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消費邊際放緩的影響因素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居民汽車保有量日益增長。汽車作為汽油消費的最大需求端,近年來的汽油消費同比增速卻未與汽車保有量的增長成正相關關系,且汽油消費同比增速卻在逐步放緩。本文用實證方法,從需求端分析汽油消費邊際放緩的趨勢和影響汽油消費的因素(國家大力發展公交事業等政策、國家政策調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探究汽油消費邊際放緩的規律以及國家政策的促成效應,以期為國家制定完善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關鍵詞:汽油消費;邊際下滑;影響因素;國家政策;規律性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6-0119-04
汽車作為汽油消費的最大需求端,近年來的汽油消費同比增速卻未與汽車保有量的增長成正相關關系。相反,汽油消費同比增速卻在逐步放緩。探究汽油消費的變化趨勢及其原因,對于煉油行業的產能及其工藝加工技術的決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通過實證分析的方法研究汽油邊際消費放緩的影響因素及國家政策的促成作用,為我國汽油能源消費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
一、汽油消費量同比增速呈現下滑趨勢
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汽油年度消費及同比增速上看,自2014年起,汽油年度消費同比增速持續下滑,至2016年同比增速創歷史新低,約為2%[1]。同時,EA(Energy Aspects)公布的汽油年度消費量及同比增速數據也同樣顯示中國年度汽油消費量同比增速在2014年持續下滑[2]。國家統計局和EA(Energy Aspects)的統計數據客觀公正,值得信賴見圖1,圖2??梢?,汽油年消費量同比增速近幾年急速下滑是一個客觀事實。
二、汽油消費呈現“S”形規律探討
王安建等[3]的研究成果表明,一次能源消費呈現“S”形規律。即隨著經濟的增長,一次能源消費不會無限增長,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能源消費存在著極限。即是說隨著人均GDP的增長,人均終端能源消費呈現緩慢增長—加速增長——減速增長——零增長或負增長的“S”形軌跡,并指出“S”形規律可廣泛應用于國家或地區的能源需求預測。通過比對汽油能源消費和人均GDP增長趨勢,發現這一規律也適用于汽油能源消費,即汽油能源消費隨著經濟增長同樣呈現“S”形規律。著重觀察了北京市的汽油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趨勢,發現北京市的汽油消費更典型地呈現“S”形規律,且北京市的汽油消費“S”形規律和全國的對比,其節奏領先于全國,見圖3,圖4。
通過對北京市與全國汽油年度消費量圖表的觀察,發現北京市的汽油消費已經經過了“緩慢增長”和“加速增長”的階段,目前正處于“減速增長”狀態,但還未達到“零增長或負增長”程度[4]。全國汽油消費的“緩慢增長”階段明顯較長,整體上自2014年起消費增速放緩,現階段全國汽油消費正處于“加速增長”末期,逐漸向“減速增長”初期過渡。全國汽油消費增長與北京的差別,可能與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經濟發展狀況以及相關政策不同有關。
三、汽油消費規律的需求模型解釋及數據說明
從需求角度看,汽油消費主要與汽油汽車百公里耗油量、汽油汽車保有量以及汽車行駛里程成正比,因此汽油消費量的模型公式為:
全國范圍內汽車行駛里程的數據不詳,而北京的汽油汽車行駛里程有詳細完整的數據,以北京的數據為依據進行實證分析。數據來源說明:
汽油消費量:汽油消費采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年度北京汽油消費量,單位為萬噸。
百公里油耗:汽油汽車百公里耗油量采用的是實際油耗,單位為升/百公里。能源與交通創新中心出版的《2017乘用車實際油耗與工況油耗差異年度報告》[5]中披露了工況油耗與實際油耗及其差異,報告中實際油耗數據由小熊油耗APP提供。
汽油汽車保有量:汽油消費量以乘用車作為研究標的,北京市汽油汽車采用北京市民用汽車擁有量減去北京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來計算,其中北京市民用汽車擁有量的來源為國家統計局,北京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數據來自《北京市交通發展年度報告》,單位均為萬輛。
行駛里程:北京市私家車行駛里程數據來自歷年《北京市交通發展年度報告》,自2005年至2016年的以年度頻率公布,統計方法為小樣本抽樣,單位為公里。
綜上,模型所需的三個變量數據完整,可以進行實證分析,見表1。
四、調研數據實證分析
如上所述,北京市汽油消費已經經過了緩慢增長和加速增長期,目前正處于減速增長區間,在不同區間內自變量對于因變量的影響不同。模型或許存在結構性變化,因此有必要對樣本進行chow-test檢驗。經檢驗,得到的結果是:樣本一(2005年~2010年)與樣本二(2011年~2016年)的兩個回歸方程是不同的,指示北京汽油消費量經歷了結構性的變化,見圖5,圖6。
將樣本一(2005年~2010年)與樣本二(2011年~2016年)分別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表3。依據上述回歸結果可以看出,擬合度很高,整體效果的F檢驗通過,說明三個因變量x對于自變量y的解釋程度較高。從P值上看樣本一中行駛里程和油耗量對汽油消費的影響較大,而汽油汽車保有量對汽油消費的影響較小,樣本二中恰恰相反,行駛里程和油耗量對汽油消費的影響較大,而汽油汽車保有量對汽油消費的影響較小。
根據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在樣本一中(2005年~2010年),北京市汽油消費為加速增長階段,該階段汽車行駛里程以及油耗量對汽油消費有顯著影響,影響度分別達84%和96%,汽油汽車保有量對汽油消費的影響度為51%,較前兩者弱。在樣本二中(2011年—2016年),北京市汽油消費處于減速增長階段,該階段汽油汽車保有量對汽油消費有顯著影響,影響度高達85%,而汽車行駛里程預計油耗量對汽油消費的影響較弱,影響度分別為6%和1%。
