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學生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知識產權是體現一個國家財富、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能力的重要標志,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這一點尤其突出。知識產權的取得和保護應當成為大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的必修課。文章對大學生知識產權意識現狀和高校知識產權教育存在的問題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從教學內容優化、與專業緊密結合、教學方法創新等方面提出了對大學生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培養的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2346(2019)02-0060-05
知識產權,也被稱為智力成果、無形財產權,是一個國家通過制定知識產權法律而賦予創造主體對其智力勞動所創造的精神財富所享有的一種專有的、排他性的權利。它專門屬于創造者本人所擁有,因而具有專屬性;同時它只能在一個授權的國家或地區使用,因而具有地域性;此外,某種知識產權的授權具有一定的時間區間,因而它具有時間性。上述3個特點,能夠明顯地使該項權利有別于其他權利, 因而它能有效的保障創造者(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從而激發創造者在各自擅長領域進行創新的能動性,從而推動知識產權從獲得授權、日常管理、權利轉讓、收益獲得及產業應用等各項工作的進行,成為創造主體或是權利主體參與市場競爭的有力武器,這也是一個國家創新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資源和動力源泉。
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產權一般是指版權、商標權、專利權和軟件及集成電路等專有性權利。一般認為,知識產權意識是指創造者及社會公眾對知識產權領域的理論和實踐的認識、評價、感受等主觀心理狀態的反映。知識產權意識應當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自我保護意識和尊重他人知識產權意識是知識產權意識的兩個的重要方面。自我保護意識是知識產權創造者對自身創新成果的承認和保護、是對知識產權被他人未經授權使用而具有的自發的防范意識;尊重他人知識產權意識則體現出創造者包括社會公眾在內能夠自覺尊重他人的智力勞動成果,未獲他人授權,不能進行商業化推廣和使用,對于相關的研究人員而言,在立項研究之前檢索最新的研發成果、能夠在他人基礎上做更系統更深入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節約資源,提高原創性,減少重復性勞動,提高科研效益。
1 當代大學生知識產權意識的現狀及分析
大學生是國家創新人才的后備軍,也是未來創新創業的中堅力量,課題組通過調研發現,目前大學生知識產權意識非常薄弱,有的甚至對知識產權的概念都不清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對知識產權的認知比較匱乏
大部分同學對知識產權的認知僅限于版權、發明權、商標權,而對商業秘密權、集成電路權、軟件著作權、原產地保護等則較為陌生。同時,多數同學認為知識產權保護現狀并不樂觀,侵權現象隨處隨時可見,甚至見怪不怪,由于自身在這方面知識積累不多,也不能給出相應的改進建議。在大多數學生的觀念中,知識產權是法學專業學生的課程,與其他專業沒有關聯性,其他專業的學生也不需要學習了解知識產權的相關知識,自己創新創造出來的技術成果或產品也沒有意識要進行保護,到最后往往被別人申請了專利、注冊了商標、或是進行了著作權登記,使自己的原創成果無法得到法律保護,更是無從談起從自己的創新創造成果中獲得經濟利益。 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顯示出大學生對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比較淡漠,對保護方法鮮有了解,有時甚至達到毫無意識、束手無策的狀態。
1.2 知識產權教育亟待加強
目前大多數高等院校將知識產權課程作為法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忽略了對非法學專業學生,特別是對理工科學生的知識產權教育。部分高等院校知識產權課程只作為全校公選課開設,因受教學理念、教學師資、教學場地及對課程存認識不足等方面的限制,最后能選擇該課程的學生數量極少,有時甚至達不到開課的最低人數標準。由此可見,對于知識產權教育的重要性的認識明顯不足,對知識產權意識的培養也明顯滯后。
1.3 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相對薄弱
知識產權是知識產權創造者依法對其在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領域做出的創造性智力成果所享有的經濟性權利(即財產性權利)和精神性權利。課題組在調研中發現有很多大學生不了解知識產權,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甚至連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都沒有。當今社會的競爭,國家與國家間的競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知識產權的競爭。近年來,國家對知識創新、科技、教育和知識產權成果的獎勵等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對于大學生知識產權意識的培養,對大學生創新成果的保護,還沒有進行系統的規劃和設計,更是缺乏有效的保護手段,這樣使得很多研究成果只能停留在實驗室里,很難實現產業化、商業化,也就無法彰顯價值。