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學生班級管理中養成教育的探索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化,農村地區的經濟建設以及教育改革持續進行,使得農村的教育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由于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學生存在許多不良行為習慣,為了提高農村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本文將對農村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養成教育進行探索研究,以幫助農村學生養成正確良好的行為規范和習慣。
關鍵詞:農村學生;班級管理;探索;養成教育;溝通交流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9)03C-0056-02
一、農村學生養成教育存在的問題
農村地區學生家長的文化程度大多不高,且多數家長外出打工,造成大量留守兒童?,F在不少農村都是老年人帶孩子而家長外出打工,老年人仍保留著以前的舊思想,認為只要吃飽穿暖小孩健康成長就好,從小就不注重對孩子行為習慣的教育,對孩子大多都過于溺愛、有求必應,這導致學生易出現上課三心二意,甚至認為學習無用。抑或者有些家長因為已經體會到因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而帶來的困擾,對于孩子的頑皮有種恨鐵不成鋼的心理,這導致家長對孩子過分嚴苛甚至認為“棍棒底下出人才”,只要學生成績沒達到標準或是出了一點差錯就直接對學生加以訓斥或是打罵,這樣過激的行為會使學生對于學習產生逆反心理。同時,農村學生的家長教育形式單一,無法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定的幫助,學生自己也無法在現有認知下提高自身素質及學習能力,這造成學生成績的直線下滑或是無法提升。
二、通過班級管理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重要性
1.不良的行為習慣會影響學生的成長。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也是祖國未來發展的領軍人,注重學生的教育刻不容緩。農村的學生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可能會產生許多不良的行為習慣。 例如,在家長過于溺愛的情況下,學生可能會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感受。而人類社會是一個整體,人們為了生存就不得不與他人進行溝通合作,教師應樹立平等交往的觀念,逐步使學生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意識到自我在社會中的責任與地位。同時讓學生認識到當下自己的責任就是學習,提升學生在學習方面的積極性,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2.良好的行為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文明禮貌、守時守信等都屬于良好的行為規范。學生時代是一個人良好的行為習慣培育的最佳時期,教師的性格修養時刻影響著學生,起著引領和指導的作用。當學生擁有一個良好學習習慣,他將會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使用并保持良好的行為,使其學習事半功倍,在快樂中感受學習,又在學習中收獲快樂,形成良性循環,促進學生學習和身心上的健康發展。
三、對于農村學生養成教育的實際應用
1.加強行為規范管理。
教師可通過觀察、總結、歸納班級學生的特點,設置班級行為規范準則并嚴格按照要求執行。制訂過程需全體學生參與進來,制訂的班級規章制度需學生一致通過。因為只有學生參與討論而制定的行為規范準則,才更有利于學生去遵循,同時,還可以設置獎懲機制,讓學生之間相互監督,在愉快的氛圍中提高學生的行為規范。此外,教師需要在一段時間后進行小結,周而復始,為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做準備。
2.使學生融入群體,避免學生產生心理問題。
由于農村留守兒童頗多,大多都由爺爺奶奶或是其他親戚撫養長大,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愛,這不僅可能使其產生消極負面的心理,也對事物極度敏感脆弱。作為教師應為每一位留守兒童做好動態檔案,實時了解最近情況,擔任起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橋梁,利用思想品德課定期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用愛去走進他們的內心。此外,教師還可在平時組織豐富的活動使學生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溝通,通過有趣的游戲讓學生更加團結,使學生更快融入群體,同時也可以讓留守兒童在沒有父母陪伴的日子里同樣能感受到來自同學和老師的關懷。
3.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而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行時刻影響著學生,學生的個人修養、行為品性都源于父母平時與孩子的交流以及耳濡目染的父母處理事物時的態度和方法。因此想要做好學生的養成教育工作也要抓牢家長這一重要環節,教師平時應注重與家長的溝通交流,積極提醒父母在平時對學生的言傳身教。此外,教師應定期開家長會,不僅可以讓家長實時掌握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同時也可以向家長傳達一些教育理念和方法,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學生的行為規范養成教育,讓養成教育不只流于形式。此外,對于無法來參加家長會的家長,教師也應該及時聯系家長,向其傳達本次會議所講述的內容。而有些家長不在身邊的學生,則需要教師多對學生進行家訪,多與學生溝通交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關懷。同時,教師本身需注意言行,給學生提供一個好榜樣,從而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4.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通過開展班會課來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從根源上解決學生行為規范的問題。
教師應在每周定期舉行班會,總結并分析本周內學生行為規范的遵守情況,同時也可以分析學生的成績問題,便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學校不僅僅是一個傳授知識的地方,更是一個培養個人修養的良好環境。與此同時,校方也可以對每個班的行為準則遵守情況進行打分和評比,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勝、好奇的心理,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對于遵守行為規范準則的主動性,還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5.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滲透養成教育。
學生的教育不應只以課本教育為重,在課堂中進行課本知識的教授之外,還應注重學生行為規范的教育,尤其是學習習慣的培養。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就應向學生傳達學習需要刻苦的精神以及端正的學習態度,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注重對學生學習知識的方式方法進行培養和指導。例如,學生在學習語文時,教師不應直接為學生做閱讀理解,而是要讓學生自己做閱讀理解,讓學生體驗到正確的學習方法是獨立思考,而教師只是引路人。若是事事都是教師安排妥當,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全然沒有自己的思想和靈魂。此外,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還可讓學生自己制定達成學習目標的詳細計劃。教師的職能并不在于教授了多少知識,而是在于是否發現了學生的閃光點并將它擴大變成優勢,要鼓勵學生善于自己動腦筋思考問題,遇到不會的首先靠自己查找資料解決問題,實在不會再來問教師,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四、總結
綜上所述,農村發展較為落后,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再加上農村教育本身存在諸多問題,而農村家庭對于孩子的素質修養的培育意識不到位,這些使得當前農村的教育水平提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外,養成教育并不是能夠在短短幾天或是一段時間內就能夠形成的,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經過不斷累加和成長才可能會變成一種行為習慣甚至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養成教育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情,一切都要在嚴格要求自己的基礎上慢慢建立起來。學生是祖國的棟梁,教師給予學生源源不斷的知識,同時也要指導學生的行為習慣以及學習習慣養成,這都是教師的職責所在。
參考文獻:
[1] 滕建國.農村中小學學生行為規范教育訓練研究[J].民族論壇,2008,(5).
[2]朱德全.城鄉中小學生行為習慣的比較研究[J].青年研究,1996,(5).
[3]何以傳.嚴格管理,細化關心——班級管理之淺見[J].課程教育研究, 2014,(15) .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24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