通過實證分析得知,自變量汽油汽車保有量、汽車行駛里程和油耗量在不同階段對于因變量北京汽油消費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在汽油消費的加速增長階段(2005年—2010年),汽車行駛里程以及油耗量對汽油消費量有顯著影響,而在汽油消費的減速增長階段(2011年—2016年),汽油汽車保有量對汽油消費有顯著影響。 五、汽油消費的影響因素分析
觀察研究上述模型及數據,發現影響汽油消費的三個變量的變化和國家政策的出臺和調整息息相關,國家宏觀調控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三個變量在不同時期的表現,從而又影響了汽油消費量的變化。
一是國家大力發展公交事業等政策影響了私家車的行駛里程。近些年來國家大力發展公共交通事業,人們更多地選擇公共交通出行,導致私家車出行減少,行駛里程下降。并且隨著國家加大治理環境措施的出臺實施,限行政策在各地紛紛出臺,極大地減少了私家車行駛的里程。以北京為例,根據《北京市交通發展年報》的記載,北京市民在2010年-2015年間,軌道交通及公共交通的出行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軌道交通利用率更高。加之北京自2007年起實行限號限行政策,因此相對于2005年--2010年來說,私家車出行里程相應減少,這是導致汽油能源消費下滑的原因之一。
二是國家政策調控導致油耗量減少。油耗量的減少主要由于國家政策的調控。國家政策強制規定汽車燃料消耗限值從2008年的9.8 L/100km下降至2020年的5 L/100km,下降了約35%[6]。在汽車消費上,國家政策利好也向小排量汽車傾斜,2008年9月,國家首次出臺汽車購置稅優惠政策,降低了小排量汽車的消費稅,使得部分消費者偏好轉向了小排量節能汽車。汽車購置稅減免政策在2011年曾退出過一段時間,此后至2017年一直在5%和7.5%之間起落[7]。這些政策都一定程度促使了油耗量的減少。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雖然國家規定的汽車燃料消耗限值下降幅度很大,但由于我國消費者在購車偏好上更傾向于大質量的SUV等汽車,以及人為因素和外界環境因素等的影響,導致實際油耗仍然偏高,與國家能耗限值以及理想工況油耗存在差距。從實際油耗的數據上看,自2008年至2016年,乘用車油耗水平沒有太大的下降,在8.5~8.6 L/100km之間波動??梢?,實際上理想工況油耗與實際油耗存在較大差距,國家政策尚有調控空間。
三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持續影響汽油汽車保有量的增加。汽油汽車保有量因清潔能源汽車的出現而減少,自2001年始,我國CNG汽車(Compressed Natural Gas汽車,指以壓縮天然氣替代常規汽油或柴油作為燃料的汽車)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至2014年底,我國CNG汽車保有量達到441.1萬輛,首次躍居世界第一。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純電動汽車及插電混動汽車)也因受到國家政策的扶持以及科技的發展銷量呈爆發式增長。2017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219萬輛[8]。根據計算,2017年天然氣汽車和新能源汽車替代了10%左右的汽油消費,可見清潔能源車的發展大大降低了汽油能源的消費,是未來國家發展的方向,預計隨著清潔能源車的發展,其替代汽油消耗的比例會更高。
六、結論
根據研究發現,汽油能源消費呈現“S”形規律。即隨著經濟的增長,我國汽油能源消費不會無限增長,而是存在著消費極限。隨著人均GDP的增長,人均終端汽油消費呈現“緩慢增長”—“加速增長”—“減速增長”—“零增長或負增長”的“S”形軌跡。北京市的汽油消費已基本呈現出這一軌跡,全國的汽油消費增長也呈現出這一軌跡,我國出臺的各種政策適應并促進了這一規律的呈現。目前全國的汽油消費正處于“加速增長”末期向“減速增長”初期的過渡階段,根據這一規律,未來全國汽油消費將達到峰值消費并將呈現下滑趨勢。而隨著國家促進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等各項政策的不斷出臺,導致的汽車行駛里程的減少、油耗量的下降以及汽油汽車保有量的下降等都將加快影響全國汽油能源消費量過渡至減速增長階段。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DB/OL].
http://www.stats.gov.cn/.
[2]英國能源咨詢機構,EA(Energy Aspects)[DB/OL].
https://www.energyaspects.com/.
[3]王安建,王高尚,陳其慎,于汶加.礦產資源需求理論與模型預測[J].地球學報,2010(2).
[4]北京交通發展研究中心.北京交通發展年報[R].
2011-2017http://www.bjtrc.org.cn/JGJS.aspx?id= 5.2& Menu=GZCG.
[5]秦蘭之,Maya Ben Dror,康利平,孫洪波,安鋒.北京.2017乘用車實際油耗與工況油耗差異年度報告[R].
http://www.icet.org.cn/admin/upload/2018010937046877.pdf.
[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乘用車燃料消耗限值[S].
http://c.gb688.cn/bzgk/gb/showGb?type=online&hcno=31BB21B694B4A673840F61F38031E756.
[7]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DB/OL].
http://www.miit.gov.cn/.
[8]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2015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年鑒[R].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宋晨陽(1991—),陜西西安人,華泰期貨研究院研究員,經濟學碩士,從事期貨研究。
?。ㄘ熑尉庉嫞褐煜A迹?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3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