理工科專業的大學生必將成為國家未來知識創新的生力軍,畢業后會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直接從事企業管理、發明創造、技術創新或是對外貿易等方面的工作。如果沒有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其創新成果的財產性權利就難以實現,其創新成果難以轉化成現實經濟效益,難以實現知識經濟化,可持續創新將成為不可能實現的命題。長此以往,其創新創造的積極性將會日漸消退,企業家的投入也將不可能持續,原創性的技術和理論也將難以產生。調查中,也有部分學生認為:學好本專業、做好本職工作足矣,根本沒必要再去涉獵其他專業,尤其是理工科學生對法律知識和經貿知識知之甚少,有的甚至只知道刑法,對知識產權的法律更是沒有任何概念,更沒有想過運用知識產權法律保護自己的創新成果,保護自己的創新成果不受侵犯,如何通過知識產權保護獲得更大的商業利益,只知道自己經過努力把科研成果弄出來了,至于版權或專利權并不重要,是不是申請專利,對于本人意義不大。由此看出,知識產權的商業價值遠未得到開發,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培養依然任重而道遠。 1.4 對一些侵權現象和侵權行為采取放任和無所謂的態度
由于目前我國經濟社會仍處于中高速發展階段,而知識產權立法也僅僅只有30年歷史,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尚未完全形成,全社會對知識產權的認知水平極為有限,對尊重知識產權的氛圍遠未形成。市場上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假冒、盜版等各種形式的侵權產品,有的還大行其道,甚至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從某種意義上說,對于大多數沒有經濟來源的大學生來說,因為價格便宜而購買盜版的書籍、音像制品和軟件也司空見慣。
2 當前高校在知識產權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國內高校中絕大多數專業都沒有開展知識產權相關法律知識的教育,在已開設知識產權相關法律知識教育的高校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問題:
2.1 教學模式比較單一
知識產權制度引入我國只有30多年的歷史,但其發展的速度、延展的廣度卻是非常迅速。傳統的講授式教學依然是當下知識產權教育的主要方式,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觀,學生只是消極地、不自覺地、甚至是完全被動式地接受,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不可能讓學生從原理上、精神上領會立法者的立法原意,要保護的客體是怎樣的,這樣規定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勢什么,其價值取向如何取舍等等,這些都全然不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是當下知識產權教學過程中比較突出的問題。大多數情況下,對于青年大學生來說,學習包括知識產權意識在內的相關知識,對于他們未來的發展還是非常迫切的,但傳統的教學模式可能使得與創新性、創造性有密切聯系的知識產權意識的教學要求相距甚遠,因此要求大學生們深入地探討或研究這些知識還是需要較長時間的引導才有可能實現。
2.2 學生對相關法律知識的欠缺
前已述及,知識產權是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發展從西方國家引進過來的,是舶來品。在引進過程中,吸收了不同國家在知識產權意識、人才培養、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內容。然而,由于不同國家具有不同的歷史傳統、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各個國家對于同一知識產權的法律制度的規定也千差萬別。加之很多學生之前幾乎沒接觸過知識產權領域的相關的課程,學生的法律知識基礎薄弱,再加上知識產權法律文本的抽象性、專業性的特點使得學生無所適從,學習難度不容小覷,很多學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對知識產權知識的學習提不起興趣,更不用說深入學習了。
實踐實訓環節的缺失或不足是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重要原因。抽象的理論只有與具體的實踐相結合方能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知識產權創新性特點決定了它是一種全新的知識,是對原有知識、原有認知的否定或突破,它是打破原有既定的思維模式的成果性標志,不能再用固有的方式方法來教授全新的東西,否則無異于在扼殺學生的創造性。實踐實訓課程則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和探索,對學生法律應用能力的培養起到基礎性作用。通過實踐實訓可以訓練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運用知識產權法律思維,來分析和解決現實中的知識產權問題,以達到保護知識產權創造者或權利人合法權益的目的。實踐實訓是為抽象理論知識的消化、吸收服務的,在實訓課程中,應適當增加專利挖掘、專利價值分析、專利意識培養、專利檢索、商標注冊申請和國際商標注冊等方面的實踐實訓,讓學生在實踐實訓過程中進行感悟,通過創新性、否定性思維來提煉自己的觀點,鍛煉自己的思維,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識產權法律思維方法。
