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借鑒“奧爾夫”,在欣賞中促進學生的音樂素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借鑒“奧爾夫”教學法,通過一些零碎的活動,精心設計,環環相扣,并為后續內容的學習做好鋪墊。在欣賞教學中,以聽覺為主的情況下,結合觸覺、運動覺等多元感官,讓學生逐步養成聽覺、感知、想象、反應、表現、理解、創造等多種能力。
  【關鍵詞】以聽為主 聽說貫通 演唱融合 律動聲勢 情感升華
  奧爾夫在音樂教育實踐中提出“原本性”的音樂教育理念,有機地包含了音樂、語言和動作的因素,并使之結合為一個整體。那么,在欣賞教學中,以聽覺為主的情況下,如何結合觸覺、運動覺等多元感官,讓學生逐步養成聽覺、感知、想象、反應、表現、理解、創造等多種能力呢?
  一、以聽為主,聽說貫通
  美國音樂教育哲學家戴維·埃里奧特說過:“音樂聆聽總會涉及認知特點文化信息的音樂表達?!边@里的“表達”并不是指教師的表達。而是指學生在聆聽音樂后,想象出音樂表現的情境,從而說出音樂情緒、音樂形象等有關的內容。
  蘇少版四年級下冊有一首《花之圓舞曲》,選自舞劇《胡桃夾子》的第二幕:圣誕節,女孩瑪麗得到一只胡桃夾子。夜晚,瑪麗夢見這只胡桃夾子成了一位王子,領著她的一群玩具兵同老鼠作戰,后來又把她帶到果醬山,受到糖果仙子的歡迎,享受了一次玩具、舞蹈的盛宴。學生通過書本等路徑對故事的情節已經有所了解,但是要通過欣賞音樂,去體會故事中的情緒,感受歡樂,也是有難度的。學生們在聆聽后說,“我覺得樂曲中開始部分圓號演奏的主題,像是在歡迎瑪麗,很優美,瑪麗來到了眾仙子中間,也充滿了好奇……”“我聽到了他們用樂器在對話,主題B先由很柔和的提琴演奏,后面長笛就馬上調皮地回答了……”“我感覺他們的party有很多仙子,好熱鬧,我也想去參加?!睂W生們在欣賞后的感受各不相同,表達了各自的想法,把聽到的分享給同伴。他們也覺得音樂很神奇。
  聽了《在鐘表店里》這首樂曲,學生們的發言可積極了。他們把自己當成了鐘表店里各式各樣的小鬧鐘,把筆者當成了修鐘表的師傅?!袄蠋?,我是床頭的小鬧鐘,每天清晨我準時叫大家起床”“我的肚子里藏了個秘密,準點的時候你會聽到有只小鳥跑出來為大家唱歌”“我是這里最大的鐘表,有一個大大的鐘擺,聲音最洪亮”……學生們跟隨著音樂很有節奏地擺動,仿佛是鐘表店的工人們正微笑地看著各種修好的鐘表隨著音樂翩翩起舞。一會兒小鬧鐘響了。好像告訴大家該休息了。通過聆聽、體驗、對比。筆者指導學生說說樂曲中哪些音高?哪些音低?什么時候快?什么時候慢?……使他們真正地融入音樂中。
  二、以聽為主,演唱融合
  有些音樂作品中會出現多個不同主題?;蛘吣骋恢黝}在作品中會出現多次。若想讓學生熟悉或記住這些主題,那么演唱它們將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在聽賞《瑤族舞曲》一課時,學生感受到了樂曲的情緒,而且知道它是分成三部分來表現的,但是在每個部分中又有幾個主題出現,使樂曲變得復雜了。為了讓學生們更清晰地聽出樂曲的組成,筆者把書本上出現的兩個主題分別讓學生用“lu”“la”哼唱幾遍,第一主題:柔和、委婉,像是一位窈窕的少女翩翩起舞,婀娜多姿;第二主題:活潑、歡快,感覺是一位小伙情不自禁地闖入姑娘們的隊伍歡跳起來,當然在整首樂曲演奏中,學生們聽到這個旋律被不斷重復,力度也不斷增強。使舞蹈的氣氛越來越歡快,整個教室都充滿了快樂。
  三、以聽為主,律動聲勢相結合
  在欣賞一些節奏感比較強的音樂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有規律的動作,如讓學生隨著音樂拍手,拍腿,跺腳等,這些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很適合。
