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小學階段家長陪伴孩子的誤區及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陪伴對于孩子的成長和教育至關重要,優質陪伴可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有助于家庭教育的順利開展,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和諧與人格健全。本文擬對陪伴誤區與優質陪伴策略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關鍵詞】陪伴誤區;優質陪伴;策略
  一、背景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很多家長不僅花大筆費用用于孩子的教育,而且花大量時間來陪伴自己的孩子,但同時我們也聽聞一些家長抱怨:“老師,我花這么多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為什么孩子卻不見長進,反而還一點都不聽我的話呢?”這種現象日益普遍與嚴重,給家長和老師都造成了極大的困擾。陪伴孩子重要而且必要,但優質陪伴才是有效的陪伴,那么怎樣的陪伴才是優質的陪伴呢?本文旨在針對陪伴問題存在的誤區和解決辦法作一些分析與探討。
  二、陪伴的誤區
  陪伴重要,但年輕家長由于諸多原因又容易陷入陪伴的誤區,筆者通過觀察和親身經歷,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大誤區。
  1.把陪伴等同于說教
  不夠尊重孩子,強調孩子對父母言聽計從,一看到問題就忍不住去批評甚至打罵孩子,缺乏批評的藝術,導致孩子叛逆,這種簡單粗暴的陪伴無疑是消極的。有些家長一陪伴就忍不住說教,觸發了孩子的“超限效應”,即:當受同類刺激過多、時間過長時,就會激發厭倦抵觸情緒。我曾見過一位母親,對孩子很嚴格,但性格急躁,經常要求孩子早上5點多起床背誦英語,自己也坐在邊上不停督促,孩子只要一做錯就不斷批評,孩子無力反抗,但人在心不在,回校上課時打瞌睡,課文也不會背誦,因此這種陪伴非常低效,特別是孩子處于叛逆期時尤其如此。
  2.父方陪伴的缺位
  父母不能形成合力,父母陪伴的不完整性,也將導致陪伴的低效。一部分是單親家庭導致父母陪伴的不完整性,還有一部分是因為父親的觀念意識問題,認為父親負責賺錢養家,陪伴孩子是母親的責任,不擅長與孩子溝通或懶得去花功夫分析孩子心理,自然而然就把陪伴孩子的任務推給母親。也有因家庭出現問題,父親常常不回家,父親僅僅扮演了一個經濟贊助商的角色,盡管母親竭盡全力陪伴,可孩子還是不聽從母親教育。
  3.把代勞行為當作陪伴
  父母或親人經常代替孩子完成生活上的事情和學習上的任務,導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鍛煉,好的學習習慣也沒有養成。某小孩自幼和奶奶睡一個房間,收拾房間扔垃圾等都是奶奶代勞,沒有養成收拾的習慣,吃完零食的垃圾袋到處亂放,不會自己收拾書桌和房間等等。還有一些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到很晚還沒有完成作業,怕孩子第二天受到老師批評,干脆自己幫孩子代作,結果孩子更加懶惰,學習成績越來越差。
  4.陪伴時沒有以身作則
  自身沒有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或者沒有創造一個有利的環境,有時家長比較情緒化,一不順心便遷怒于孩子,成了孩子負面的學習榜樣。有觀點認為,孩子的問題都是源于家長,這不完全客觀,但也不無道理。
  三、優質陪伴
  存在問題的陪伴毫無疑問不是優質的陪伴,不僅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還可能引起反作用,因此對優質陪伴要有一個比較全面和正確的認知。
  對孩子的陪伴可分為接觸性陪伴和精神性陪伴兩種。接觸性陪伴包括肢體、語言、物質交流等互動。接觸形式是擁抱、親吻、點頭、握手、擊掌等等。精神性陪伴包括價值觀互換、人格塑造、社會情感等諸多方面的交流。精神性陪伴的方式有很多種,如,共看一本書、家庭辯論賽、角色互換、小發現大討論等等。接觸性陪伴和精神性陪伴不是對立分化的,兩者是有機共存,互相影響和促進。小學階段的孩子大多是在12歲以前,根據這個年齡特點,需要充分的肌膚接觸和有溫度的互動。在小學階段家長應該以接觸性陪伴為主、精神性陪伴為輔。接觸性陪伴要求接觸次數頻繁,不能只流于語言。而精神性陪伴要求家長平等、尊重、包容,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來陪伴。
  陪伴還可分為父方陪伴和母方陪伴,一般來說父方重權威、重原則、重知識,父方陪伴讓孩子心生敬畏,培養勇敢的品質和健全人格,滿足孩子求知欲,得到更多啟發。母方重情感交流、重細水長流,讓孩子知道如何表達喜怒哀樂,知道如何行事處事等。
  優質的陪伴就是父母和孩子彼此尊重、相處舒心,雙方協同建立良好的溝通環境和健康的溝通平臺,遵循接觸性與精神性陪伴的客觀規律,使后續教育活動得到順利而有效的開展。
  四、優質陪伴策略
  通過對陪伴孩子的誤區的分析以及優質陪伴的正確認知,形成優質陪伴的策略尤為重要,什么才是優質陪伴的策略呢?