3 知識產權意識的培養路徑
3.1 對教學內容的優化選擇方面
應緊密聯系知識產權發展實際,如結合當前全球知識產權發展的趨勢和知識產權立法與國際合作的動向,以及國內對知識產權立法的修改,特別是專利法、商標法和著作權法,以及軟件保護條例等與未來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聯系密切的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和整理,并有針對性地選取教學內容。同時結合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習慣和接受能力,盡可能選擇實用性強、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內容和案例充實到教學中,以使學生能學得進,用得好,諸如華為公司與美國蘋果公司專利之爭、韓國三星公司與美國蘋果公司專利之爭、深圳唯冠公司與美國蘋果公司商標權之爭,都是業界典型性的案例,將其引入到教學內容中,必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3.2 與專業緊密結合方面
不同專業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目標、職業傾向呈現出多樣化態勢,在教學過程中,應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將知識產權的原理與規范跟學生未來創業、就業崗位相結合,不斷尋求不同專業學生之間的共性,突出對教學重點和實訓項目的設計,使其能成為不同專業學生之間學習的通識課程。以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為例,如能結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中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的內容,將在對外貿易發展實踐中經常遇見的,如專利許可與授權、品牌授權、進出口侵權、海關保護等結合起來,將抽象、枯燥的內容轉化成與實際生產經營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能從簡單的初步了解逐漸形成到深刻的認知認同上,則在教學效果上會有明顯提升。
3.3 創新教學方法
借助信息化、多媒體等工具開展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對知識產權的認知由感性認知升華為理性認知,調動學積極性,使主動學習成為一種習慣。當然,知識產權意識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針對知識產權課程的特點,還可以運用案例分析法、主題研討法、模擬法庭等多種教學法。
3.3.1 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知識產權法律教學中極為常用的一種方法。通過選擇代表性案例為基本素材,以學生為主導,對案例進行剖析和解讀。案例分析的步驟具體可分為:時代背景介紹、市場環境分析、相關企業分析、案例發生起因、發生過程、引發結果、社會影響、司法介入、裁判結果、啟示心得、改進措施等方面。通過小組之間的互動、個人之間的分享等形式,強化學生對知識產權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理解,強化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梳理出知識產權的脈絡特征,特別是創新點,從而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需要強調的是,在選擇案例過程中,應特別注意案例的代表性、普適性。由于案例分析教學法無法顧及到每一個知識要點,因而應對案例教學效果進行評估,案例應能代表現代商事交易活動中出現的知識產權新動向,能使學生做到舉一反三、學以致用。具體案例分析過程應當包括案例導入、案例分析與解讀、條件假定、案例總結、反思與回顧5個環節,教師側重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分析,提出自己的觀點,特別是當條件發生變化時解決方案的更新。 3.3.2 問題研討教學法
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體現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標志,通過設定問題,對問題進行剖析,通過研究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探究問題形成的原因,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案。知識產權本身是具有創新性的技術成果的標志,結合教學實際需要,選擇帶有探索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創設一些有挑戰性的情境,圍繞所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開展自主研究,引發學生思考,教師充當導師角色,對學生研討中的問題適時糾偏。例如,在關于某項專利創新點的表述上,可能存在A/B/C 3種表述,各種表述之間的內涵、外延均不相同,從而導致專利保護的范圍也不相同,到底是以獨權申請還是以從權申請更有利,更容易通過專利審查,抑或是考慮到將來的專利無效訴訟中被無效的概率有多高,諸如此類問題并無所謂標準答案,其意義在于當存在多種可能的情況下,應如何在各種利益之間進行取舍,如何平衡眼前和長遠的利益,如何評價現在的選擇對未來知識產權確定性與穩定性的影響等問題,這種研討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主動思考問題、全面分析問題,立體化、綜合化的解決問題能力正是在這樣的研討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提高,這些問題的研討本身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既可以激發學生自主的學習興趣、探討的欲望,同時也能獲得解決問題時的成就感。
