雜志,2018,15(4):38-39
基金項目:本文是中華女子學院科研課題“朋輩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的成果。項目編號:KY2018-0319。
作者簡介:邱陽,女,中華女子學院學生工作部(處)心理素質發展中心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青年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咨詢心理學。
?。ㄖ腥A女子學院 10010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6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