  1.觀念上認識陪伴不能等同于說教。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在《中國人的修養》中說到:“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想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說法的語氣和方式?!奔议L要有寬容和耐心,根據實際情況,把握孩子內心的需求和呼聲,而不要一律全部都要聽父母的,對于孩子不能縱容,但也應掌握批評的藝術,不能過分嚴厲,解決問題方法要靈活,最好用積極的暗示,不要用消極的命令,受激勵而改過勝過受責罵而改過,批評的語言要簡潔有力,見好就收,不要激發孩子的“超限效應”。
  2.父母合作,取長補短,力保優質陪伴?!半p親同心,其利斷金?!备改笐摵狭撛旌湍赖募彝シ諊?,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父方陪伴和母方陪伴必須兩者相融,缺一不可。父母雙方對孩子的愛、關心、照顧、情緒的感染,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孩子。有研究資料顯示,與爸爸接觸少的寶寶存在焦慮、多動、有依賴性等表現,而爸爸對育兒的參與程度越高,孩子適應力更強,性格更加寬容,更富有責任感。因此要擺脫“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影響,父親既有經濟責任,又有育兒責任,只有父母雙方通力合作才能實現孩子健康成長的目標。
  3.陪伴中杜絕代勞行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要給他自己做,不能做的事情,創造條件引導孩子動手做,尤其讓孩子動手做家務有很多益處:①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與責任心;②可以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③可以促進孩子提高學習效率。據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在進行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時,腦子里氧氣最充分。孩子學習一段時間,勞動一段時間,這樣對提高學習效率有一定的幫助;④可以培養孩子對生活的認識,使孩子養成獨立的精神與勤勞的習慣,知道做事的不易和體會父母的艱辛。
  4.陪伴時父母要以身作則。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檢驗自己的人格?!焙⒆泳褪羌议L的一面鏡子,小學階段的父母往往是孩子模仿的主要對象。所以父母一面事事要以身作則,一面還要留心小孩所處的環境,讓他多看多聽多學好的事物,遇到不好的事物時要與孩子進行討論,讓孩子明辨是非,避免不良影響。另外父母不能因為自己的不順心而把情緒發泄在自己孩子身上,小孩也有自己的意志和人格,隨意發泄只能損害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五、總結
  陪伴對孩子的成長和教育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孩子,心智還處于幼稚階段,優質陪伴更不可少。優質陪伴可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有助于家庭教育的順利開展,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和諧與人格健全,優質陪伴是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素質教育的強大后盾。優質陪伴是一門藝術,需要家長具備良好的教育素養,也需要家長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探索豐富的陪伴策略。筆者所作研究還比較粗淺,希望拋磚引玉,激發更多的探索和研究,為年輕父母以及基層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陳鶴琴.家庭教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付曉妍.淺述愛與責任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J].中國科技經濟新聞數據庫,2016.
  [3](美)簡.尼爾森.正面管教[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
  [4]王東華.發現母親[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5]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M].作家出版社,200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426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