3.3.3 模擬法庭教學法
引入個案進行模擬法庭教學可以更加直觀的使學生上一堂生動活潑的體驗課。通過模擬真實的法庭場景,學生可以全程參與一次知識產權案件從受理到庭審再到結案的全過程,通過準備材料、明確訴求、提起訴訟、立案繳費、文書送達、開庭審理等程序的實施,再到親身經歷法庭調查、舉證質證、法庭辯論、最后陳述等庭審各環節的展示,再到法院依法做出裁判。分別安排不同的學生扮演原告、被告、法官、律師、證人和旁聽人員的角色,通過親身參與角色扮演,體驗并了解法庭審理知識產權案件的完整程序。此類教學實訓活動是頗具挑戰性和參與性的,全程開放式的教學過程,可以使學生充分了解現實工作中知識產權法律知識的運用和其價值所在,從而形成關注知識產權、認識知識產權、運用知識產權法律知識和技能,從而實現制止侵權行為,保護知識產權權利人合法權益的目的。這一方面可以充分鍛煉學生收集、整理證據的能力,提升其訴訟技巧,鍛煉其表達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從權利人、侵權人、法官和旁聽人等不同的視角對同一案例有不同的解讀,不同的參與主體所不同的利益訴求,各自的立場、觀點、證據、策略等均不相同,從而讓學生認識到知識產權法律真正能夠起到保護權利人、制裁侵權人、實現知識產權終極價值所指向的鼓勵創新創造、尊重原始創新、以公開換保護、促進人類社會共同進步的目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提高學生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運用法律途徑解決知識產權侵權案件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總之,知識產權體系的構建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而知識產權意識的培養亦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知識產權意識的認知起步,在課程設置、內容選擇、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統籌安排,從各個不同維度形成合力,為提高大學生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田歆.淺議高校大學生知識產權意識的培養[J].大學教育,2014(8).
[2]謝斌.關于實訓教學與知識產權相結合的討論[J].現代企業教育,2014(2).
[3]袁靜.理工科大學生知識產權意識與能力培養探析――以南京高校理工科大學生知識產權意識調查為基礎[J].改革與開 放,2014(3).
[4]張武軍.大學生創新創業中的知識產權問題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12).
[5]周煥月.國際商法課程教學對大學生知識產權意識的培養[J].知識經濟,2016(11).
[6]鄒曉紅.理工科院校大學生知識產權教育探析[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8).
[7]叢雪蓮.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知識產權意識的培養[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8]曹蓉.高職院校學生知識產權意識提高對策[EB/OL].[2018-10-23].https://www.zhazhi.com/lunwen/jjkx/zhishichanquanlun-wen/154643.html
Abstra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national wealth,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which is especially prominent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 acquisition and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should become a required course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receiving higher educ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problems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education.Based on this,approache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protec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have been put forward in aspects of optimizing teaching content,combining closely with specialty and teaching method innov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intellectual property;consciousness of protection;countermeasures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70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