  《口哨與小狗》是一首通俗管弦樂曲。它描繪了小主人公吹著口哨和心愛的小狗在林蔭道上散步的情景,這首樂曲輕松、活潑,二年級的學生很喜歡。在學習的過程中,筆者發現要想讓學生們了解樂曲,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必須找到合適的方法。于是筆者讓他們排好隊,隨著音樂走一走,當聽到旋律重復出現時,變換方向再走,學生們邊聽邊走,仿佛自己就是那個帶著小狗散步的小主人。
  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中有一首《母雞與公雞》深受學生的喜歡,因為這首樂曲中的兩個音樂形象很突出,于是在欣賞中先把學生分成兩組,用不同的聲勢動作如彈舌、拍腿等分別區分母雞與公雞,讓學生在聆聽中辨別是誰“出場”了:一會兒“母雞”組開始,一會兒又輪到“公雞”組,最后是公雞與母雞的“叫聲”相互交織在一起,好熱鬧啊。學生們聽得可認真了,對音樂的熟悉程度自然就加深了。
  四、以聽為主,演奏參與
  這里說的“奏”,并不是單指演奏某樣樂器,而是指用打擊樂器或者徒手模仿樂器等,讓學生們“假裝”會演奏,這樣他們對樂器的演奏方式、音色特點等印象就會更深。
  《野蜂飛舞》這首樂曲出現在一年級的音樂欣賞中,與高年級時欣賞的目標要區分開來。于是在聆聽過程中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問題:猜一猜是什么昆蟲在飛?是單獨飛還是成群結隊地飛?飛行的速度怎樣?猜猜他們要去干什么?樂曲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一個個問題的加入,一遍遍地欣賞,當學生了解到是小提琴把野蜂飛舞的情景演奏出來時,他們也躍躍欲試:雖然我們手邊沒有小提琴,也沒有學習過怎么演奏它,但是我們可以模仿。學生們一個個很認真地演奏著,時快時慢、時強時弱,體會到了音樂中各個要素的變化,情感的變化,鍛煉了學生們對音樂敏銳的反應能力。如《小狗圓舞曲》是肖邦寫的一首以快速進行,又在很短的時間瞬間終了的樂曲,學生們在欣賞這首曲子時,都覺得曲子很短,但是非常好聽,鋼琴的聲音學生們一下子就聽出來了,他們模仿鋼琴演奏家來彈奏這首樂曲:一只健康活潑的小狗就在眼前,它飛快地旋轉追逐自己尾巴的情景,大概是跑累了,小狗躺下來休息片刻,真舒服。突然似乎有什么吸引到它了,它又開始了快樂的追逐??粗鴮W生們滿臉的陶醉與喜悅,仿佛他們已經是著名的鋼琴演奏家了,已經跟這只調皮的小狗成為了朋友。
  五、以聽為主,情感升華
  我們在欣賞音樂的同時都會獲得一種直接體驗:高興、悲傷……學生在體驗到這些感受后再次聆聽會理解各種音樂要素對作品情感表達產生的影響,從而理解了音樂,理解了作曲者的想法。
  “音樂還可以這樣表現的???”這是一個學生在欣賞了譚盾《地圖——聽音尋路》(片段)時發出的感嘆。這部協奏曲與以往我們欣賞的樂曲有很大的區別,作曲者將許多民間、民族的音樂元素和影像加入傳統的指揮、大提琴、樂隊三者關系之中。學生欣賞到了“儺戲與哭唱”“吹木葉”“打溜子”“苗嗩吶”“飛歌”“石鼓”“舌歌”“蘆笙”等九個樂章,每個樂章都配有不同的內容,來自民間的音樂影像,巧妙地設計了多媒體中人物與大提琴、樂隊的“對話”,讓學生通過視、聽、奏等形式,在情感上達到與作曲者同步,并產生共鳴,親身感受譚盾作品的音樂特色,體會作曲者對故鄉的熱愛,表達了他尋根、尋路的決心。
  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筆者借鑒了“奧爾夫”教學法,通過一些零碎的活動,精心設計,環環相扣,并為后續內容的學習做好鋪墊,在學生們長期的學習中,采用多元化、人性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讓他們感受到音樂作為綜合藝術所呈現出的美。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311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